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怀素是长沙人,从小出家为僧,念经打坐之余特别喜欢书法。但他总觉得自己见识太少,没机会亲眼看看古代名家的真迹。于是他就背着书箱、拿着锡杖,一路向西游历京城,拜访当时的书法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常能接触到珍贵的古籍和失传的书法作品。这些经历让他眼界大开,心里再也
怀素是长沙人,从小出家为僧,念经打坐之余特别喜欢书法。但他总觉得自己见识太少,没机会亲眼看看古代名家的真迹。于是他就背着书箱、拿着锡杖,一路向西游历京城,拜访当时的书法大家。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常能接触到珍贵的古籍和失传的书法作品。这些经历让他眼界大开,心里再也没有困惑了......
这幅草书名作《自叙帖》是唐代书法家怀素的传世杰作。整幅作品长达7.5米,包含126行共698个字,记录了怀素的生平经历、学习草书的过程,以及当时名人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他书法的评价。用现代的话说,这就像是怀素给自己做的一份个人简历。他创作这份"长篇简历"的灵感,来自一次历时数年的远行。
怀素是湖南人,大约十岁就出家当了和尚。他从小痴迷书法,为了练字专门种了一大片芭蕉林,用芭蕉叶当纸写字。他写坏的毛笔多得数不清,后来把这些废笔埋在一起,还起了个名字叫"笔冢"。虽然是个出家人,但他性格豪放,特别爱喝酒。每次喝得兴起,寺庙的墙壁、屏风、家具都成了他的"草稿纸",因此得了个"醉和尚""疯和尚"的外号。这些称号确实很配他的艺术风格,因为他最拿手的就是龙飞凤舞的草书。
唐朝人特别崇拜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从初唐四大书法家开始,大家都热衷于写楷书和行书,注重传统规矩,却把草书看作难以驯服的野马,不敢轻易尝试。但怀素偏偏要在草书领域闯出一片天地。传说他22岁时遇见了快60岁的李白。当这位不拘一格的老天才,碰到同样不爱按常理出牌的年轻人时,就像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李白高兴地为怀素写下《草书歌行》:"这位年轻的僧人叫怀素,草书造诣天下无双。墨池里跃出北海巨鱼,笔锋下耗尽中山兔毫......"
尽管李白夸赞年轻的怀素"草书天下第一",但怀素清楚自己的见识还很不够。就像他后来在《自叙帖》里写的"见识太浅",他明白必须离开湖南,前往当时最繁华的长安和洛阳,向当代书法大家请教,亲眼看看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家字帖。
32岁那年,怀素从湖南老家徒步前往长安,这次远行后来改变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当时安史之乱刚结束不久,他在长安拜师学艺,见识了许多珍贵的古代书法真迹,还认识了不少达官贵人。在长安待了差不多五年后,带着满满一筐赞美他草书的诗作,怀素启程前往洛阳。
怀素最崇拜的草书名家张旭生前长期在洛阳生活,不过当时已过世十多年。好在怀素在洛阳碰到了张旭的徒弟颜真卿。两人聊得特别投机,颜真卿向怀素请教写草书的诀窍,怀素回答:"我看夏天云彩变化多端,经常从中学习。"没想到怀素是从天上云朵的千姿百态领悟出草书写法。颜真卿听完感叹,这种说法还是头回听说,看来张旭的绝学后继有人了。
在洛阳时,颜真卿应怀素邀请,为他写的《怀素上人草书歌集》作序。序中夸怀素是"和尚里的顶尖人物,性格豪爽开朗,天资聪慧,专精草书",还赞美他的草书"笔法独特超群,速度快得惊人"。大约五年后,40岁的怀素在公元777年前后完成了著名的《自叙帖》。
《自叙帖》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开篇先用简短的文字介绍了怀素的人生经历;中间部分是全帖重点,完整摘录了颜真卿为怀素写的序文,通过他人之口夸赞自己"草书圣手"的称号;最后一部分记录了张谓、钱起等名家对怀素书法的评价,比如张谓形容其草书像"游蛇入座,骤雨满堂",钱起则称赞他"狂放时看淡世事,醉意中领悟真谛"等。
怀素在《自叙帖》结尾处嘴上说着"实在不敢当",显得很谦虚,可实际上他心里对这些夸奖特别受用。要不然也不会花这么大功夫,专门用六百多字把别人夸他的话全都原原本本记下来。
别人这么写肯定会被说自恋,可怀素这么写正符合他狂傲的性格。他做人也好,写字也罢,从来都是这么放荡不羁,借别人的话夸自己又怎么了?要是连自夸都不敢,他还怎么有资格和张旭并称"张颠素狂"?
最精彩的是,怀素在这篇自我夸赞的《自叙帖》里,通篇都用狂草书写,笔势奔放,前后连贯,行云流水。整幅作品笔力遒劲,线条灵动自然,在龙飞凤舞的字迹中完美展现了草书的节奏美感。随着书写推进,怀素越来越放得开,到最后简直进入了毫无保留的癫狂境界。
人和字融为一体,物我界限完全消失。这就是怀素的《自叙帖》,当之无愧的"草书第一"。现在,怀素总算配得上李白当年对他的赞誉——"天下草书无人能及"!
来源:猴哥说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