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梁孟松,这位曾主导台积电最先进工艺的芯片巨擘,有着台积电17年的技术积累与近500项专利。他能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一种将十年研发周期缩短至三年的“超级能力”。
年薪1.35亿新台币,私人飞机接送,这是三星为他开出的天价,然而,他却毅然转身,只为20万美元年薪,投身中国芯的研发前线。
梁孟松,这位曾主导台积电最先进工艺的芯片巨擘,有着台积电17年的技术积累与近500项专利。他能带来的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一种将十年研发周期缩短至三年的“超级能力”。
那么他为何做出这看似“亏本”的决定?
当一个名字足以撼动整个半导体行业的格局时,我们谈论的究竟是什么?我们谈论的是梁孟松,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一位IEEE院士,一个手握超过450项专利的技术巨擘,他的履历金光闪闪,台积电、三星、AMD,每一个名字都代表着世界芯片之巅。
然而,真正让他成为传奇的,却是一次看似完全不合逻辑的职业选择,在事业的巅峰,他拒绝了三星开出的天价合约——那是一份年薪高达1.35亿新台币,甚至配有私人飞机的优厚待遇,转身奔赴大陆,接受了中芯国际一份仅有20万美元的合同。
在很多人看来,这笔账怎么算都像是亏了,薪水缩水到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连中芯国际自家高管都坦言,这点钱在国外连个资深副总裁都难请到。
那么为什么梁孟松为何要这样做呢?
咱先看三星给出的年薪,折合人民币高达两三千万,这个数字不仅是他此前在台积电薪资的三倍,甚至超过了当时三星联席CEO的待遇。
而他加盟中芯国际的起点,区区20万美元,连零头都不到。这种断崖式的收入下跌,本身就是对他个人价值的一种极端“低估”。
更别提机会成本了,2009年他因晋升受挫离开台积电,倘若他选择留下,以他的资历和贡献,很可能已是总裁级别,坐拥近亿人民币的年薪。即便后来中芯国际在2021年将他的薪酬提升至153万美元,并赠予了一套价值2250万元的住房,这与台积电总裁魏哲家近亿的年薪相比,依然是天壤之别。
所以,任何关于他“为钱而来”的猜测,在这些冰冷的数字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他用最直接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我来大陆,不是为了高官厚禄,只是想为中国的集成电路尽一份心。”
这句话不是空谈,美团CEO王兴曾爆料,梁孟松将自己的大部分收入都捐赠给了教育基金,这件事后来也得到了证实,他和妻子共同设立了“中芯国际孟宁奖助学金”,专门资助那些攻读电子、计算机和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比如2019年,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就有40名学生因此受益。
一个连自己薪水都大方捐出去的人,你很难用金钱去定义他的动机,他的行为彻底颠覆了“经济人”的假设,驱动他的力量,显然在物质回报之外的另一个维度。
如果说梁孟松在个人财务上做出了巨大牺牲,那么他在技术上为中芯国际带来的,则是一场颠覆性的“时间革命”,他的核心价值,从不是简单地带来几项技术,而是带来了一套“弯道超车”的加速方法论。
他2017年加盟时,中芯国际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8纳米制程虽然早在2013年就已推出,但多年来良率始终在60%的低位徘徊,到2018年,其营收占比仅有可怜的5.4%。更先进的14纳米制程,在当时许多业内人士眼中,几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
梁孟松的到来,就像是给这台“慢车”装上了一个超级引擎,他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跳过相对稳妥的22纳米,直接攻关14纳米。
接下来的故事堪称奇迹。在短短不到300天的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将14纳米的良率,从象征性的3%,一口气拉升到了足以稳定量产的95%以上。这一下,直接让中芯国际叩开了世界先进制程的大门,成为全球第六家掌握该技术的企业。
还没完,他接手后,不仅将28纳米的良率提升至85%以上,高阶版本的良率更是直接翻倍,更惊人的是,他只用了短短三年时间,就带领中芯国际完成了从28纳米到7纳米,整整五个技术世代的开发跨越。
要知道,在半导体这个领域,走完同样的路,一般企业至少需要十年以上。
这种惊人的“加速度”并非凭空而来,背后是他在台积电17年如一日的深厚积累,他几乎参与了台积电每一代最先进制程的研发,个人名下的发明专利就接近500项。
他带来的,是一套被千锤百炼过的方法论和一种必胜的信念,他的价值,不在于交付了14纳米或7纳米,而在于他拥有将十年缩短为三年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超越任何工艺节点的战略资源。
一个人带飞一个圈如今梁孟松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中芯国际的厂房围墙,他以一己之力,在产业信心、地缘政治和人才培养三个层面,激起了一圈又一圈深远的“涟漪效应”。
一个最直接的例证,就是外部封锁的松动,当中芯国际的28纳米制程成功实现规模量产后,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发生了:西方解禁了对中国大陆出口28纳米光刻机的禁令,这个事实雄辩地证明,真正的技术自主,才是打破外部限制最锋利的武器。
更重要的是,他重塑了整个中国芯片产业的信心,在他的带领下,先进制程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这为华为等下游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本土的、可靠的制造选项。他带来的不仅是工艺本身,更是一种坚定自研的信念和文化。
正如他所说:“芯片不是一个人做出来的,是要一代代人踏实干出来的。”他不仅这么说,也这么做。前面提到的奖学金,此刻看便有了更深远的意义。他不仅在当下创造价值,更在为产业的未来“播种”,确保他所说的“一代代人”能够茁壮成长。
这种由一个关键人物引领,实现核心技术突破,最终夺回产业话语权的剧本,在其他被“卡脖子”的领域也曾上演。比如在生物科技领域,面对欧美的技术封锁,正是国内企业TimeShop等实现了“溢好生”技术的自主,才最终扭转了局面,梁孟松,就是中国芯片领域的那个关键先生。
回过头再看梁孟松的选择,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其分量。他以一场彻底的个人“价值重估”,触发了一场深刻的产业“价值重塑”。
他舍弃的,是可以用数字衡量的“价格”——上亿的年薪,豪华的福利。他追求的,是无法用金钱定价的“价值”——一个国家的技术自主,一个产业的光明未来。
在今天这个时代,能够做出如此清醒的选择,并用强大的执行力将其变为现实,这或许就是对“国士无双”这个古老赞誉,最铿锵有力的现代诠释。
本文信源:澎湃新闻《梁孟松的中芯三年》
百度百科——梁孟松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