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杰是个14岁的初中生,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自从升入初二后,整个人都变了。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作业拖到最后一刻才做,成绩直线下滑。最让父母担心的是,他开始频繁地说"活着好累"、"我什么都做不好"这样的话。
小杰是个14岁的初中生,原本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自从升入初二后,整个人都变了。他开始变得沉默寡言,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作业拖到最后一刻才做,成绩直线下滑。最让父母担心的是,他开始频繁地说"活着好累"、"我什么都做不好"这样的话。
父母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中度抑郁症,开了抗抑郁药物。刚开始吃药时,小杰确实平静了一些,但很快父母发现,药物似乎让他变得更加情绪化——一点小事就能让他崩溃大哭,遇到困难时比以前更加退缩。更糟的是,一旦忘记吃药,他的情绪就会剧烈波动。
01
一个心理学家的启发
小杰的父母偶然参加了一场心理学讲座,主讲人是位有着30年临床经验的心理学家。这位专家讲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有个实验把跳蚤放在玻璃罐里,跳蚤能轻松跳出罐子。后来实验者在罐口加了个玻璃盖,每次跳蚤跳起来都会撞到盖子。过了一段时间,即使拿掉盖子,跳蚤也只会跳到原来盖子的高度,再也跳不出罐子了。"
心理学家说:"抑郁症就像这个无形的盖子,而药物只是暂时缓解撞击的疼痛,却不能真正帮孩子找回跳出困境的能力。真正的治愈,需要重建孩子的内在力量。"
这句话点醒了小杰的父母。他们决定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尝试用更自然的方式帮助孩子。
02
父母的语言魔法
小杰的父母开始有意识地改变与孩子的对话方式。他们不再说"别想太多"、"振作起来"这样空洞的安慰,而是学会了以下几类特别有效的话:
1、接纳情绪的话
"妈妈看到你现在很难过,这种感觉一定很不好受。"
"不开心也没关系,爸爸小时候也经常这样。"
"你现在的感受很重要,我们都在这里陪着你。"
2、重建自信的话
"记得你上周那道数学题解得多漂亮吗?那就是你的实力。"
"你今天比昨天早起了10分钟,这就是进步!"
"妈妈注意到你刚才主动收拾了书桌,真为你骄傲。"
3、赋予希望的话
"这种感觉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的,就像天气一样,阴天过后总会放晴。"
"我们一步一步来,就像你小时候学走路一样,摔倒了再站起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你的节奏也很美。"
4、化解压力的话
"考不好也没关系,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最棒的孩子。"
"犯错很正常,爸爸小时候犯的错比你多多了。"
"不是每件事都要做到完美,尽力就够了。"
这些话语看似简单,却像细雨滋润干涸的土地一样,慢慢浸润着小杰的心。父母不再急着解决问题,而是先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让他感到安全与被理解。
03
三个月后的转变
坚持了三个月后,变化悄然发生。小杰开始主动和父母聊学校的事,虽然还是会遇到挫折,但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崩溃。有一次数学考试失利,他居然自己说:"这次没考好,但我下次会更努力的。"这让父母惊喜不已。
渐渐地,小杰的笑容多了起来,开始重新和朋友们交往,甚至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篮球社团。最让父母欣慰的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小杰的药物剂量逐渐减少,情绪却比服药期间更加稳定。
04
给家长的具体建议
1、语言要具体:避免空泛的"加油",而是指出孩子具体做得好的地方,比如"你今天按时完成了英语作业,这就是自律的表现"。
2、把握时机:在孩子情绪平稳时交流更有效,崩溃时先给予拥抱和安静陪伴。
3、创造安全环境:每天固定15-30分钟的"专属时间",不批评不指导,只是全神贯注地倾听。
4、以身作则:家长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孩子是家长情绪的镜子。
5、记录进步:准备一个"成长本",记录孩子每天的小进步,定期一起回顾。
6、引入第三方:有时候孩子更愿意对信任的老师、亲戚敞开心扉,不要排斥这种支持。
7、适度运动:温和的运动如散步、跳绳能自然提升情绪,可以陪孩子一起进行。
8、艺术表达:鼓励孩子通过绘画、音乐、写作等方式表达情感,不必追求技巧。
05
推荐两本改变观念的好书
《情绪自救》:心理学家李宏夫的代表畅销书,这本书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情绪调节方法,特别是"观息法"和"誓言法",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稳定感。
《战胜抑郁》:帮助理解自卑感的根源,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适合家长和孩子共读。
06
写在最后
抑郁症不是孩子的选择,但康复的路上,父母的每一句话都可以是良药。药物或许能暂时缓解症状,但真正持久的改变,来自于日常相处中那些温暖而坚定的语言,来自于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就像小杰后来在日记中写的:"原来我不是坏掉了,只是暂时迷路了。爸爸妈妈的话就像黑夜里的手电筒,虽然不能立刻天亮,但让我知道方向在哪里。"
养育抑郁的孩子,需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愿意不断学习和调整的父母。记住,黑暗最浓时,往往就是黎明将至的时刻。你今天的每一句正面鼓励,都在为孩子积累走出阴霾的力量。
来源:心理师彭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