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24年9月15日凌晨,东北大地尚未苏醒,一支庞大的军队已悄然开拔。奉系军阀张作霖站在沈阳城头,目送他的“镇威军”十五万精锐兵分两路向山海关和热河方向进发。
每天带你穿越时空,解锁尘封的精彩瞬间!
全文3959字,阅读约需要8分钟
一次规模空前的内战,最终直系彻底失势。
胜利的奉系却并未稳固,反而埋下更深的矛盾。
这是北洋体制自我消耗的缩影,也是北伐前夜的前奏。
文|潇湘倦客
>山海关的炮火中,两个枭雄的命运就此改写
1924年9月15日凌晨,东北大地尚未苏醒,一支庞大的军队已悄然开拔。奉系军阀张作霖站在沈阳城头,目送他的“镇威军”十五万精锐兵分两路向山海关和热河方向进发。
千里之外的北京皇城内,直系首领曹锟在总统府内暴跳如雷。这位靠贿选登上总统宝座的军阀,立即下令召集紧急军事会议`.......。
自从袁世凯去世之后,军阀割据,民不聊生。直系控制着中央政府,奉系盘踞东北,双方曾在1922年爆发过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系胜利告终。但失败的张作霖并未放弃,他退回东北整军经武,等待复仇的时机。
9月17日,曹锟发布讨伐张作霖令,任命“常胜将军”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统领二十万大军迎战。吴佩孚在记者会上自信宣称:“两月之内,我军必克奉天!”
谁也没想到,这场战争将在短短五十天内颠覆北洋政坛,曹锟失势、吴佩孚南逃、冯玉祥倒戈、张作霖入主北京,连带清室小朝廷也在此役后彻底被扫地出门。可以说,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直系与奉系的矛盾由来已久,其根源可追溯到两年前的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4月,张作霖率十二万奉军入关,却在短短六天时间内就被吴佩孚击溃。当时有将领哀叹:“就是宰六万头猪也不至于这么快!”
惨败后的仓促退回东北,这一败不仅让张作霖颜面尽失,也让奉系在北洋体系中的地位急剧下降。张后来对心腹将领杨宇霆痛陈:我奉军素质太差,绿林老将指挥无能,士兵尽是乌合之众!唯有张学良、郭松龄率领的新派奉军表现出色,在撤退中井然有序,保存了实力。
张作霖痛定思痛,决定展开大规模军事改革。1922年7月底,他成立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孙烈臣任统监,张学良任参谋长,杨宇霆等人主持军政改革。
奉军首先改革军制,整编陆军。取消冗杂的师级建制,改为旅制,使军队规模更紧凑。整编后的奉军拥有陆军27个旅,骑兵5个旅,炮兵2个独立旅和一个重炮团,总兵力达25万人。
同时,张作霖大力扩建空军,任命张学良为东三省航空处总办。到1924年,奉军已拥有各型飞机200余架,编成5个飞行大队,无论是规模还是训练水平都居全国首位。
沈阳兵工厂也在杨宇霆督办下扩建成全国最大的军火生产基地,能自主生产山炮、野炮、迫击炮和重炮。海军方面也组建了“镇海”、“威海”、“定海”、“飞鹏”四舰组成的海防舰队。
就在奉系卧薪尝胆之际,获胜的直系却走向分裂。吴佩孚作为第一次直奉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军权核心,他为了进一步统一军权,开始排除异己。1922年秋,他强行解除冯玉祥的河南督军职务,将其调任北京陆军检阅使的虚职。更让冯玉祥愤怒的是,吴佩孚还故意克扣其部队军饷长达11个月之久。
直系内部的裂痕不止于此。吴佩孚与王承斌、齐燮元等人因历史积怨和权力争夺矛盾重重。1924年初,吴佩孚甚至提出“削藩”政策,要求各省督军不得兼任师长,这一做法直接触动了地方督军的敏感神经,引发直系诸将的强烈不满。
“吴佩孚这是在自掘坟墓!”王承斌私下对冯玉祥说。因此直系内部逐渐形成了“反吴同盟”势力,他们伺机而动,等待时机。而在直系外部,张作霖联合孙中山、段祺瑞以及浙江总督卢永祥等人组成“反直同盟”,形成内外夹击之势。
