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杀不死创新药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7 18:52 1

摘要:本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生物技术(NSCEB)将发布维持美国在生物技术创新领域领导地位的战略建议最终报告,相信我们会看到美国战略层面对生物技术行业的一些态度和后续的政策趋势演变。

相信大家都麻了。

当创新药有迹象或者趋势成为国内市场主线之时,国内再一次遭受更猛烈的地缘政治因素的考验。

尽管药品行业被排除在本次的对等关税框架之外,但在有些人眼里,未落地的靴子比已落地的靴子影响威力或许更大。

本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生物技术(NSCEB)将发布维持美国在生物技术创新领域领导地位的战略建议最终报告,相信我们会看到美国战略层面对生物技术行业的一些态度和后续的政策趋势演变。

不少悲观的投资群体认为,国内创新药出海可能又要遭遇一个比较艰难地阶段,我们认为不然,从底层逻辑出发创新药的BD出海仍将在未来活跃或者保持正向趋势。

“加征关税”等一系列违背商业逻辑的举措,显然“杀不死”创新药。

01 美国共和党历来的医药底色

美国医药利益集团的能量难以想象,这是不可否认的。

从美国历史上看,近30年来民主党是更加积极推动医疗改革的一方,措施包括进行药物价格谈判、推行反垄断调查、推行全民医保并通过通过《患者保护与平价医疗法》等。意识形态层面看,共和党涉及医疗改革领域更多是反对民主党提案,其更主张自由市场、反对政府干预医疗领域;从所代表利益团体看,商业保险公司、药企仍为共和党的主要支持团体,民主党则更考虑平衡工会、低收入群体诉求。

共和党的传统底色和所代表的利益团体,决定了未来体系重构的难度级别。

然而这次药品行业没有在特朗普的“对等关税框架”中,被海外市场认为是药企游说政策的一次“小小的胜利”。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直接导向目的为降低国债务水平、鼓励制造业回流及保持美国在关键领域的领先水平等,跨国药企作为整个医药产业链的“顶端掠食者”,限制国产“物美价廉”的创新分子技术授权显然不符其政策目的。

特朗普上任以来,针对生物科技领域重大举措目前有两个层面,一是针对FDA机构的大裁员,但FDA审评人员排除在近期HHS的2.5万美元离职补偿计划之外,这也意味着改革团体充分意识到药物审批的重要性;二则是出口禁令,今年1月颁布的两大类仪器,包括:1)高性能及光谱流式细胞仪和细胞分选仪;2)特定液相色谱质谱仪;从出口管制设备种类不难看出,整体生物科技行业被美国“卡脖子”的高端制造选项可能非常有限。

据Jefferies生物科技大会内容,基于与特朗普政府过去的对话和会晤,药品定价进行重大改革可能性较小;美国生物科技保持全球创新高地和领先地位和更可能基于本周的NSCEB报告刺激未来一系列实质性政策出炉,包括通过更长的专利保护期、降低企业税率、延长IRA谈判期限等方式。

在上一任特朗普任期内,2017年《减税与就业法案》的通过使药企税率从35%降至21%(直接提升利润),另外药企的游说也直接加速FDA审批流程(如罕见病药物快速审批通道的扩展);不过,受到特朗普政策影响,也有药企制造业投资回流美国,比如强生宣布未来四年在美投资超550亿美元建厂(部分动机为规避关税成本)。

共和党的政策方向底色与医药巨头们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可能决定了未来医药行业的重构程度和长期表现。

02 药物授权的本质

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基于现有的商品贸易逆差进行计算,而国产创新药对外授权属于服务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使用费”,一般不计入贸易逆差。

从2024年国产分子License out情况看,虽然交易数量和金额创下了新高,但当年首付款总额也仅为41亿美元,算上交易总额为519亿美元。

问题是目前大部分交易以早期分子为主,需要后续临床一步步验证疗效和安全性才能够变成可获批上市产生贸易额的产品,总交易金额更多是虚的,而里程碑费用亦菲100%的常规性收入。

