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铁路,我永恒的岁月”,写下这个专题,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我岁月最后的沉淀。一九七零年十二月底我入伍当上了铁道兵,从此便与铁路结缘。在部队参与了辽西铁路和京通铁路的修建。
蒸汽机车
“铁路,我永恒的岁月”,写下这个专题,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我岁月最后的沉淀。一九七零年十二月底我入伍当上了铁道兵,从此便与铁路结缘。在部队参与了辽西铁路和京通铁路的修建。
一九七六年五月我退伍来到西安铁路局安康分局车辆段,由一名铁道兵战士一个华丽的转身成为一名铁路职工。由修建铁路转为服务于铁路运输。这一干,三十五年过去了。虽然退休了,我仍然顶着铁路退休职工的头衔。这一生就再也脱离不了铁路。
由铁道兵战士转变为铁路职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提到铁路,在普通人眼里只是车站的售票厅,候车室和客车上的硬座,卧铺,餐车和列车员等窗口单位和服务人员。其实,真实的铁路是这样的。
七十年代及以前,全国铁路最高决策管理机关是铁道部,是属于行政机关,而铁道部下辖有18个铁路运输局,还有若干个铁路工程局、机车车辆及配件厂等工厂,这些都属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单位。
有自己独立的教育系统,在上个世纪,铁路职工的子女从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中专、技校,甚至大学都可以在铁路系统的学校全部完成,学费非常便宜,而且很多子弟毕业后也就直接上铁路系统工作就业。
还有自己独立的医疗系统,分局,路局到铁道部都有设施齐全的医院(防疫站)和业务精湛的医护队伍。给职工提供医疗保障。当初的职工以及家属都有铁路就医证,只花几分几毛钱挂号费就可以看病,非常便捷。这些都是事业单位。
还有独立的公检法机构,铁路公安局,铁路运输法院,运输检察院一应俱全,打官司都不用出铁路。有自己独立的家属院,独立的供水,供电,通讯系统,当时铁路电话可以打到全国各地,就是不能连接到近在咫尺的市电。
这些优势导致铁路单位在社会上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不少年轻人以参加铁路为荣耀。当年的铁路系统就是这样一个容政府,企业,事业,社会功能为一体的特殊团体。
铁路行业具有“高大半”的特点,具体包括:
1、高度集中 :铁路运输生产需要高度集中,包括调度、指挥、维修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紧密配合,以确保运输的安全和效率。这个特点尤其是在军运,特运,抢险救灾中得到充分体现。
2、大联动机 :铁路系统是一个庞大的联动系统,各个部分需要协同工作,形成一个高效的整体。这种联动机制确保了铁路运输的高效运行。
3、半军事化 :铁路行业的工作强度大,职工需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纪律性,类似于军事化管理。这种特点体现在铁路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企业的管理模式上。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铁路行业独特的工作环境和文化。
铁路行业另一个特点就是“大而全”和“小而全”。“大而全”指的是大系统,门类全。如前所述。不仅有铁路运输系统,还有工程系统,工厂系统等等。铁路系统内部基本就是一个小社会,不仅有前面所述的医疗,教育等。
还有提供职工就餐的招待所,食堂,有接待值乘休息的公寓,有文化娱乐的文化宫,体育场,电影院,有方便职工购物的商品供应车等等。甚至在局,分局机关还活动着穿军装的军人,他们是派驻铁路的军事代表,负责军运与铁路协调并组织实施的军队组织。
铁路的“大”还体现在当时的铁路系统非常庞大,正式职工大概都有300万人以上,凡是铁路网延伸到的地方都是铁路地盘,都有铁路职工。而这么庞大的一个系统,在职工生产以及生活方面就自成体系了。
很多城市都建设有铁路社区,所以当时只要是铁路正式职工,都是有房子分的。当初铁路职工乘坐火车也很方便,短距离的慢车用工作证即可上车,连带着家属凭家属证也能坐车。还有可以享受的铁路免票等这都是铁路职工引以自豪的地方。
因此,铁路职工们绝对是一群幸运的人。但与此相对应的是他们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也远超于常人的认知。
每当夜阑人静的时刻,依然有成千上万的铁路职工在全国各地的钢轨上默默奔波。有人呼啸在蜿蜒的山谷中,寂静的夜色里,舍小家顾大家:有人整夜守护在冰天雪地中,风雨交加时不离岗位:还有人拖家带口在穷山僻壤,守护着祖国铁路运输的畅通无阻……
我们也许习惯将他们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但这样的职业操守和事业心却并非人人都可企及的。只有经过了无数磨砺,才能在这份工作中获得对生活的淬炼,对事业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
在我国遭受困难时期,铁路工人们永远奋战在前线,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铁路工人的身影。疫情期间,铁路工人大多也奋战在疫情一线,很多工人都是舍小家为大家,领导一声令下,都会积极的奔向岗位。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希望我们正确看待每一个岗位,也希望每一位铁路人在工作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所以不应再只从表面评判这份工作的价值。作为一名铁路人,他们不仅拥有别人憧憬的工作,更是别人憧憬成为的人。
