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年与大荔文友李跃峰、武德平等人游览大荔南部的沙苑后,曾著文《沙苑不仅仅是沙漠》,在描写了沙苑独特的风景风物作物特产,记述了家乡父老乡亲在沙苑创业事迹后,文末写道:沙苑这边风景独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沙苑不同于国内外任何沙漠,沙中有苑,苑中物产丰富,风光无限
文/王新民
前年与大荔文友李跃峰、武德平等人游览大荔南部的沙苑后,曾著文《沙苑不仅仅是沙漠》,在描写了沙苑独特的风景风物作物特产,记述了家乡父老乡亲在沙苑创业事迹后,文末写道:沙苑这边风景独好,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沙苑不同于国内外任何沙漠,沙中有苑,苑中物产丰富,风光无限,素有“小三亚”之称。这里不仅有黄色的沙漠,金色的沙滩,也有绿色的树木、黄色的黄花菜、白色的花生、红色的冬枣,既有绿波荡漾的沙湖、渭河、洛河相向而行齐头并进等自然景观,也有红色文化传习基地、金色沙排运动场、鸵鸟鳄鱼诸多动物养殖基地等人文景观,堪称风物无限,美不胜收!
地灵人杰,沙苑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施展拳脚的用武之地,也为作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就像商州秦岭山地、高密红高粱地分别成为贾平凹、莫言的文学创作基地一样,沙苑无疑也已成为邢根民的创作根据地,且不说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就长篇小说而言,邢根民就在沙苑这块风水宝地上耕耘收获了《沙苑人家》《荒漠绿洲》两部大作。对此,作者在前者后记中就有清醒的认识,他写道:“离开了自己当下生活的环境,再要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那就只好追溯历史,回归故乡了。故乡,是每个作家都熟悉、都可以挖掘出丰富写作素材的地方。纵观当今中国文坛,贾平凹、莫言等大作家无不是围绕自己的故乡在创作,只有故乡才是一个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挖掘不尽、源远流长的生活宝藏。所以,我把自己这个长篇小说的创作题材也转移到了故乡,转移到了与自己最熟悉的家族和亲戚中,虽然他们中一些人已经离我远去,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人生轨迹依然在我的脑海中清晰可见。”
《沙苑人家》已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60年代初,陕西关中东部沙苑地区农妇刘东霞在生活困苦的压力和重男轻女思想的驱使下,将自己病重的年幼女儿春草丢弃在黄沙窝窝里。春草被执行任务回来的派出所民警宋大成捡拾回家并抚养长大。小说围绕刘东霞长达35年的丢亲、思亲、寻亲、见亲的故事,塑造了10多位个性鲜明、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演绎了农村家庭三代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非亲家庭成员之间的生活矛盾和感情纠葛。
小说浓缩了中国陕西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刻画了陕西农民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生生不息的精神,赞扬了人性之美和人性之善,揭示了人们只有选择大爱和包容,才能获得美满和幸福的生活真谛。
今年的清明前后我几乎都沉浸在《沙苑人家》里,深感这是一部歌颂真善美、鞭打假恶丑和充满正能量的正善之作,也是一部富有史诗性质、构思精妙、人物形象鲜明富有艺术创造力的优秀作品。
巴尔扎克曾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那么也可以说小说是一个家族的秘史。作者在后记中坦言:在我成长的历程中,我的家庭家族里发生过一个因亲情引发的故事。这个故事时间跨度长,大概是从20世纪6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末;人物众多,牵扯到十几个家庭、三代人、十几个亲人;矛盾激烈尖锐,因为亲人之间的纠纷引起了亲姊妹反目、三代人记仇、一个人失去生命。这个亲人与亲人之间引发的矛盾纠纷足够拍成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肯定也能写出一部像样的长篇小说来。其实,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大姐就跟我说过:“咱家的事情,你可以写成一部戏。”可惜,那时候作者自以为写作功力还很差,只有写作梦想,没有那个本事。后来,他参加了鲁迅文学院公安作家研修班的学习,可以自称得上是一个作家了,既然自称为作家了,那就应该完成当年大姐交给自己的这个任务,实现自己当年那个创作梦想。
