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in起效、10 min苏醒,瑞马唑仑的7大临床场景应用秘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7 14:04 1

摘要: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性操作的镇静。与咪达唑仑相比,瑞马唑仑的镇静效能更高,低血压发生率更低。

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苯二氮䓬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性操作的镇静。与咪达唑仑相比,瑞马唑仑的镇静效能更高,低血压发生率更低。

瑞马唑仑的临床核心优势包括:(1)起效快:单次给药1~3 min起效;(2)恢复迅速(持续起效时间为6.8~9.9 min);(3)血流动力学稳定:与丙泊酚相比,瑞马唑仑在血压和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上表现更佳;(4)代谢不依赖肝肾功能,通过组织酯酶代谢为无活性产物CNS7054;(5)肥胖及老年患者无需大幅调整剂量。

一、药理学

药理学机制

瑞马唑仑通过特异性作用于GABA受体,增强GABA受体活性,促使细胞外氯离子进入细胞内,导致细胞膜静息电位增大产生超极化,从而抑制神经元活动,产生镇静作用。瑞马唑仑对GABA受体α亚型受体的亲和力强,而α亚型与苯二氮䓬类药物的镇静、顺行性遗忘和抗惊厥作用相关。此外,瑞马唑仑和瑞芬太尼之间存在较强的协同作用,且诱发恶性高热的风险较低

药代动力学

瑞马唑仑单次给药后1~3 min起效,作用消退时间为6.8~9.9 min。以1 mg/(kg·h)速率持续输注2 h后,消除半衰期略有延长。瑞马唑仑的代谢途径与咪达唑仑类似,主要通过肝脏酶分解成无活性的羟酸代谢产物CNS7054。瑞马唑仑静脉输注的单次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时间影响较小。

药效动力学

瑞马唑仑单次给药后最大观察浓度不受肝肾损伤影响,然而药效学证据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瑞马唑仑意识消失时间、药代动力学时间、清除率在不同年龄、种族、性别、肥胖状态、体质量和ASA分级患者中存在一定差异,但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不需要进行明显的剂量调整。需特别关注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血压降低和呼吸抑制

二、核心临床应用场景与方案

1.医疗美容手术

推荐方案:

对于重睑、眼袋祛除、隆鼻、痣切除、激光美容祛斑等手术,建议静脉注射阿芬太尼0.5~1.0 mg或舒芬太尼5~10 μg,复合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05~0.15 mg/kg(注药时间>60 s),根据镇静镇痛效果可追加首次用药的半量,待镇静镇痛药物起效后(MOAA/S评分4或3分)再开始局部麻醉。

对刺激强度较大的美容手术,如综合隆鼻、鼻骨骨折、面部自体脂肪填充、局部吸脂、线雕等,建议静脉注射阿芬太尼5~10 μg或舒芬太尼5~10 μg,复合静脉注射瑞马唑仑0.05~0.15 mg/kg(注射时间>60 s),继以0.5~1.0 mg/(kg·h)速率持续输注。按需调整药物剂量和镇静镇痛,也可静脉注射阿芬太尼5 μg/kg或舒芬太尼0.05 μg/kg,复合瑞马唑仑0.05~0.15 mg/kg,按需分次静脉注射镇静镇痛药物(MOAA/S评分

对肥胖患者(BMI>30 kg/m):建议辅助全身麻醉,剂量参考全身麻醉方案。

2.口腔门诊治疗镇静

适用手术:种植牙、根管治疗、囊肿刮除等短期操作。

剂量方案:

成人初始剂量0.1 mg/kg(注射时间>30 s),1 min起效;若MOAA/S评分>4分,追加2 mg至评分≤4分,操作时间>10 min可重复追加2 mg。

注意事项:

(1)完善的局部麻醉可以减轻疼痛和不适,多数患者无需静脉镇静药物;对于敏感者,可酌情给予阿片类或苯二氮䓬类药物。

(2)成人口腔治疗,镇静深度维持在轻度至中度即可;若需要达到深度镇静,应避免气道梗阻。

(3)瑞马唑仑给药后可能出现血压降低,部分患者在给药后2 min内出现一过性心率升高,多数患者自感焦虑紧张,治疗前基础心率较快,而局部麻醉药物的肾上腺素可进一步升高心率。因此术中需谨慎评估、监测。

(4)单次给药时出现低血压可能与给药速度相关。

(5)瑞马唑仑恢复迅速,多数患者在最后一次给药后10 min内MOAA/S评分可恢复至5分。但为保证临床安全,仍建议镇静结束后观察至少30 min。达到离院标准后可离院。

