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公社伴着小岗村的“大包干”解体,作为工业化托底的人民公社,为何经不起小岗村凌厉攻势?对于这个问题,不妨看看小岗村的前世今生。
人民公社伴着小岗村的“大包干”解体,作为工业化托底的人民公社,为何经不起小岗村凌厉攻势?对于这个问题,不妨看看小岗村的前世今生。
小岗村的变化以1978年为界,1978年之前是集体经济时代,1978年之后是改革开放时期。
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著名的“三靠村”,哪三靠呢?
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一句话概括,改革开放前全靠国家养,当然后来也是靠国家养——被养似乎是小岗村的底色。
改革开放前的小岗村,生活很贫困,贫困到什么程度呢?
经常外出逃荒要饭。
凤阳花鼓词还形象地唱了这么一段:
“泥巴房,泥巴床,泥巴囤里没有粮,一日三餐喝稀汤,正月出门去逃荒”。
很难想象,全村20户家庭,115名社员,守着800多亩土地,人均近8亩土地,却连饭都吃不上,却继承了出身在凤阳的朱元璋要饭的传统。
从1966年到1976年,小岗村年人均口粮仅约200斤,算下来小岗村人均8亩的土地,每亩才产出25斤?
然而如果种一亩小麦,当土地条件差时,需要30-35斤种子。
播种30斤,收获25斤,这就不难理解小岗村为什么吃救济粮,但是这种地小岗村是怎么种的呢?
不得不说,改革开放前的小岗村超乎想象,大寨每年大丰收,小岗村每年大逃荒。
1978年冬夜,小岗村的18位农民冒着杀头的风险,以“托孤”形式按下血手印,秘密实行“包产到户”。
18勇士打破人民公社“大锅饭”的体制,首创“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模式。
第二年小岗村就爆出了惊人的消息,粮食产量达13.3万斤,相当于前10年总和,首次向国家交售余粮,人均收入跃升至400元,据说增长18倍,一举解决了温饱问题。
这样前后对比得出小岗村人的特点:
即使都是同村人,但是绝对不能让邻居占我便宜,否则我宁愿摆烂不干,每年吃国家救济粮不羞耻。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心思竟然是全小岗村人的共同想法。
不过小岗村“大包干”做法为全国农村改革提供了范本,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上升为国家政策,被誉为“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
然而一马当先的小岗村很快就陷入了“一夜越过温饱线,20年未过富裕坎”的困境。
这个困境是集体经济时期种下的,自己给自己挖坑的结果,其他地方的在集体经济时代就逐步建立了“五小工业”,而小岗村连地都不种,更谈不上搞工业。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岗村尝试投资了瓶盖厂、电表厂等工业项目,但因缺乏经验,不具备投资环境,最终以失败告终。
全国各地陆续奔小康时,小岗村还停留在温饱线上,基本上就止步于此。
鉴于小岗村的历史功绩,作为改革的象征,国家开始重点扶持小岗村,于是从2012年开始,小岗村获得了大量补助。
据目前公开可查的数据显示:
2012年,小岗村获得国家发改委预算内资金1000万元,用于红色旅游。这一点很难理解,小岗村竟然能和井冈山、遵义、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同列。
2019-2020年,小岗村获得6700多万元的财政补助。
2021年,小岗村获得乡村振兴基金首期10亿元。
2022年,小岗村获得3250万元用于“引淮润岗”工程。
2022年,小岗村获得总投资35亿元的乡村振兴重点项目。
2025年,小岗村获得财政出资230万元建设大牌楼工程。
有了国家的扶持之后,小岗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猛增,从2012年1.02万元增至2023年3.49万元。
如今小岗村又重回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收入从2013年500万元增至2023年超千万元。
更可喜的是,2023年旅游收入1.5亿元,接待游客55万人次。
然而即使如此,小岗村在2018年才实现脱贫,2022年的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仍低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3.69万元。
截止到目前为止,公开数据显示,小岗村累积获得超过46亿元补助。
这让人不禁深思,小岗村曾经一马当先,一夜跨过温饱线,为何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依然缓慢,是否和集体经济时代的“懒”有关呢?
既然如此,那么当年鼓吹“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为何不能让小岗村致富呢?
来源:百科阅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