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做个闲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3 10:26 1

摘要:看到一条新闻,某人退休后太清闲了,居然“闲出病”来:头晕头痛、心慌失眠,以致怀疑自己得了心脑血管重病。后经多学科会诊,被确诊为植物神经紊乱。看来闲的确能闲出病来,但这个病不能怪清闲,要怪或许只能怪自己。

看到一条新闻,某人退休后太清闲了,居然“闲出病”来:头晕头痛、心慌失眠,以致怀疑自己得了心脑血管重病。后经多学科会诊,被确诊为植物神经紊乱。看来闲的确能闲出病来,但这个病不能怪清闲,要怪或许只能怪自己。

苏东坡的一生当中有4段时光是比较清闲的。前面两段是因为母亲和父亲去世了,要回眉山老家守孝,分别两年左右。另外一段是44岁发生乌台诗狱,被贬黄州4年。再一段是58岁时被贬惠州、62岁时再贬海南儋州,直到66岁病故。这几段时光肯定没有退休那么快乐,但苏东坡没有闲出病来。

有闲,是一种幸福;会闲,是一种能力;忙中得闲,是一种境界。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入世进取,建功立业,多搞点东西是一种本能冲动。苏东坡也曾信心满满,熙宁七年(1074)的一个清晨,三十七岁的他在赴任密州的路上一骑绝尘,自认为“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即便随后吟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的词句,也不是真的想“闲”。那时的他不过是看着当权的变法派忙上忙下、自己却不太得志时发的一点牢骚,甚至带着傲气和洒脱,也算一种政治上的从容观望。

然而六年后,当他初贬黄州,给范子丰写了封信,又称《临皋闲题》:“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这时的“闲”字已浸透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况味。乌台诗案的铁窗生涯,遥遥无望的仕途之路,“团练副使”这个不得签署公事的象征性闲职,的确让他无事可做。这个闲,还是被动的闲、无奈的闲、带一点忧伤的闲,有点不甘心的闲。

元丰六年(1083)十月的一个晚上,他很随意地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其实就是一篇日记,其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最后随口唠叨一句,展现的却是苏东坡对自己“闲人”身份的主动确认了。

三年的黄州生活让他从“苏轼”那个忙人变成了“苏东坡”这个闲人。此时的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耕种他的东坡,而且计划在黄州买地长住。他已经完全接受了闲人的现实,更重要的是,他不但有闲,也会闲,发自内心地享受闲了。

但仅仅半年之后,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东坡离开黄州,随后入朝,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重要职位,到达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但官场上公事杂事、繁文缛节,尤其是倾轧的人际关系,让他深感厌倦郁闷。

元祐二年(1087)年的一天,50岁的苏轼身心疲惫地从朝中回到家里,看着清朗的夜空,皎白的月色,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思绪,写下了《行香子.述怀》:“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在词中,诗人表达了对虚名浮利的不屑,对生命短暂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复杂人际关系的厌恶,以及缺少知音的某种孤独感,最后流露出强烈的退隐思想,希望什么时候能够归去,做个闲人。

顺便说一句,苏轼写这首词表达要做一个闲人的时候,应该是很有内涵的。因为白居易在50岁时写了一首诗《闲行》,其中有“五十年来思虑熟,忙人应未胜闲人”。苏东坡对白居易一直是很喜爱和推崇的,他早不写晚不写,偏偏也在50岁时写了这首词,几乎可以肯定是受到了白居易的影响,正如他给自己耕种的田地也叫“东坡”一样。

元祐五年(1090)秋,已经离开京都那个是非之地、出知杭州的苏轼,写下了《点绛唇》:“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这时的他正担任杭州市长,忙中偷闲,靠在床上发发呆,可又想起了黄州的大江明月清风,可又想起了黄州的那个东坡?

1000年后,回望长江边那个寂静的夜晚,东坡“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的叹息依旧在许多人的心间飘来荡去。

当代职场中的“牛马”恐怕天天都盼着退休,都希望能做个闲人,但千万不要像本文开篇的那个人,有了闲却闲出病来。

“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闲与不闲,终究还是在自己的心中。

来源:秀干终成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