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一晃,又到了农历三月初十,阳历对应的是2025年4月7日。这个节骨眼上,正是清明之后,春种夏耕的关键时节。可在不少北方农村,除了种子和锄头忙着动起来,街坊邻里间的“人情账本”也悄悄地翻开了新一页——结婚要彩礼,老人去世要酒席,甚至孩子满月也要摆上几桌。一场
时间一晃,又到了农历三月初十,阳历对应的是2025年4月7日。这个节骨眼上,正是清明之后,春种夏耕的关键时节。可在不少北方农村,除了种子和锄头忙着动起来,街坊邻里间的“人情账本”也悄悄地翻开了新一页——结婚要彩礼,老人去世要酒席,甚至孩子满月也要摆上几桌。一场场红白喜事背后,是农户们攒了又花、借了再还的“人情债”。
这不,村口老李家前几天刚给闺女嫁了人,一口气收了十八万彩礼,一时之间成了村里茶余饭后的话题。有人羡慕,有人仿效,还有人直摇头。这种“你办我也办”“你收我也收”的心理,正在农村像春天的倒春寒一样,反反复复,带来不小的隐患。
“农村攀比风”,到底有多可怕?早看早明白——这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而是一种现象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在熟人社会格外浓厚的农村,人情往来本是邻里和睦的一种体现,但一旦过了那个“度”,就成了绑架。
眼看着清明节刚过,本该是种瓜点豆、播种希望的时节,可不少村民却被另一场“风”裹挟着走——操办酒席,置办礼金,租车、搭台、请乐队……好事办得像选秀,丧事送得如演出。彩礼从几万涨到十几万,再到“十八万八千八”,一个比一个讲排场,谁敢落后?
农村有句老话说得好:“清明怕霜冻”,感情怕攀比。字面上说的是春耕时节最怕突如其来的晚霜,会把刚出苗的庄稼打得没了根。而在人情往来上,这“攀比风”也像霜冻一样,悄无声息,却能把一个家庭的希望“冻”得死死的。
这里说的“霜冻”,就是那种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的铺张场面。一个普通农户,为了面子搞场婚礼,动辄十几桌酒席、四五万婚车队,甚至请上“二人转”来助阵,钱从哪儿来?贷款、借亲戚,甚至拆迁预支。到最后,婚没喜成,账单先压得喘不过气。也就是说,农村里的“彩礼风”,已经从一种风俗,变成了沉甸甸的经济负担。
更严重的是,这种现象还带着“传染性”。一家办了、下一家不能差;一个收了、旁人也想要;一户盖了新房,另一户孩子不结婚都要先去借钱动土。这股子风刮到哪儿,哪儿就乱。于是,农民不是忙着种地致富,而是为了一场“比拼”卖猪卖牛、借钱还债,日子越过越紧巴巴。
「这不」,有些地方开始动脑筋了,不再“送彩礼”,改为“送保障”。比如在甘肃、山西等地,有些乡镇推出“婚姻家庭保障计划”,年轻人结婚时不必大操大办,而是由村委牵头登记,一人办卡、一家发证,替代传统彩礼。新人领取后,享有生育保险、住房指导、法律维权等一整套“婚姻保障”。
「也就是说」,这不仅减轻了家庭压力,还让婚姻变得更加实际和稳定。彩礼是一次性的,保障却是长远的。从“送面子”到“送安全感”,这是农村文明进步的一小步,但对很多农户而言,是一大步。
说到这,咱们得夸一夸“红白理事会”了。这种村级制度,看似不起眼,却是解决“人情债”最管用的一招。在河北、山东、安徽等地,很多村庄都建立了这样的理事会,对婚丧嫁娶的酒席标准、宾客数量、礼金金额都定了“规矩”。不是一刀切,而是量力而行,风俗照顾到了,生活也能继续。
党员干部也得起模范作用。谁说“村干部就不能请大客”?可一旦他们带头刹车,那“谁也别说我小气”这道心理防线,也就慢慢崩塌了。一位村支书的话很扎心:“我们不刹车,百姓就跟着踩油门。咱是方向盘,不能甩手。”
那问题来了:农村的“攀比风”为什么难刹车?从深层来看,还是“熟人社会”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面子文化”。你不给彩礼,人家说你家不重视;你酒席办少了,左邻右舍说你寒酸;你要是低调点娶媳妇,亲戚还担心“以后过得不会好”。
但问题也不是无解。要刹住这股风,需要制度来牵头、文化来引导、群众来认可。比如,村规民约要跟进;电视广播、微信群、村务公开栏要常宣传;同时,典型人物和家庭要被发现、被表扬,让榜样变成风尚。移风易俗,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靠的是“星星之火”,靠的是“春风化雨”。
春天来了,地里要播种希望,心里也得种下清风。农村的文明,不光看谁家房子大,更要看谁家人情不重负、邻里不攀比。真正的体面,不是台上灯光有多亮,而是台下那份从容与踏实。
结尾再问一句:你身边有被“彩礼风”“酒席风”困扰的家庭吗?他们后来是怎么做的?你觉得“不送彩礼送保障”这种方式,在你们村能推得动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也别忘了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人看到——也许,咱们村的“新风气”,就从你我开始。
来源:番茄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