既然是写家族三代亲人亲戚的故事难免要涉及亲情。作者深谙亲情是人类感情中最重要的感情之一,他在后记中写道:“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人性中最温暖、最普遍、最珍贵的感情上。这就是亲情。亲情,是每个人都感受过并仍在渴望得到的情感。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黄皮肤的人,还是黑皮肤、白皮肤的人,亲情始终是心中绕不过的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跨越地域和时空、在人间永恒存在的情感。人类社会自古至今都是靠着亲情延续着生命,延续着人类文明。所以,关注亲情,就是关注人类文明,就是关注普世的情感。在作品中,我把关注的视点直指人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地方,期望能给每个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和情感上的温暖。”
毋须讳言,虽然亲情是人类感情中最重要的感情之一,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亲情在淡化甚或异化,对此,作者在后记中有清醒的认识:“当今一些人道德水准滑坡、道德底线缺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冷漠,这已成为社会的一大疾病。而关注亲情,追踪亲情的冷暖变化历程,剖析和透视人们内心对亲情的感受,对于抚慰人心、温暖人心、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积极的意义。
小说中,虚情假意的代表性人物刘西霞和刘喜财都是在经过亲情冷暖的交替变化后,才醒悟到了亲情的珍贵,体会到了失去亲情后人心的冷酷与荒芜。在喜财一家跌倒在苦难的深坑里,没有一个亲人来看看他、安抚他、帮助他时,他感到了从来未有过的孤独和冷寂,亲人的远离让他感到自己变成了一个孤苦伶仃的人。西霞在女儿失踪、丈夫和儿子相继离她而去时,感受到偌大的屋子格外冰冷,自己如同坐在一个寒冷的冰窖里,浑身都是冰冷、孤寂、严酷,没有丝毫家的温暖,没有丝毫亲情的温馨。这个钢筋和混凝土构筑起来的房子也如同一座监狱,囚禁着她的灵魂,促使着她自我反省。家是什么?家是有亲人的地方,亲人在,家就在。没有了儿女,没有了老伴,她一个人活着,还有啥意思?没有了亲情,这个世界是多么寒冷啊!可见,亲情对于温暖人心是多么重要。
这部小说在整体构思上,采用了明暗两条主线,即以时间发展顺序的轴线为明线,按照这个明线展开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起伏变化,同时以丢弃春草、寻找春草为暗线,以公安民警宋大成对杨天祥和刘东霞一家的暗中帮助和宋大成的生命进程为暗线骨架,最后达成明暗主线重合的艺术效果。令人拍案称奇的是,当初在沙苑军训时与春花恋爱的梁斌因负伤残疾忍痛割爱与春花分手后竟然鬼使神差在治疗期间打动丢失多年的妹妹春草的芳心结为伴侣,探亲看望春花时春花却因回娘家坐满月与宋斌失之交臂,但也避免了尴尬伤情。善解人意的作者在春花读了梁斌的信后写道:“春花是含着泪水读完这厚厚的十几页信的,现在她终于明白了梁斌为什么后来再没有和她联系,也明白了他是怎样和自己的妹妹春草走到了一起的,已经原谅了梁斌,心中一切的怨恨和伤痛都随着这封长信烟消云散了。她没有见到他,也不再遗憾了,他觉得有了这封信反而比见到他还好点儿、最起码没有了误会,没有了冷场,也没有了尴尬。至于春草,她只能模模糊糊想春草小时候柔弱乖巧的样子,如今总算找到了,她心里当然高兴。她想,以后有机会一定会去新疆看她这个亲妹妹的,当然,也会见见他的。而让她不能原谅的还是二姨西霞,她怎么能从中阻挡一对失散了二十多年母女的相聚?她怎么知道妈就不想认她的亲生女儿呢?”春花的善良慈悲和通情达理也由此跃动在字里行间,令人感动。
全书前呼后应,开头从20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东霞忍痛割爱丢掉女儿春草写起,经过肝肠寸断曲折坎坷的思亲、寻亲过程,全书结尾春草和宋斌终于回到沙苑认亲探亲,且看:洛河北岸,绿色的麦田地头,走来一对中年男女,他们肩上各背着一个黑色挎包,男的穿着草绿色的呢子军大衣,高大挺拔的身躯迈着军人的步姿,显得精神抖擞,意气昂扬。女的中等身材,穿着一身枣红色紧身棉大衣,白皙的瓜子型脸庞,乌黑的披肩长发,苗条的身材,透露着女性柔和的美。“春草,过了河就快到家了,还记得远处的沙坡吗?沙坡下面就是你的家乡了,我们就快要到家了!”梁斌指着远处绵延的沙丘对身边的春草说。春草深情地看着眼前奔流不息的洛河,细听着河水“哗啦啦”的流动声,望着远处蓝天白云下隐约可见的西岳华山、绵延起伏的黄色沙丘、河对岸成片的绿色麦田,脸上荡漾着春天般的微笑,主动挎着梁斌的臂弯,加快脚步,朝家走去……
