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预测十年内干涸,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如今咋样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3 15:15 1

摘要: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交界处,坐落在毛乌素沙漠腹地。这个年轻的湖泊历史并不算悠久,清朝道光年间这里还只是一片沼泽,1930年后因为降雨增多才形成1.3平方公里的湖泊。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还记得2016年那个让专家们心急如焚的预测吗?

我国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红碱淖,因为水位持续下降、面积急剧缩减,被断言将在十年内彻底枯竭,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然而九年过去了,这个曾经濒临死亡的湖泊现状究竟如何了?

红碱淖位于陕西神木和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交界处,坐落在毛乌素沙漠腹地。这个年轻的湖泊历史并不算悠久,清朝道光年间这里还只是一片沼泽,1930年后因为降雨增多才形成1.3平方公里的湖泊。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人工改造,将周围海子贯通,形成了面积达20平方公里的大湖,后来更是扩张到巅峰时期的70平方公里。

但好景不长,这个典型的内陆封闭流域湖泊严重依赖时令河、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水量极不稳定。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流域上游用水量大增,加上地下采矿活动和气候干旱的多重打击,红碱淖开始萎缩。

到2016年,情况已经相当严峻。原本70平方公里的大湖只剩下31平方公里,水深从最深8米骤降至平均4米。由于水量减少导致湖水浓缩,酸碱度飙升到9.8,大量淡水鱼在湖中绝迹,栖息在湖心岛的遗鸥种群数量锐减70%。按照当时的萎缩速度,专家们忧心忡忡地预测,红碱淖极有可能在10年内彻底干涸。

面对这种危急情况,从2014到2016年,国家累计投资6.17亿元进行抢救性治理,在湖滨保护带修复、人工增雨、湖荡湿地专项治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依然没能改变湖泊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在人们几乎要放弃希望的时候,陕西省环境科学院院长张振文等专家找到了问题的真正症结。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后。专家们指出,红碱淖治理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补水问题没有解决。该地区年降雨量只有380到400毫米,而主要补水河流营盘河及蟒盖兔河被上游筑坝拦截,其他补水河流大部分干枯荒废,导致补水量缩减60%。

更严重的是,2010年内蒙古新街矿区规划获批,红碱淖25%的水面都在矿区范围内,如果开采将对湖泊造成毁灭性影响。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陕西神木与鄂尔多斯市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跨省合作。八年来,两地联手对矿区进行科学合理调整,同时加大对红碱淖的生态补水力度,为这个濒危湖泊的复活奠定了基础。

红碱淖治理方案主要围绕三个核心方面展开。

最关键的是协调内蒙古札萨克水库对红碱淖实行连续9年的调水补水计划,从2016年至2024年累计补水数千万立方米。同时对营盘河、蟒盖兔河等主要补水河流进行疏浚和整治,恢复湖区的河流补水功能。此外还在湖区周边增设6个人工增雨点,通过连续多年的人工增雨作业,有效补充了水源。

其次是严格的生态保护和搬迁措施。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湖泊生态的干扰,当地政府下了很大决心,对500多户居民进行生态迁移,将8处养殖场全部搬迁,关闭了18处天然气井。这些措施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和社会成本,但为湖泊生态恢复创造了必要的环境条件。

第三是精准的生态修复和物种保护工程。针对湖心岛生境退化问题,连续多年开展人工修复工程,为遗鸥等珍稀鸟类提供更适宜的筑巢繁殖环境。同时大力推进鱼类增殖放流工作,累计人工繁育放流瓦氏雅罗鱼210万尾、鲫鱼230万尾,逐步恢复湖泊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完整性。

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实施,红碱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湖泊萎缩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水域面积从2015年的31.5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37.1平方公里。水质也有了明显改善,周边林草覆盖率增加了一倍,整个湖区生态系统重新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最能说明红碱淖生态恢复成效的,莫过于野生动物数量的变化。特别是遗鸥这种世界濒危珍禽的回归,堪称生态保护的奇迹。

遗鸥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全球总数量仅有2万只左右。每年4月到8月,它们会从渤海湾一带飞回红碱淖繁衍后代。2020年时,红碱淖的遗鸥数量只有2800巢约5600只,到2023年已经增加到4980巢近万只,2024年更是稳定在4500到5000巢之间。

红碱淖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遗鸥繁殖地,这里的遗鸥数量占到全球总量的70%以上。在湖心岛上,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近万只遗鸥聚集孵卵的壮观场面,大量雏鸟陆续破壳而出,鸟鸣声此起彼伏。

不仅仅是遗鸥,目前红碱淖已有195种鸟类栖息,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到12种。这个数据的背后,是整个湖区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鱼类资源的增加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水质的改善创造了更适宜的生存环境,人类活动的减少则给了野生动物更多的安全感。

红碱淖的成功案例证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红碱淖的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起来,年均增长率达到15%。2024年暑期,景区日均接待游客接近7000人,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这种转变对当地居民意义重大。过去他们可能更多地依赖传统的农牧业和资源开采,现在却有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民宿、餐饮、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这种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的,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反而有助于生态保护事业的长期发展。

红碱淖的复活也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类似的生态脆弱湖泊并不少见。红碱淖的治理模式表明,只要科学规划、统筹协调、持续投入,即使是濒临消失的生态系统也有可能重新焕发生机。

当然,红碱淖的治理工作远未结束。目前湖水仍然存在污染问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面对气候变化等长期挑战,如何确保红碱淖的可持续发展,依然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合理的规划。

在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红碱淖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它证明了只要我们有决心、有科学的方法、有持续的行动,就能够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来源:Hi科普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