1924年9月3日,长江三角洲战云密布。直系江苏督军齐燮元为夺取上海扩大势力,向皖系浙江督军卢永祥发动进攻,江浙战争爆发。
这场军事冲突,恰恰给了张作霖入关的契机。次日,张作霖就立即通电全国:“燮元攻浙,实属不义!作霖当亲率三军,扫除民贼,去全国和平之障碍!”同时汇款300万元资助浙沪联军,并派特使杨毓珣赴杭州向卢永祥保证奉军将入关相助。
9月4日晚,沈阳大帅府灯火通明。张作霖召开旅长以上军事会议,决定组建“震威军”,自任总司令。奉军25万兵力编为六个军:第一军姜登选、第二军李景林、第三军张学良、第四军张作相、第五军吴俊升、第六军许兰州。
直系方面仓促应战。9月17日,曹锟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下辖三个军:第一军彭寿莘驻守山海关;第二军王怀庆防御热河;第三军冯玉祥坐镇古北口。吴佩孚认为这一部署足以阻挡奉军。
吴佩孚的自信很快被证明是一厢情愿,奉军入关后,很快在热河方向取得突破。9月15日深夜,奉军第二军李景林部突袭热河朝阳。守将龚汉治早已做好逃跑准备,刘富有所部,于夜半召集守城军人,拥护车辆出城西奔,张林率部弃城南逃。9月19日,朝阳陷落。几日之间,奉军便控制了战略要地。
与此同时,冯玉祥行动迟缓。9月21日,冯部从北京出发,七天后才到密云,10月1日抵古北口后便以筹措粮饷为名停止前进。胡景翼的第一师也在喜峰口、平泉之间徘徊观望,这就给奉军腾出了更大活动空间。
10月7日,战局突变。奉军猛攻山海关左翼九门口要塞,付出四五千人伤亡代价后攻克这一战略要地。吴佩孚闻讯大惊,匆忙离京亲赴山海关督战。
山海关乃“京师屏翰”、“辽左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双方在战争一开始便在都投入了大量的精锐部队。
此刻的山海关战场已成为人间地狱。奉军张学良、郭松龄率部前赴后继地奋勇仰攻,直军凭借险要地势顽强抵抗。在九门口、石门寨、三道关等地的反复争夺战中,阵亡人数不断攀升。到十月上旬,仅在山海关一线,伤亡便已过万,尸体堆积如山。
10月11日,一封电报传到吴佩孚的山海关指挥部:“已击退奉军,占领赤峰!”署名是第三军司令冯玉祥。吴佩孚大喜过望,立即回电:“大局转危为安在斯一举。望即率部向平泉、承德疾进,截断奉军后路!”
这封电报却如石沉大海。此刻的冯玉祥正在滦平与奉军代表秘密会谈,冯的参谋长刘骥和段祺瑞的代表贾德耀已与奉方签订了“不再相互攻伐”。
10月19日,冯玉祥得知山海关前线直军主力受挫,他立即在古北口召开秘密会议,认为时机已到,下令部队“后队改为前队”,昼夜急行军回师北京。
10月22日凌晨,北京城尚在沉睡。冯玉祥部鹿钟麟旅悄然控制了安定门,包围了总统府,而孙岳则打开城门,倒戈部队如潮水般涌入城内。一夜之间,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发动政变,兵不血刃地占领京城要地,
23日政变成功的冯玉祥立即通电全国:“呼吁和平!停止内战!”宣布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自任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景翼、孙岳为副司令兼第二、三军军长。
▲《北京1924》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于2015年播出的5集人文历史类纪录片,全片聚焦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及北京政变,以冯玉祥倒戈、曹锟政权垮台为核心事件
24日下令停战,解除吴佩孚的职务,并且囚禁了总统曹锟,迫使其弟曹锐自杀。同时还派兵将溥仪驱逐出紫禁城,结束了清室小朝廷的历史。
消息传到山海关前线,吴佩孚如遭雷击。部将回忆:“总司令面色惨白,手中电报飘落在地,半晌无言。
”他原本还期待冯军从侧翼出击,切断奉军退路,如今却发现最大的依靠已转而成为敌手。直军在山海关方向顿时陷入孤立,但他很快恢复镇定,决定亲率嫡系第三师、第二十六师约七八千人乘车回京救援。
