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脱口秀的舞台上,翟佳宁太正常了。他父母双全,是家中独子,健康长大,顺利毕业,没上北大,也没上中专,不算多帅,但也不丑。他几乎没有任何标签可贴,直到观众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标签:“超雄”。
9月13日,《喜剧之王单口季第二季》总决赛落幕,翟佳宁获得年度冠军。
今年是翟佳宁第二次参加线上比赛,去年第一次参赛,就获得年度第七。
在脱口秀的舞台上,翟佳宁太正常了。他父母双全,是家中独子,健康长大,顺利毕业,没上北大,也没上中专,不算多帅,但也不丑。他几乎没有任何标签可贴,直到观众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标签:“超雄”。
翟佳宁 图/受访者提供
一个专属“赛道”就此打开。翟佳宁怒气冲冲吐槽一切的风格,突然有了底座。他的总基调,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我这人虽然啥也不是,但其他人,也都不咋地”。
但在吐槽之下,是长年累月的技巧训练。他讲了5年脱口秀,而无意识的幽默练习,能够追溯到热衷于课上接话、放学唠嗑的少年时代。他的段子源自对生活的敏锐观察,精准捕捉现代生活中的焦虑与不安,虽然拒绝上价值,但也获得了无数共鸣。
以下是翟佳宁的讲述:
半个月必须干出7分钟好笑段子
直到决赛第二轮投完票,我都没觉得自己能夺冠。我决赛第二轮就是在吐槽节目,说我对节目本身的一些不理解,让大家不给我投票。我说最后咱都别给我投,咱玩一把,我想看看0票长啥样。大家没配合。
冠军不代表什么,冠军就能载入什么脱口秀发展史吗?没有,完全没有。什么时候你就载入史册了?是你讲到70岁的时候。如果参加个综艺就能载入史册,那这个太简单了,明天立马就有赞助商办一堆节目,再捧出来很多“大王”。
对于我自己的水平,我比较客观。一个奖改变不了我的创作模式,改变不了我的审美,改变不了我以后怎么做。我对自己没什么质疑。
翟佳宁 图/受访者提供
今年比赛的段子,我都挺满意。有两个段子是参赛前积累的,其他五个都是比赛期间现写的。创作压力很大,没这么写过。第一赛段和第二赛段之间隔着25天,后面的赛段之间基本都是15天,半个月必须干出7分钟好笑段子。都是被撵着幽默。
单从脱口秀纯粹性来讲,肯定是剧场最纯粹,最放松。但现实来说,比赛是我必须干的事儿。线上你不去,怎么提高自己的影响力?
我不讲“超雄”,这个标签慢慢也会贴上来。我一开始就不喜欢讲自己,我觉得那算偷懒儿,这是对于我啊。别人爱讲自己,我尊重人家的选择。
因为我从打讲脱口秀开始,我就品过,写自己肯定快,但是讲别人、观察客观世界存在的事,能让你讲得长。我的职责是讲大家都看到的东西,但是讲出不一样的角度,那咱就不偷懒,咱就直接挑最难的事,咱就做。做好了之后,讲自己的事,也能讲更好。
“咱俩这不也能行吗?”
我小时候就喜欢在课堂上接话,老师讲课,你说一句话,全班都笑了,然后上后边站着去。哪个女同学发卡歪了,哪个男同学午睡头发压扁了,跟前后座那么一聊。从小学到上班前,一直都在干这事。缘分吧,或者说,造化弄人,最后就靠这吃饭。
初中的时候就跟思宇(脱口秀演员,播客《三个火呛手》主播)认识,天天搁车站聊,4点35分放学,4点45分就到车站,一人买两块钱吃的。除了我俩还有别人,大概五个人吧,就瞎聊,班里发生什么事了、哪个班别人有什么事了,完了给它编成笑话,互相逗。
谁先想回家谁就回家,公交车一辆一辆地走,咱就不走,有的时候能从4点多聊到7点多。我感觉这跟(我们是)东北人也没啥关系,全校好几千人,就咱这么干,他们都上网吧,打篮球。
2020年9月底,我到杭州找思宇吃饭,我说你看现在脱口秀节目是不是挺火?咱俩这不也能行吗?后来12月他就给我发微信,他说他知道怎么报名开放麦了,然后我就开始讲开放麦。
那之前我都不知道什么叫开放麦,没看过线下脱口秀。后来遇到史妍姐,聊天才知道,2019年之前,我在沈阳读书那会儿,沈阳也有开放麦。我完全就不知道。
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察很重要,这对每一个单口演员都非常重要,喜剧里没有两个相似的人,你一定得有自己的特点,观众才能记住你。
为了观察生活,你必须去体验。为了写相亲角的段子,我自己就去了。讲预制菜,我自己买了,现在还搁冰箱里,没用上。得体验,不体验咋行?一直得沉淀,得脚踏实地生活,要不然容易迷失自己。
翟佳宁 图/受访者提供
“观众都是平等的,我认为观众是不需要你来教育的”
我感觉大家状况都差不多,都在往上走。不是行业在往上走,是行业需要往上走,概念不一样。如果脱口秀行业真蒸蒸日上,那咱就没得担忧了。行业还远远不到所谓稳定的那个状态。
但是我也不一定认为说,大家都得努力把节目做好,这行业就一定能好。这个行业根本不像大家说得那么繁荣。现在你看如果没有线上的明星,小剧场纯靠线下的演员,一场能卖出去几张票?几个线上明星去大剧场拼个盘,哐,来个一千人,你说我们脱口秀市场真好,那根本不能证明脱口秀好。
在线上讲一些大话题,寻求一些共鸣,完了用一些线上技巧,那是线上那个环境。线下你看什么人火?互动,相亲,就很割裂啊。他们比那些正常打磨段子的演员带票多得多。人家来小剧场,三百人两分钟就能卖满,你传统脱口秀演员就不好使。
脱口秀在我看来一年一个变化。我还是老老实实打磨段子,老老实实搞笑吧。有人讨论好笑重要还是表达重要,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表达是什么。在我心里,观众都是平等的,我认为观众是不需要你来教育的。
半决赛最后我说了一句话:“你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游戏,自己定规则,永远都输不了。”我也是在适应比赛吧。
但那个段子的前提是难想的,就是“我这人虽然啥也不是,但其他人,也都不咋地”。这句话在我心里是值钱的,后边那句随口就能说出来。
其实在我的认知里,真正的表达比喜剧更难。你的观点可以不好笑,但它得足够新颖。一说完,让大家一拍大腿:这事还能这么想。有那种段子,一个笑点没有,但我也能听进去,虽然我不太喜欢。那不好写,那是有文学性的。那就叫表达。
我觉得真正好笑的,是简单真相和牛的前提。不是所谓表达,也不是文字梗。
就我这人的能力,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方面,脱口秀是目前能让我获得最多的行业了。目前来讲,对我肯定是理想职业。以后有好的机会,我都会珍惜。脱口秀是干说,比如演喜剧,舞台上要呈现好了,可能给你加分。咱就研究呗,有合适机会咱都试试。只要是一步一个脚印往上走,那都行。
记者:倪伟(niwei@chinanews.com.cn)
编辑:杨时旸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