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渠县创新构建“榜样引领—行为转化—制度固化”的善治闭环,让道德力量如春藤般在城乡间自然生长。通过“好人灶台”点燃道德火种,同步打造“春风快递”传播体系,依托“文明根系”扎深治理脉络,将抽象的价值准则转化为“孝善评比流动红旗飘起来、积分超市商品兑起来、15分钟美
渠县创新构建“榜样引领—行为转化—制度固化”的善治闭环,让道德力量如春藤般在城乡间自然生长。通过“好人灶台”点燃道德火种,同步打造“春风快递”传播体系,依托“文明根系”扎深治理脉络,将抽象的价值准则转化为“孝善评比流动红旗飘起来、积分超市商品兑起来、15分钟美德圈转起来”的生动图景,让精神文明建设从“一阵风”变成“四季青”。
以“育”为先,“好人灶台”烧旺道德火
严评好人“筛细米”。渠县创新推行“群众推选+网格筛查+专家评审”三级联审制,注重挖掘普通群众和基层干部职工中的先进典型,连续开展4届“最美渠县人”评选活动,确保评选出的道德模范公众认可度高,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过去评好人,总有人嘀咕是不是关系户。现在评选像筛米,层层过细箩,乡亲们心服口服。”渠县龙潭镇村民老杜的话,道出了制度革新带来的公信力。在全县415个村(社区)设立“道德观察哨”,近3年累计挖掘种粮能手、孝亲家庭等基层典型1200余个。“中国好人”赵忠从“受助儿童”成长为公益带头人,正是通过“街坊联名推荐+事迹公示投票”脱颖而出,其事迹被中国文明网专题采访报道。
优选内容“烹精粮”。为深化“好人效应”向治理效能转化,渠县创新组建“德耀宕渠”道德模范宣讲团,构建“选育用”全链条机制,推动榜样力量深度融入高质量发展大局。按照“事迹感染力强、群众认可度高、领域代表性强”原则,从历年评选的60位道德模范、21户最美家庭、75名致富带头人中遴选12人组成核心宣讲团。创新备课方法,每月组织党校教师解读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政策要点,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等论述转化为方言金句;建立“宕渠故事库”,梳理24个移风易俗典型案例,开发《从孝善灶台看基层治理》《“榨菜”的共富密码》等特色课件。实施“1+N”传帮带机制,每位宣讲员结对培养3名村级“草根宣讲员”,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宣讲网络。这种“有温度的价值观传导”模式,正成为渠县建设精神共富示范区的关键支撑。
激发争先“兑实惠”。为推进乡村移风易俗,渠县构建“正向激励+反向约束”闭环管理机制,创新推出“道德积分超市”治理模式。通过红黑榜公示、积分兑换等可视化手段,将环境卫生、文明行为等指标量化为可积累、可兑换的积分体系,实现“以德换得”的良性互动。如渠县中滩镇天山村自2020年起实施人居环境季度评比,村民张长全因家居环境不达标首次登上“黑榜”,村广播的公开点名让他深受触动。对照评比细则,他逐项整改卫生死角,主动清理庭院杂物,3个月后成功实现“黑转红”蜕变。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性、积极性,在全县内有序铺开“积分超市”项目,各村(社区)通过对评比靠前的村民实行积分制,所获积分可以在村上的“积分超市”等值兑换商品、货物,以看得见的“回报”沁润人心,有效推动正向激励机制长效化。
以“传”为要,“春风快递”浸润大众心
广辟渠道送“春风”。动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邀请全国文明(村镇)单位代表150人次,近3万名学生、干部群众受益,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开辟了“道德建设”专题专栏,让“渠县好人”形象深入人心,注重利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文化阵地推动活动开展,对“最美渠县人”全方位、立体化同步宣传。深入宣传上榜好人事迹,扩大评选活动的影响,提高活动的知晓率、群众的参与率和认可度,让“好人精神”浸润宕渠大地。
入味家常冒“热气”。自2023年以来,每个季度组织一场以“渠县好人”先进典型为题材的基层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宣讲活动,围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方面向市民群众宣传介绍《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主要内容。“青龙镇汤家村1组村民反映,到村委会办事隔河绕路,出行十分不便,迫切需要修建一座便民桥。得知情况后,我第一时间和镇党委政府联系,主动出资5万元,修好了过河便桥,连通了两岸群众出行。”在青龙镇宣讲现场,“四川好人”刘登海分享了自己回乡创业回馈家乡父老的故事,生动诠释了热爱家乡、回馈家乡的高尚情怀,激励和引导着身边的人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深耕校园育“新苗”。推行“1个模范+3所学校”结对机制,“最美渠县人”熊娜娜在渠县第一小学开设《做那束微光》师德课堂,以自身为例,从教育信仰、师德师风建设、师生关系等角度生动讲述了一名教育工作者将教育家精神铭于心、践于行的平凡点滴,带动3000余名学生参与“日行一善”行动。在渠县三汇四小,留守儿童通过“微心愿”板块获得匿名捐赠的书包、成语词典等,触发全县“爱心词典”传递活动,半年流转书籍1.2万册。
以“践”为本,“文明根系”扎深乡土里
扩展矩阵织“密网”。坚持群众路线,扩大视野,组建“1+N”宣讲矩阵:1支由中省市县级“好人”组成的“道德模范宣讲团”,N支“乡音宣讲队”扎根村社。构建“453+N”文明实践矩阵:453个中心(所、站)串联12个主题广场,打造“15分钟美德生活圈”。优化“群众点单、中心派单、所站接单、群众评单”服务,拓宽志愿服务路径、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推行“9+N”菜单式志愿服务模式,大力实施乡风文明培育项目,推动文明新风尚走进千家万户,截至目前,广泛开展送政策、送科技、送健康、送法律、送保障、送农资、送信息、结对联创、路口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场次,解决群众微心愿近万个,墙上“笑脸照片”记录着文明新风的生长轨迹。
焕彩传统继“薪火”。把“我们的节日”活动作为新时代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将端午赛龙舟、中秋诵月等传统节日升级为“美德实践课”。自2023年起,每年开展元宵节“灯谜话家风”活动,吸引1.2万余个家庭参与,100余条原创家风灯谜纳入“家庭家教家风”书画摄影作品评选活动。爱心志愿者协会在每年重阳节举办“孝善宴”,让百余位空巢老人尝到“百家孝心菜”,有效缓解了农村高龄、独居老年人“就餐难”问题,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
创新治理“树标杆”。着力构建“我讲、我听、我学、我用”的思想道德自我教育机制,推行“月评季晒年奖”动态管理,全县累计制定个性化公约2800余条,建立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1800余个,实现“一村一约、一事一议”。文崇镇谭坝社区获评全省党建“微改革”典型案例,推动农村基层治理走深做实,提质增效。在渠县大山村,“最美儿媳”肖杰英数年如一日照料瘫痪婆婆,每天清晨背着老人到村口榕树下晒太阳、参与邻里茶话会。自去年加入“巾帼助老队”后,她每周三雷打不动为五保户张大爷送餐洗衣,其孝行在2023年第三季度“孝善评比”中获评流动红旗。这样的转变正是渠县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生动缩影,通过鼓励各村(社区)每季度开展示范评比,先后涌现出一大批“最美家庭”“美丽家园示范户”“致富带头人”“最美共产党员”“最美母亲”“最美儿媳”等先进典型,更好激励大家做移风易俗的宣传者、践行者,“过去各扫门前雪,现在争当活雷锋”已然成为新气象。(王和平、张世东、赵毅)
来源:金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