(6)目前,瑞马唑仑在口腔门诊多用于短时操作治疗,给药方式为静脉给药。

3.全身麻醉诱导与维持

用于全身麻醉诱导的作用与丙泊酚相当,但意识消失的速度稍慢。但其注射痛发生率低,且用于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时对循环的影响明显弱于丙泊酚。

诱导方案:

单次注射:瑞马唑仑导致意识消失和呼吸抑制的ED随年龄增长下降明显,不同年龄段患者诱导剂量推荐位:80岁,0.14~0.19 mg/kg。

连续输注:6~12 mg/(kg·h),意识消失时间89~102 s。国内研究结果显示以6 mg/(kg·h)输注速度进行麻醉诱导,意识消失平均时间为96 s。

维持方案:

初始速率1 mg/(kg·h),国内研究显示术中复合静脉输注瑞芬太尼和静诱导和维持剂量可参考前述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剂量。

静脉注射罗库溴铵,术中调整瑞马唑仑输注速率0~3 mg/(kg·h),术毕前30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和舒芬太尼0~5 μg。结果显示,用于麻醉维持的平均静脉输注速率为1.22 mg/(kg·h)。

麻醉苏醒:

术毕前降低瑞马唑仑输注速率、减浅麻醉深度可加快术后苏醒(尤其针对肥胖、高龄或低白蛋白血症患者)。

如术毕前21 min(即瑞马唑仑达到稳态浓度所需时间)将瑞马唑仑输注速率从1 mg/(kg·h)降为0.5 mg/(kg·h),可使气管拔管时间缩短5 min;术毕前将脑电双频指数从40提高到60,可使气管拔管时间缩短3~5 min;女性患者气管拔管时间要比男性患者短3~5 min;使用氟马西尼拮抗也可明显加快患者苏醒,缩短术后气管拔管时间。

4.消化内镜

初始剂量0.15~0.20 mg/kg,复合阿芬太尼5~7 μg/kg、舒芬太尼0.1 μg/kg或芬太尼1 μg/kg。

注意事项:若手术结束10 min后MOAA/S评分(5分为正常反应,0分为完全无反应)仍未恢复到5分,可给予氟马西尼拮抗。

5.支气管镜检查

轻中度镇静(MOAA/S评分3~4分):

静脉注射瑞马唑仑初始剂量0.075~0.150 mg/kg,长时间操作过程中可追加0.05 mg/kg(65岁以上患者可酌情减量)。复合阿芬太尼时,可分次静脉注射阿芬太尼0.01~0.02 mg/kg。

深度镇静(MOAA/S评分≤2分):

先静脉注射阿芬太尼0.01~0.02 mg/kg,30 s后静脉注射瑞马唑仑,诱导剂量为0.20~0.25 mg/kg,维持输注0.2~0.5 mg/(kg·h)。直至诊疗结束。可复合静脉泵注瑞芬太尼。

注意事项:根据患者及内镜操作情况做适当调整,并密切监护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必要时可以置入喉罩等辅助呼吸。

6.ICU镇静

推荐方案:负荷剂量0.01~0.10 mg/kg,维持输注速率0.1~1.0 mg/(kg·h)。此外有研究表明瑞马唑仑复合瑞芬太尼0.25 mg/(kg·h)可优化镇痛镇静效果。

注意事项:瑞马唑仑的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呼吸抑制少,但需要在充分镇痛的前提下,根据临床镇静需求进行滴定式给药。

7.其他领域(如妇科门诊)

推荐方案:

用于宫腔镜手术时推荐的负荷剂量为0.2 mg/kg,需要复合阿芬太尼10.0~12.5 μg/kg或舒芬太尼0.1 μg/kg,或根据需要复合静脉输注瑞芬太尼。术中根据MOAA/S评分追加剂量,2.5 mg/次,15 min内不超过5次。

瑞马唑仑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推荐剂量为0.25 mg/kg,复合阿芬太尼15 μg/kg。

三、安全性管理要点

1.循环监测:单次注射后可能一过性血压降低,复合肾上腺素局麻药时应警惕心率波动。

2.呼吸管理:复合阿片类药物需密切监测血氧,必要时置入喉罩辅助通气。

3.特殊人群:肥胖、高龄、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可酌情减少剂量20%~30%。

4.拮抗策略:氟马西尼可快速逆转镇静,拔管时间缩短3~5 min。

四、总结

瑞马唑仑凭借其快速起效、精准可控、安全性高的特点,已成为多科室镇静麻醉的优选药物。从门诊手术到ICU重症镇静,从内镜操作到全身麻醉,合理剂量设计与复合用药策略是发挥其最大效能的关键!

来源:围术期医学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