相对3000多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这样小规模、交易不连续的并且不计入贸易逆差的药物授权交易都要干预,显然会击碎过去共和党的底层政策主张和触动大药企团体的利益,孰轻孰重不难衡量。

另外,如果阻滞美国的MNC扫货国产创新分子,将极大影响这些药企的商业利益,这也同时违背了保持美国生物科技创新地位的初衷,三大原因如下:

1)大药企早研部门效率不高、药物开发成本提升和成功率下降


一项Drug Discovery Today的文章解析了全球16家头部药企在2001-2020年间(20年)的研发投入、产出和成果分析显示,16家药企中有7家企业的研发生产力为负值,并且16家企业平均每家企业每年研发投入44亿美元,每年推出0.78款新药;2001-2020年间,每款新分子实体(NME)的平均研发成本达到61.6亿美元,远远超出市场印象中的“十亿美元”。

另外,有数据显示授权许可、收购的NME来源占到大药企的40%,同样是Drug Discovery Today文章显示,辉瑞和罗氏的新NME分别有73%和86%来自收购或授权许可。

2)国产创新药分子“性价比”竞争力

华泰医药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18日),国产创新药BD项目数量全球占比为14%,总金额占比为30%,中国创新分子逐渐成为全球大药企授权许可的主要来源之一。

从另一个维度审视,海外药企授权许可中国创新分子的代价(交易总金额)显著低于其他欧美发达国家,如果按首付款计算可能更低,展现出中国创新分子足够的“物美价廉”,这能够最大程度帮助药企降本增效和提升未来潜在的利润水平。

3)药物定价差异与风险规避

中美两国的创新药定价差异较大,以均在两地上市的特瑞普利单抗、呋喹替尼、泽布替尼为例,其在美国的价格分别为国内的30倍+、24倍、10倍+。假设这三款药物均于国内生产基地制造,那么需要加征夸张的关税比例才能够足够大影响企业利润。

另外,关税仅对异地生产的药物起作用,中国药企或其MNC合作方可能通过生产转移或者委外生产进行风险规避,避免关税带来的成本影响。

也可以看到,药明系过去已经通过全球化布局在全球各地建设相应设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总体从底层逻辑出发,国产创新药License out的趋势已成洪流,不是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能够阻挡的,加之授权许可往往是授予中国以外全球权益,从买方视角看几乎是拿到了所有地区的权益,很难存在阻碍的动机,除非是和自身利益过不去。

03 国产创新药崛起不可阻挡

中国创新药产业的崛起已经有明显的趋势和市场认可的标志性事件,我门无法忽视。

以Deepseek为类比,中国企业做出了不劣于甚至优于海外药企的创新药分子,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头对头赢了伊布替尼,康方生物的AK112在国内头对头强势战胜K药,今年年中等待海外的首个头对头三期临床结果独处,还有更多的国产创新药分子正在把头对头临床提上日程。

创新药龙头因产品商业化放量打破盈亏平衡点,百济神州凭借泽布替尼的强势放量给出了2025年经营利润转正的指引;信达生物也凭借着产品收入的强势增长,2024取得年Non-IFRS利润和EBITDA转正的突破。两大创新药龙头企业取得标志性的经营层面的突破,无不意味着国产创新药正在步入开花结果的收获期。

再从License out的层面审视,若不受阻滞,2025年创下License out数据新高仅仅是时间问题。截至2025年3月,国产创新药License-out 项目累计达成29项(2024年71笔),已达成交易的总金额为340.58亿美元(已接近2024年的404.54亿美元)。

仅凭这几点就能知道,产业崛起的趋势,已无法压制。

结语:在关税大棒面前,或许已经有部分国家已经“缴械”,而为什么我们敢于反制,因为我们有实力、耐心和战略定力。同样在创新药领域也如此,这么好的优质创新药管线你不买,那自然会有其他地域或者其他结果买家,到时候换个“皮”,或许美国的药企们又要被“中间商砍一刀”。

来源:冠军羚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