早秋分冻死牛,晚秋分穿单衣,8月初二秋分,今年秋分是早是晚?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21:24 2

摘要:晨练时碰见王大爷蹲在花坛边数桂花瓣,他抬头冲我笑:“这两天夜里凉得邪乎,你瞧这桂子都急着开了,秋分怕是快到了。”我看了眼手机日历——9月10日,离秋分还有13天,可早晚的风里已经裹了丝凉意,像谁悄悄往夏末的热闹里塞了把干毛巾。

晨练时碰见王大爷蹲在花坛边数桂花瓣,他抬头冲我笑:“这两天夜里凉得邪乎,你瞧这桂子都急着开了,秋分怕是快到了。”我看了眼手机日历——9月10日,离秋分还有13天,可早晚的风里已经裹了丝凉意,像谁悄悄往夏末的热闹里塞了把干毛巾。

秋分这节气,最直观的是“平分”二字。古人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各12小时。往后的日子,黑夜会一天比一天长,像被谁慢慢拉长的幕布,直到冬至那天完全盖住白昼。不过这“平分”是天文学上的精准,落在咱老百姓的生活里,更多是跟着农历走的“体感”。

老辈人常念叨“早秋分冻死牛,晚秋分穿单衣”,乍一听像夸张的农谚,细琢磨却藏着朴素的天气智慧。这里的“早”和“晚”,不是看阳历的9月22日、23日,而是看农历日期。秋分一般在农历八月中旬前后,要是赶在八月初就到了,就算“早”;拖到八月下旬,便是“晚”。为啥这么说?因为农历月份和节气是“绑定”的——农历七月对应孟秋,八月仲秋,九月季秋。秋分本该是仲秋的“中点”,若提前到七月尾巴或八月初,说明季节转换“抢跑”了,后面的寒气也会跟着急着来;要是拖到八月末,相当于秋天“赖”了会儿,冬天自然来得慢些。

拿今年来说,秋分是9月23日,查查农历,那天是八月初二。按老辈人的标准,八月初就到的秋分,算“早秋分”。这时候总有人犯嘀咕:是不是意味着今年冬天会特别冷?其实农谚里的“冻死牛”“穿单衣”都是夸张说法,本质是通过秋分早晚,提醒庄稼人调整农事。比如早秋分年份,秋收要赶在冷空气突袭前完成,晾晒的粮食得收进屋;晚秋分年份,晚稻能多晒几天太阳,地里的小麦也能从容播种。

我翻了翻老家堂屋的老黄历,父亲在上面用红笔圈着往年的秋分日期:2019年秋分在农历八月初十(阳历9月23日),那年冬天不算冷;2021年秋分在农历七月廿五(阳历9月23日),结果十月就下了场大雪,村里的老槐树都被压断了枝。父亲说,这些年份里“早秋分”确实对应着更早的降温,但具体冷到什么程度,还得看当年的大气环流、海洋温度这些“大气候”。“农谚就像老中医的偏方,能治常见病,但疑难杂症还得靠现代气象。”

站在楼下等公交,穿短袖的姑娘搓着胳膊跑过,卖早点的阿姨掀开棉帘喊:“热乎的豆浆粥,来一碗暖身子!”忽然懂了秋分的意义——它不仅是个天文节点,更是生活在提醒我们:季节的齿轮开始转动,该添件薄外套了,该把厚被子晒晒太阳了,该给父母打个电话问问添衣没了。

来源:凤鸣九天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