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总理默茨在联邦议会的一句实话,让整个欧洲哑口无言:“以当前的经济产出,已无力支撑现有的高福利体系。”这句话像一声闷雷,击碎了欧洲人长久以来的幻觉。
德国总理默茨在联邦议会的一句实话,让整个欧洲哑口无言:
“以当前的经济产出,已无力支撑现有的高福利体系。”这句话像一声闷雷,击碎了欧洲人长久以来的幻觉。
咖啡馆依旧热闹,广场依旧安宁,旅游业依旧繁荣,可在繁华表象之下,产业裂缝、资本保守、社会老化、外部竞争……正在一寸一寸侵蚀欧洲的根基。
十年前,德拉吉一句“whatever it takes”救了欧元。今天,欧洲还需要一次“豁出去”的坦白。问题是:还有人敢说吗?
“中等收入陷阱”大家听过,但“中等技术陷阱”,却是德拉吉为欧洲量身定制的新词。
什么意思?
就是欧洲依旧强大,但强在“中等复杂度”的产业:德国的汽车、法国的化工、意大利的机械、荷兰的设计。它们精细、稳定、可靠,能养活几代人。
可在新的技术赛道上——AI、芯片、算力、平台、清洁能源——欧洲却越来越像个看客。别人谈的是大模型、算力中心、超级工厂,欧洲谈的还是柴油机的节能率、玻璃的光学纯度。
这就好像一个中年人,衣着体面、举止优雅,可一旦需要拼体力、拼速度,就开始气喘吁吁。
德拉吉的话,就是要戳破这个幻象:欧洲没落的不是昨天,而是明天。
欧洲人最骄傲的,是产业。
法国有空客,德国有奔驰,大众,荷兰有ASML,瑞士有制药巨头。这些名字撑起了欧洲的工业文明。
可裂缝正在出现。
第一道裂缝,是能源。
俄乌战争爆发后,欧洲能源价格飙升。2022年,天然气价格一度是美国的四倍。哪怕到2025年,欧洲的工业电价依然是美国的两倍。
对老百姓来说,这意味着电费贵,对企业来说,这就是生死线。美国化工厂花100块的电费,欧洲同行要花200块。长此以往,谁能活下来,不言自明。
第二道裂缝,是算力。
AI时代,算力就是新的石油。美国垄断了全球三分之二的高性能GPU,中国也拿走了大部分剩余份额。欧洲呢?算力份额甚至难破个位数。
欧洲的研究团队想训练大模型,往往得租用美国的云服务。宴席已经开始,美国是主人,中国是重要嘉宾,欧洲却连酒杯都没有。
第三道裂缝,是芯片。
欧盟立下雄心壮志:到2030年,要占全球芯片产能的20%。可现实是:欧洲既没有台积电那样的晶圆厂,也没有英伟达那样的设计公司。唯一能拿出来炫耀的,是荷兰ASML的光刻机。
ASML再强,也只是独苗,撑不起整个生态。
裂缝就是这样:表面看,欧洲工业大厦依旧雄伟,但地基正在一寸一寸下沉。
资本是什么?是血液。血液流得快,身体才有力量。可欧洲的资本,流得慢,甚至有些“淤堵”。
看美国。2024年,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私募投资超过1091亿美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军费。美国VC敢一口气砸十亿美元去赌一家AI公司,就像当年押中OpenAI、英伟达那样。
中国呢?虽然整体资本市场不如美国成熟,但在硬科技上的投入,却是汹涌澎湃。光是新能源车和智能驾驶,中国2023年的产业投资就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AI大模型的融资,几个月内就能拿到上百亿。再加上国家级数据中心的建设,几千亿一拨拨地投。
欧洲呢?
整体VC对GDP的投入,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在AI融资上,欧洲公司拿到的资金总量,不到美国的15%;在新能源和半导体领域,欧洲投的钱甚至不如中国的一省。德拉吉在报告里说得很直白:欧洲的钱不是少,而是不敢花。
欧洲的养老金、保险基金规模庞大,但它们大多安安稳稳地买国债,存银行。就像守财奴,紧紧攥着钱包,生怕丢掉一块钱。结果呢?未来的筹码全被别人拿走。
这就是欧洲的资本困境:有钱,但不敢下注未来。
欧洲社会,是全世界最令人羡慕的地方。咖啡馆总是满的,广场上老人慢悠悠散步,假期长到让美国人和中国人嫉妒。
可这种安逸,也带来了一种隐性的保守。
欧盟的老年抚养比已经接近34%。这意味着,每三个劳动力,就要供养一个老人。财政预算里,养老金和医疗开支节节攀升,留给教育、研发的比例被一点点挤压。
年轻人呢?不少人宁愿去做文创、旅游、金融,也不愿意投身“硬科技”。芯片设计、AI算法这些岗位长期缺口巨大。大学生学工科的比例在下降,社会氛围里流行的是“生活质量”,而不是“技术突破”。
社会稳定,是欧洲的优势。但稳定太久,就会把冒险的种子掐掉。结果就是:**安逸与焦虑并存。**表面安逸,内心焦虑。
欧洲不是孤岛。它正被美中两端的力量夹击。
美国是高地。硅谷的创新飞轮越转越快:英伟达卖芯片,微软搞云,OpenAI推应用,资本、人才、平台形成自我强化。再加上CHIPS法案和IRA补贴,美国就像一个巨大的磁铁,把全球最聪明的人、最勇敢的钱都吸了过去。
中国是洪水。新能源车、光伏、AI应用,铺天盖地。欧洲最骄傲的汽车产业,如今正被中国新势力车企一点点蚕食。大众、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被比亚迪、小米、理想抢走。德国部长不得不频频飞到北京,想办法挽救合作。
高地在上,洪水在下,欧洲夹在中间。位置危险,却无力突围。
七、盛世危言为什么说是“盛世危言”?
因为表面上,欧洲依旧繁荣:街头安静,人均收入高,游客络绎不绝。可在新的技术革命里,欧洲的存在感越来越低。
真正的危险,不是落后,而是落后了还不自知。
默茨的坦白,就是一次清醒。德拉吉的警告,就是一次提醒。可怕的是,更多人还沉浸在咖啡馆的喧闹和假期的安逸里,以为问题会自动过去。
盛世的幻觉,最能麻痹人心。
八、出路:欧洲能不能再次说出“whatever it takes”?降低能源成本,加快核能和可再生部署;建立欧洲自己的算力联盟,不再完全依赖美国;推动资本市场一体化,让养老金的钱敢流向未来;改革教育和移民政策,填补AI和硬科技人才缺口。这些措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极难。每一条都触动利益,每一条都需要勇气。
但不做,就意味着欧洲真的会成为全球舞台的看客。
2012年,德拉吉用一句“whatever it takes”,挽救了欧元。今天,欧洲需要再来一次。只是这一次,不是救货币,而是救未来。
默茨的坦白,不是悲观,而是清醒。
高福利的神话,正在被技术的现实击碎。欧洲能不能再一次豁出去,说出那句“不惜一切代价”?
答案,决定了它是继续做全球的舞台主角,还是优雅的看客。
来源:创世记R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