我也有幸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那是一九七六年五月,我被分配到刚刚组建的西安铁路局安康分局车辆段,当时车辆段还在筹建阶段,我是第十八名职工。安康分局也在筹建中。安康分局接管了阳平关到安康的阳安支线铁路和襄渝铁路胡家营至达县763.6公里线路。
阳安线已经交付,襄渝铁路还在由铁道兵新管处临管运营。我到车辆段报到时筹建组设在家属区一座干打垒的两层单身宿舍的二楼半层,一楼和另外半层还住着铁道兵部队。车辆段的厂区,办公楼,车间都还在建设中。
安康分局的职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西安,宝鸡两个分局抽调,二是由铁道兵新管处调一部分,三是接收一部分退伍官兵,四是招收一部分插队知青。我是作为需安置的退伍军人来的。
当年安康铁路分局一边筹建一边接管投入运营。安康分局辖区跨陕西省的汉中,安康两市和四川省的万源市。大部分人员分布在安康市所辖。由于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因。汉中市和四川省的万源市的生活条件都好于安康市,尤其是安康的紫阳县特别艰苦。
在职工中戏谑的流传着这样一段顺口溜:一勉西,二西乡,三万源,四安康,哭哭啼啼去紫阳。(勉西,西乡都在汉中市的阳安线上)。
我到铁路报到五个月后安康铁路分局于当年10月1日正式成立。作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的运营单位,也曾经是全国唯一的电气化铁路分局。
包括阳安铁路(356.556公里)、襄渝铁路中段(411公里)。线路穿越陕西、四川、湖北三省,途经宁强、汉中、安康等市县的26个县(区)。
安康铁路分局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管内沟壑纵横,山峦叠嶂,是全国十大贫困地区之一。管内襄渝沿线80%的车站“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巴山.毛坝关等车站自开站就有“空中车站”.“地下铁道”之称。沿线70%以上的车站远离城镇,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建设初期,先生产后生活的理念导致生活设施不配套,水电不能正常保证,部分小站职工吃水靠肩挑,买菜购粮要乘车到县镇解决。尤其是职工的就医,孩子入托上学都很困难。
就是在这种条件,环境下,分局各级党团组织,行政领导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职工解决困难,消除职工的后顾之忧。竭力保证生产,生活两手抓,见成效。广大职工充分发挥铁路工人的优良传统,积极克服困难,保障铁路运输任务的完成。
硬是在艰苦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讲奉献,立足山区争一流”的企业精神。安心山区,艰苦奋斗,熔铸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巴山精神”。激励着广大职工队伍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积极奉献。
安全是铁路运输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铁路工作的首要职责,是管理的核心目标。因此,安全是铁路管理的永恒主题,需通过制度、文化、科技等多维度综合施策,确保铁路运输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安康分局创造性的提出了“三安”即(安心,安定,安全)的工作方针,连续实现安全生产的可喜局面,为振兴秦巴山区经济。为全路的运输生产做出了贡献。作为全国首个实现电力机车牵引的铁路分局,推动了中国电气化铁路的发展。
在安康铁路分局的职工队伍中活跃着一只铁道兵退役军人队伍,他们来自修建襄渝铁路各个铁道兵部队转业的官兵,来自铁道兵新管处调配的干部职工,来自退伍的铁道兵军人,这是一只骨干队伍。我所在的车辆段领导班子中的工会主席就是修建襄渝铁路转业的铁二师七团的参谋长。
他们在工作中努力注重“军魂”与“企业之魂”的传承,“铁道兵精神”与“巴山精神”的对接,始终保持着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精神、那么一种战斗作风,勇于担当,再铸兵魂,做新时代真正的铁路人。带领广大职工奋战在千里铁道线上,永做铁路运输的带头人。
一九八三年安康洪灾视频
1983年7月31日夜,安康汉江洪水暴涨,从东、北、西三面迅猛灌入安康老城,全城遭遇灭顶之灾。城内低处水深达13米,3.2平方公里被淹,870人死亡,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极为惨重的损失。
安康铁路分局管内线路也多处出现险情,分局成立了运输、抢修、后勤等若干个应急指挥小组,全力以赴投入到抗洪抢险中来,确保铁路畅通。
同时铁路各单位都派出抢险救灾队伍深入洪水淹没区域参与搜救支援。八月二日,洪水开始消退,连接江北江南唯一的汉江大桥水落桥出,政府解除了禁令,各个救援队伍络绎不绝的通过泥泞的桥面进城搜救灾民。
我也随本段救援人员携带干粮,饮水,在泥泞的泥水中,在遇难者的尸臭中寻找工友及其家人,并把他们转移到单位安置。水灾现场所见所闻惊心动魄,永远难忘。
抗洪救灾结束后,安康分局荣获全路抗洪救灾“英雄分局”称号。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启了全面改革与对外开放的新时代。
中国铁路的改革开放也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在我三十五年铁路生涯中,亲身经历和见证了铁路的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过程和取得的可喜成绩。
