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深圳前海的星巴克见到小林时,他正用Excel表在拉他这个月网贷的还款数,电脑旁摆着一瓶降压药。这个33岁的程序员头发已经白了一半,680万的学区房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我在深圳前海的星巴克见到小林时,他正用Excel表在拉他这个月网贷的还款数,电脑旁摆着一瓶降压药。这个33岁的程序员头发已经白了一半,680万的学区房已经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当时觉得月供1万2不算多,毕竟我和老婆每月能挣6万。"他苦笑着给我看2021年的工资流水,那时他在某大厂带12人团队,年终奖发过24薪,"谁能想到现在找工作要隐瞒年龄?去年年中两个人纷纷被优化,现在只能在网上找一些副业干,全家月收入大约就8千不到"
他的购房故事始于某个加班的深夜——妻子转发给他一篇《深圳学区房涨幅跑赢比特币》的爆文,老婆不断地和他重复,她的高中同学刚在百花片区买了一个老破小。
那个凌晨两点,他在链家APP上收藏了17套学区房。
在郑州某烂尾楼业主维权现场,教培老师陈晨看着他身后褪色的"欢迎回家"横幅在风里摇晃,工地上野草长得比人高。
"这是掏空我爷爷养老钱买的房。"他指着手机相册里的老人病床照。
2020年结婚前,丈母娘在病房里立下最后通牒:"没房别想娶我女儿"。
全家凑不出98万首付时,爷爷默默得拿出了压在枕头下的存折。
现在他的婚房维权群里,置顶公告是《集体断供操作指南》
群里132户人家,有27对情侣在维权期间分手,有人把群名改成"反催婚互助小组"。
杭州某产业园凌晨三点,带货主播阿Kay对着手机嘶吼:"最后一单!宝宝们冲啊!"她的直播间的角落放着一块开发商送的"尊贵业主"金匾!
这个花光积蓄买下网红loft的姑娘,此刻正用声带息肉换来打赏收入,本月房贷待还金额:¥12876.43。
她打趣得对着同事抱怨说——那些在开盘时疯狂抢购的"购房者",现在都在隔壁直播间卖着义乌小商品。
"知道为什么选loft吗?"她指着37平米的复式结构,"销售说你自己不住,能隔成三间出租,至少能包掉一大半的月供,结果物业说消防不过关,整个楼盘的商业也是荒地,至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商家入驻。"租不出去,只能自己住,开发商承诺的精装修也只弄了一半
现在她每天下播后,要爬铁梯到二层睡觉,楼下堆满待发货的快递箱。
在北京中山公园相亲角,我遇到帮儿子挂牌相亲的周阿姨。她手中的征婚启事写着:"89年海淀程序员,有房有贷"。当被问及贷款情况时,她突然压低声音:"姑娘,能接受婚后一起还贷吗?"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数据显示,中国居民杠杆率从2008年18.2%飙升至2023年63.3%,远超新兴市场40%的警戒线。更危险的是债务结构——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揭示,房贷占家庭总负债比重达75.9%
在深圳不动产登记中心,我目睹了极具象征意义的场景:某购房者签署《补充协议》放弃逾期交付索赔权,换取总价减免8%。这纸协议背后是残酷的算术——根据贝壳研究院监测,两年前新建住宅平均交付延期达14.7个月,购房者资金成本与房价跌幅形成死亡交叉。
数据解构:三重杠杆崩塌
收入杠杆断裂
央行调查显示,房贷收入比超50%的家庭占比升至34.1%。当互联网(-23%)、教培(-41%)等行业薪酬普降,这些家庭立即坠入入不敷出区间。
90后购房首付资金61.2%来自父母储蓄,其中12.7%动用祖辈养老基金。这种三代六个钱包的杠杆模式,在房价下行期演化成家族资产负债表危机。
当前28.5%的空置率已逼近日本地产泡沫破裂前水平(1991年31.2%)。当"房价永远涨"的信仰崩塌,购房者发现其"优质资产"正加速沦为负资产。
同样的,阿里法拍平台数据显示,近两年法拍房同比激增187%,其中35岁以下被执行人占比38.6%。
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监测发现,房贷支出每增加1%,家庭消费支出下降0.7%。这解释了当前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4.2%)为何创二十年新低——中产钱包已被房贷锁死。
每百万房贷负债将导致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下降13.2%。那些为学区房加杠杆的夫妻,正陷入"买学位房→还房贷→不敢生育→学位贬值"的死循环。
当我问小林会不会让未来的孩子买房时,"如果他能活在不用把房子和人生绑定的时代..."
夜幕降临,城市的万家灯火中,无数Excel表仍在计算着不可能三角:房价、爱情、尊严。
来源:驻家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