10月25日,吴佩孚抵达天津,在杨村一线布防。他发急电调山东、河南直系军队北上支援。此时,吴佩孚不知道,他的退路早已被切断。10月27日,从热河方向迂回的奉军张宗昌部由冷口突入长城,攻占滦州,截断了山海关直军的退路。直军顿时军心大乱,开始全线动摇。
10月31日,奉军乘势发动对直军的猛攻,先后占领了山海关和秦皇岛、唐山等地,缴获直军枪支三万余件。吴佩孚在天津陷入奉军和冯玉祥国民军的夹击中。
▲《直奉大战》影片以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为历史背景,围绕冯玉祥推翻直系军阀曹锟政权的核心事件展开
11月2日,冯玉祥部又击败了北仓、杨村一线的直军,并俘虏了北上援吴的鲁军旅长潘鸿钧,吴佩孚司令部所在地天津告急,11月3日,吴佩孚见大势已去,于上午11时,率残部两千余人从塘沽乘“华甲舰”仓皇南逃。临行前,他遥望北京方向长叹:“非战之罪,实遭人算!”
山海关至天津一线数万直军群龙无首,纷纷向奉军和冯玉祥的国民军缴械投降。激战50天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奉军大获全胜而告终。
此战规模空前,双方共投入四十余万兵力,伤亡总数超过三万人,是中国近代首次有陆军、空军和海军参战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大规模内战。但其结果并非秩序的建立,而是权力的重新分配。
11月中旬,天津曹家花园内,张作霖、冯玉祥等举行战后会议。面对权力分配难题,张作霖提议:“芝老(段祺瑞)德高望重,当主持大局。”于是决议推举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兼具总统与总理职权。
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在北京就职。但实权却掌握在奉系手中,张作霖成为北洋政府的新主宰。随后,张作霖大举南下,控制山东、安徽、江苏等地,在华北地区确立了统治格局。奉军内部论功行赏:李景林任直隶督办,张宗昌为山东督办,杨宇霆则接任江苏督办,奉系的势力由东北延伸至直隶、山东、江苏等地。
冯玉祥则通过政变获得了西北地盘,建立起国民军。但他与奉系之间缺乏稳定合作的基础。短短一年后,双方因利益分歧而矛盾激化。
1925年10月,冯玉祥联合郭松龄倒戈反奉,双方又爆发了“反奉战争”。虽然郭松龄最终兵败被杀,但奉系元气也因此大伤,为日后北伐军的胜利埋下伏笔。
直奉战争期间,孙中山接受冯玉祥邀请北上共商国事。1924年11月10日,他发表了《北上宣言》,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不平等条约。然而抵达北京后不久便重病入院,于1925年3月12日逝世,虽然他未能亲眼见到国家统一,但其政治主张已在全国引发广泛共鸣。
第二次直奉战争对中国政局影响深远。南、北双方军政实力在此期间发生了此消彼涨的变化,北洋集团内部则陷入了更深的分裂和更频繁的混战。
而南方的国民党在北洋体系重新整合的过程中基本置身事外,养精蓄锐,致力于自身的军政建设和根据地的巩固,使得后来能以相对弱小的军事力量取得北伐的胜利,而第二次直奉战争起到了间接的铺垫作用。
1924年深秋的山海关战场已归于沉寂,只留下了断壁残垣和无人收敛的尸骸。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军阀混战,没有真正的赢家。它只是乱世中的一段血腥插曲,为更大的全国风暴拉开了序幕。
尾声:
旌旗蔽日,皆称争王图霸;
白骨露野,谁问黎民苍生
参考文献:
《北洋军阀史》来新夏主编
《弱国的强者:吴佩孚大传(上下)》郭剑林撰
《北洋军阀(1912-1928)》章伯锋主编
————☀本文完结☀————
欢迎关注、点赞、转发、收藏、留言❤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渝鲜生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