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妍妍
编辑|妍妍
中国历史上王朝无数,有的能打、有的能拖,但也有那么一个王朝,活得短,还活得“窝囊”。
没出过一个像样的名将,打仗从来没赢过一次,仅存在十五年就灰头土脸地被灭了,堪称最不争气的朝代。
更离谱的是,这王朝灭亡时,连个像样的抵抗都没有,简直像走个过场。到底是啥王朝,能“怂”到这个地步?别急,咱们慢慢聊。
王莽的漫长布局
王莽出身于西汉外戚王氏家族,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在一个权力更迭频繁的年代,王莽年轻时就表现出过人的政治敏锐性。他深知在皇权社会中,形象就是一切。
公元前23年,年仅20岁的王莽开始在朝中任职。
与那些挥金如土、骄奢淫逸的贵族不同,他刻意营造出一副清廉节俭、谦逊有礼的形象。
每当京城百姓议论朝中大臣,总会竖起大拇指称赞王莽孝顺老母,对兄弟姐妹无比友爱。
王莽还有一招特别高明:布施。
他经常将自己的俸禄和家产分给亲友和有困难的官员,甚至不惜卖掉自己的田产救济穷人。
这些举动让他在朝野上下获得"德行高尚"的美誉。当时的人们几乎一致认为,王莽是一位真正关心百姓疾苦的贤德君子。
公元前8年,通过不断积累政治资本,王莽获得了“大司马”这一高位。这个位置使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朝政事务。
四年后,他被封为"安汉公",地位进一步提升。
表面上看,王莽似乎只是一位尽职尽责的朝臣,实际上,他早已在为更大的野心铺路。
当时的西汉王朝已经走向衰落,皇室内部争权夺利,官场腐败严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民生凋敝。
这种局面为王莽后来的夺权提供了绝佳时机。
从摄政王到皇帝
公元1年,9岁的汉平帝刘衎即位,年幼的皇帝需要有人辅佐。
凭借在朝中积累的良好声誉,王莽被推举为摄政王,实际掌控了朝政大权。
摄政期间,王莽一方面笼络忠于自己的官员,一方面逐步排挤异己。
任何敢于反对他的人,都会被以各种罪名打压或处死。
与此同时,他还精心布置了一系列"天命所归"的迹象,让民间流传着"刘氏气数已尽,王氏当兴"的预言。
公元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加速了王莽的夺权进程——汉平帝神秘死亡。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是王莽下毒,但这个时机未免太过巧合。
平帝死后,王莽立即拥立年仅2岁的刘婴为傀儡皇帝,自己则以"周公辅成王"的典故自比,继续掌握实权。
在接下来的三年里,王莽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政治仪式和宣传,不断暗示"王莽应当称帝"的信息。
他让心腹在民间散布谣言,声称西汉已无德行,天命转移。甚至伪造"金匮石室"预言,宣称上天指定王莽继承帝位。
公元9年,王莽终于撕破伪装,逼迫刘婴"禅让",改国号为"新",正式称帝。
一个外戚,就这样通过十几年的布局,成功窃取了皇位,建立了“新朝”。
理想破灭
登基后的王莽,终于可以施展他的政治理想。
他自认为精通儒家经典,一心想要恢复西周的"井田制"等古代制度。
在他看来,西汉的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需要通过彻底改革来解决。
公元9年,王莽推出震惊全国的"王田令"。
这项政策规定全国土地归国家所有,私人不得买卖。超过一定数量的土地将被强制收回,再分配给无地农民。
表面上看,这是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实际上却触动了地主阶级的核心利益,引发强烈反弹。
紧接着,王莽又颁布"私属令",禁止买卖奴婢。奴隶主必须将奴隶改称为"私属",并赋予他们一定的人身自由。
这项政策虽然有进步意义,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过于超前,引起了奴隶主阶层的极大不满。
王莽的改革并不止于此。
他还实行了"五均六管",由国家垄断盐铁、酒类、矿产等重要资源的生产和销售权。
推行"币制改革",废除五铢钱,铸造"大钱"和"小钱"等新货币。结果导致物价飞涨,市场混乱。
这些政策看似有利于民生,实则脱离实际。
王莽缺乏对社会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他的理想主义改革仅停留在纸面上。
地方官员公开抵制或阳奉阴违,农民则因政策反复而无所适从。
更糟的是,新朝建立后,天灾不断,但王莽却忙于改革,疏于救灾。
公元12年至14年间,黄河多次决堤,淹没大片良田。
紧接着又发生了严重旱灾,导致粮食减产。灾民四处逃荒,却得不到有效救济。
公元20年,各地饥荒进一步加剧,饿殍遍野,流民数量激增。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成为必然。
一个不会打仗的王朝
面对日益严峻的局势,王莽表现出惊人的无能。
他不是反思自己的政策失误,而是一味怪罪下属执行不力或百姓不理解。
更荒谬的是,他迷信"符命",认为只要举行足够多的祭祀仪式,上天就会保佑新朝。
公元22年,绿林军和赤眉军相继崛起。这两支农民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很快就控制了大片地区。
面对起义军,王莽派出的军队屡战屡败。新朝军队不仅指挥混乱,士兵战斗意志也极低,许多人甚至在交战前就投降或逃跑。
新朝军事上的无能,在公元23年的昆阳之战中达到巅峰。王莽派遣号称42万大军攻打起义军占领的昆阳城。
起义军人数不过数万,但凭借灵活的战术和城墙防御,竟然大败新朝军队。这场战役中,新朝军队伤亡惨重,士气全无,随后迅速崩溃。
“昆阳之战”后,起义军势如破竹,很快就向长安挺进。
面对危局,王莽仍然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不是积极备战,而是举行各种荒谬的祭祀活动,妄图以此获得神秘力量的庇护。
公元23年十月,起义军攻入长安城。
王莽藏在太极殿中,依然不肯承认失败。当起义军冲入殿内,他还在喃喃自语:"我乃真命天子,上天会保佑我。"
结果可想而知,这位"真命天子"被乱刀砍死,头颅被割下示众。新朝就此灭亡,仅存世15年。
王莽从一个满腹经纶的儒家学者,精通权术却不懂治国。
一个胸怀理想的改革者,却因脱离实际而引发动荡;一个称霸天下的帝王,却无法赢得一场像样的战役。
王莽的失败告诉我们,政治理想若不顾及现实条件和民众感受,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海市蜃楼。
改革需要循序渐进,而非急功近利;政权稳固需要军事实力做保障,而非空洞口号和神秘符术。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蜀山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