初期,铁路的改革是持谨慎的态度,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稳步推进。从企业整顿入手,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和劳动积极性,减少合并了几个铁路局,分局和站段,减少管理层次。取得一定效果。
通过六次大提速和解决旅客“买票难,乘车难”的措施,使旅客切实感受到铁路的变化。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与国家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还需进一步深化。
2003年3月,铁道部提出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把铁路改革开放推上了快车道。铁路进入了改革大刀阔斧的阶段。
首先在国务院的领导下实行了铁路“三分离” ,即政企分离,事企分离,社企分离。把政府职能的公检法;事业职能的教育(高教,普教,职教和幼教),医疗机构;社会职能的生活,商业等等从铁路分离出去。
把各个工程局,工厂分离给有关系统。这些措施的实施减轻了铁路运输业的负担,净化了铁路运输环境,使铁路回归了“经济组织”的企业属性。其次,内部机构改革也史无前例,不仅减少合并了铁路局,而且一夜之间把四十一个铁路分局全部撤销。
这是建国以来最彻底的一次机构改革,同时还撤并了一小批基层站段。我们安康车辆段就是这时被撤消,合并到西安东车辆段(后来在深化改革中根据需要又恢复了一些站段,安康车辆段又出现在站段名录中)。
于此同时撤销了铁道部,组建了铁路总公司。
改革后的中国铁路总公司
2019年6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中国铁路总公司改制成立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在我的铁路生涯中,铁路各个时期的情景历历在目。所见所闻五光十色,个种感受五味杂陈。铁路之所以会引起社会极大地关注,正是由于其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直接关乎着十几亿老百姓的出行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无论怎么改革,中国铁路一直以来秉承的“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永远不会变,这是中国铁路的文化积淀,它将继续在一代一代铁路人身上得到传承。
安铁企业文化之纪念封
铁路深化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铁路行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旨在提高铁路运营效率、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作为一名铁路工作者,我深刻认识到铁路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首先,铁路深化改革是适应市场需求、提高铁路服务质量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铁路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铁路深化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提高铁路的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舒适、安全的出行服务。
其次,铁路深化改革是推进铁路现代化建设、实现铁路强国的关键一步。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也是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通过深化改革,可以推动铁路行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促进铁路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提高铁路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回想起我的铁路岁月,基本上与安康铁路分局共存共荣。我一九七六年五月报到,十月安康分局正式成立。二零零五年三月安康分局撤销,我第二年三月(56岁)退居二线,从此告别了铁路生涯。
回忆走过的岁月,一年365天,不管是数九严冬,还是五黄六月,我们铁路人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为保证大动脉的安全畅通,默默地奉献。几十年来,铁路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服务人民出行上,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
“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传统是铁路长期以来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实践中提炼形成的,这种光荣传统不会变,也变不了。
铁路人生是奉献、挑战与成长的交织历程,既需要传承艰苦奋斗的传统,又需拥抱创新与变革。每个岗位都是国家交通大动脉的组成部分,铁路人的每一步努力都直接关联着民生与国家发展。
来源:白浪情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