在人物塑造上,作者注意把握住每个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塑造了10多位个性鲜明、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东霞的勤劳善良、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坚忍不拔;大女儿春叶勤劳善良,却生活清苦,命运悲惨,嫁到地主赵进财家里,经常遭受婆婆欺负和丈夫酒后毒打。生了个儿子还因救治不及时成了哑巴,面对降临到面前的纯真爱情又不敢接受,好在最后有所觉醒,大胆走出去,寻找到了自己的幸福;二女儿春花虽屡遭升学、就业、爱情、生意上的沉重打击,却直面困难,不向命运低头,始终把握住了自己的人生;儿子宝根聪明好学,心地善良,却因中学时期早恋而高考落榜,最初恋人也离他而去,但他硬是靠自学文学创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收获了事业和爱情,最终成为当地有名的剧作家;三妹飞霞性情高雅,知书达理,虽远赴新疆,却一直牵挂亲人,从各方面关照帮助着兄弟姐妹;四妹彩霞性格直爽,为人正直,虽最初不被家人看好,最终却得到了疼她爱她的丈夫和勤劳能干的一对儿女;丈夫天祥朴实勤劳,为人忠厚,却因三女儿被丢弃、思念女儿心切患病去世;小叔子金祥是个文化人,但他的命运也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最终从官位上跌落,回到了农民身份。
相对于以上几个正直善良的形象,小说还塑造了几个相对阴暗的形象:东霞的二妹西霞自私狭隘,爱慕虚荣,攀附权势,最终丈夫被女婿气死,女儿在她的教唆下离婚,最后精神失常而失踪,儿子为了追求财富毁了健康,英年早逝,自己晚年命运悲惨;弟弟喜财贪婪成性,追求虚荣,却落得个儿子半瘫、儿媳出走的下场;还有喜财的妻子爱琴贪占便宜,虐待老人;金祥的妻子玉玲依仗权势自命清高,贪恋钱财,最终都受到了冷酷现实的惩罚。
为了准确、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深入剖析和挖掘人性,作者在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中,尝试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中,穿插了大量的歌谣、书信、日记、诗歌、楹联等内容,以此展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内涵。这些艺术表现形式给小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丰富的内涵,特别是梁斌的书信和宋大成的日记,更有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思想灵魂。
小说特别突出了陕西关中东部沙苑一带的地域风情和文化特色,采用白描的笔法多次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沙苑、洛河、华山一带的自然环境与景观。作者还细致展示了陕西关中一带农村的饮食、建筑、婚娶、丧葬、年俗等文化,使小说刻上了深深的西北地域特色的烙印。篇幅有限,不再赘述,有请读者自己阅读感受吧。
总之,《沙苑人家》是一部家族悲欢离合奋斗不息的秘史,是一部改革开放前后关中东部沧桑巨变的变迁史,是一部陕西关中东部沙苑一带的地域风情的美丽画卷。
2025.4.6于上林苑
王新民,中国作协会员。陕西省委宣传部原二级巡视员。现为陕西省新闻出版(版权)电影检测中心审读专家,西安工商学院客座教授。1982年开始写作。业余创作并出版《行余集》《贾平凹打官司》《书友贾平凹》《真话真说》《走马书林》《渭河大水灾》《不惑集》《高考大透视》《〈秦腔〉大合唱》《大地美容师》《一部奇书的命运》《一本书的故事》《寻访高兴》《人生忠告》《贾平凹纪事》(1990-2000)、《贾平凹纪事》(2000-2010)《黄土高原上的银铃——人民艺术家贠恩凤》(入选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精品出版项目)、《策划贾平凹》《慈苑书韵》《读懂贾平凹》等。主编出版《贾平凹文集》(20卷,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
来源:文艺天地—宁文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