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读完读专科:这是什么逻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3 06:54 4

摘要:比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专业包括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招生专业包括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青岛技师学院,招生专业包括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除此之外,还有浙江机电职

这是苍穹猎鹰第397篇演化日记

本科读完读专科:这是什么逻辑?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只为了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决策建议。

最近,在得到头条专栏里听到一个新词,叫“本升专”。没错,读完本科再读专科。

那么,招生的都是哪些学校?哪些专业呢?

比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专业包括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苏州职业技术大学,招生专业包括智能制造技术、机器人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青岛技师学院,招生专业包括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除此之外,还有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专业等等。

从这里可以看得出来,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专业都跟新兴行业挂钩。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

这也契合了管理层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里面提到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背后折射了产业变迁的蛛丝马迹。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主导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完全不同。

对普通人家庭,尤其是家里有娃的朋友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关系着将来孩子的高考选专业、职业道路选择。

为什么会出现“本升专”的现象?原因也很简单,就是社会和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变了。

6月11日,据官网消息,教育部发布《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8%。

当然, 60.8%是包括高职(专科)学校。也就是说,10个人当中有6个是大学生,单凭一张高等教育的文凭就能随便挑工作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怎样的时代变迁与产业调整?当下又需要哪些适配的专业与人才?

1/4专业精细化

专业精细化,对应的就是能力精细化、专业化。

一张普通高等教育的文凭,可能有点宽泛,需要更加契合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精细化专业。

传统的区分文理科,已经无法跟上时代。

小编在第384篇公众号文章《高考只是节点,不是终点》里,有关于高等教育专业调整的阐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阅读。

其中,高校裁撤了大量的专业,不但有大家熟悉的文科,也有传统的理工科。目的也很简单,就是让高考教育更加精细、更契合产业和更强调实践能力。

前面的“本升专”专业里,就有大量偏产业,尤其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专业。

产业的周期变化,影响着高校专业的调整,也同样影响着学子们的高考。

小编在第364篇公众号文章《从“生化环材”到“法新管建医”:专业周期大轮转》中,也结合高校专业调研,谈到了高考选专业与产业周期的关联。

有一个大概率的判断,专业的选择越贴近产业、越面向未来、越偏向实践,就业前景就更好。

2/4学历的“通货膨胀”

李南南在专栏里提到一个新概念,学历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很好理解,就是钱不值钱了。同样的道理,学历的“通货膨胀”,就是学历的含金量下降。

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读大学的人多了,但产业还不能提供足够多的中高端岗位。管理层一直在推动的产业升级,目的之一就是提供更多适合大学生的岗位。

有专家学者认为,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过剩。那么,国内大学生规模真的“过多”吗?我们不妨结合数据具体分析。

3/4高等教育人群占比

根据管理层7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透露当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4亿人。

按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为14.1178亿,劳动年龄人口占比63.35%,大约为8.94亿,大学生人数占劳动人口比率为大约为26.85%。

这个数字到底算不算高?还是与其他主要经济体作一个对比。

根据全美教育统计中心的数据显示,在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中,25-64岁成年人(各国定义的劳动人口年龄有略微的差异)受过高等教育(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平均为40.7%。

其中,美国以50%的占比位列第九,意味着该国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接受了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

在经合组织38个国家中,排名前十的国家包括美国、韩国、法国、丹麦、加拿大、芬兰、挪威、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

其中,加拿大以62.7%的占比位列第一,瑞典以48.5%的占比位列第十。

就拿平均数40.7%来算,也有大约13%差距,和第十的瑞典比,有大约22%的差距。也就是说,和主要经济体比,国内大学生占劳动人口比率还有不小的差距。

主要是之前“欠账”太多,国内是1999年高校才开始扩招,距今不过26年。很多年龄大一点的工人,要么只有初高中甚至更低的学历。

先不要说数据,按照常识,也应该是有知识、高素质的劳动力越来越多,经济和社会发达程度就越高。

4/4应对策略

当下国内也推出了一些机制,来应对学历贬值的问题。

比如,今年的高校专业调整,遵循的路径就是从学历培养转向能力培养。

像复旦大学,设计了2+X+Y的培养模式,2指的是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X指的是100多个跨学科的专业,Y指的是重点培养整合创新能力的项目。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和产业充分整合,确保学生毕业后能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国家层面正在推行倡导终身学习。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里就强调这一点。

根据2024年《Nature》数据显示,知识半衰期已经缩短至2.3年,即某一领域的知识在两年多将有一半被更新或证伪。

而在20世纪初,这个数字约为35年; 到2003年,缩短至3-4年; 而2024年则进一步缩短至2.3年(整体科学领域),而AI领域甚至达到47天。

终身学习,是应对知识半衰期加快的重要方法。

第三就是由侧重学历背书转向成果导向。

什么意思?就是尽可能多的出作品,甚至产品,用这些来给个人能力背书,而不单纯只是一张文凭。

打个比方,两个高校毕业生,一个有传媒专业的文凭,另一个经营着有数万粉丝的自媒体账号。后者体现的,就是个人的成果和作品。

作品的定义很宽泛,包括但不限于制作短视频、公众号文章、开发APP等等。

《吴军来信2》专栏里提到,很多大学的专业课表,里面至少1/3的课程毫无意义,而且这些大学大部分还是C9大学。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

也说明了,与其把时间精力耗费在不重要的课程上,不如用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

这些措施,都是把学历通货膨胀的水分挤出去。就像那句话说的,学历不等同于能力,关键是你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只是小编的观点分享,列举的数据和逻辑只为了分析说明,不构成任何的决策建议。

参考资料:

李南南:《学历贬值,比通货膨胀还麻烦?》

吴军:《中国大学和美国大学各自的错位》

来源:小可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