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9日清晨,伊水东岸,晨雾氤氲。伊川县葛寨镇烟涧村的青铜器制作工坊内,“沙沙”打磨声早早打破宁静。一旁的操作间里,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周长海的传人戴着蓝牙耳机,手持刻刀、心无旁骛,在蜡模上细细复刻战国方鼎纹饰。
9月9日清晨,伊水东岸,晨雾氤氲。伊川县葛寨镇烟涧村的青铜器制作工坊内,“沙沙”打磨声早早打破宁静。一旁的操作间里,中国传统工艺大师周长海的传人戴着蓝牙耳机,手持刻刀、心无旁骛,在蜡模上细细复刻战国方鼎纹饰。
在这座被誉为“中国青铜器第一村”的村落里,108道传统失蜡法工序在工匠手中娴熟流转,千年青铜文明的火种,正于此生生不息。
烟涧村的青铜基因,深深植根于历史沃土。这里古称烟云涧,夏商周时期便是王室铸造青铜祭器的重要场所。周敦颐的衣冠冢设立于此,辉映着伊水之滨的千年理学精华。2011年,“烟云涧青铜器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传统失蜡法工艺,在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中重焕生机。
周鼎仿古工艺有限公司的袁经理指着复刻版编钟说:“从制模到着色,核心流程我们一道都不能少,这是我们的‘看家本领’!”蜡模需在草木灰与细泥的层层包裹中,历经数十次精心浇铸,方能在1200℃的高温炉火中完成“脱胎换骨”。正是这份对工艺的极致追求,让烟云涧青铜器屡获殊荣,斩获国内外50余项大奖,成为传承中华青铜文化的重要载体。
“实际上,青铜器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明密码,我们看到了青铜器,就可以跨越时空与文明对话、与古人神交。你去别的地方看吧,就没有这个根、没有这个韵、没有这个魂、没有这个味。青铜器产业最大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伟大的华夏文明。有些热闹可以喧嚣一时但不可能持久,我们的坚守是永恒的,就像穿烟涧村而过的康河一样,绵延千年不断。”烟云涧青铜工艺博物馆负责人方长勋动情讲述。
然而,技艺虽好,近年来“青铜小镇”的产业之路却困难重重,同质化竞争、传承断层、商业模式滞后等问题愈发突出,面临着较大的市场压力,产业发展依然受到产能不高、工艺落后、创新不足、商业模式缺失等问题愈发凸显。“南方一些企业也开始做同类产品,但机器的痕迹过重,手工的韵味少了许多,可是人家就是好卖啊……”一位老匠人抚摸着斑驳的模具,满是惋惜。
危机中育新机,葛寨镇政府在积极探索产业转型之路。以品牌化、科技化、专业化、规模化为目标,一期占地70余亩、后续建设陆续展开的青铜产业园落子烟涧村东部,一场融合古今的产业升级就此拉开帷幕。
短短两三年间,在科技赋能之下,传统工艺注入了新活力。在村里的3D打印中心,激光扫描仪正精准捕捉西周何尊的曲面数据。建模师将文物信息三维化后,数控机床24小时不间断制作精密模具,使开炉周期从7天大幅压缩至2天。“传统纹饰+现代工艺”的创新模式,让原本仅供观赏的爵杯变身实用酒器,赢得游客“让天子器皿飞入百姓家”的赞誉。
同时,村里培育的600余名直播人才,在短视频平台掀起青铜文化传播热潮。2024年,烟涧村青铜器线上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初步实现由传统销售模式向线上线下并重的转型。“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联合互联网公司资源引进网红、高粉丝网络达人,把网店与短视频营销手段用好,扩大青铜器的网上销售份额,使烟云涧村青铜器走向全球。”葛寨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
暮色渐浓,烟涧村的青铜大道上,透水砖映着晚霞熠熠生辉。从武汉远道而来“囤货”的孙女士已然挑花了眼,逛了大半天还是拿不定主意;路边的作坊内,年轻学徒举起刚打磨好的爵杯,杯身蟠螭纹在灯光下流转;全村数十个直播间聚光灯耀眼,用数字与流量将青铜文化输送至全球的指端……烟云涧的青铜密码一目了然: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绝不是抛弃历史、另起炉灶,而是以匠心传承初心、以文化延展未来,在古今交融中续写文明新篇。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