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曾任太平洋国际职工秘书处中国部主任、满洲省委巡视员,他牵头组建了中共吉东特委。他到延安后担任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总编,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毛泽东主席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他,就是东北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的早期领导者、吉东特委书记——杨松。
他曾任太平洋国际职工秘书处中国部主任、满洲省委巡视员,他牵头组建了中共吉东特委。他到延安后担任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总编,长期夜以继日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毛泽东主席号召大家向他学习。他,就是东北抗日民族解放运动的早期领导者、吉东特委书记——杨松。
杨松烈士画像
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11月生于湖北省大悟县。杨松自幼聪慧好学,6岁入村塾读书,10岁随父到武昌进高师附小读书。当时,陈潭秋在该校任教,并以此为基地开展革命活动。杨松通过父亲与董必武的关系,认识了陈潭秋,得到了他的直接培养和教育。
1921年,杨松考入武汉中学。这所学校是董必武、陈潭秋创建的,师生思想非常活跃。
他在董必武的指导下参加青年读书会,阅读《新青年》等刊物上的文章,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思想,同许多先进青年一道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湖北女师校长王式玉反对新思想的传播,以宣传“赤化”的罪名,解聘老师,开除学生,引起女师学潮。
在董必武、陈潭秋的领导下,杨松和同学们一起积极声援女师。经过学生的坚决斗争和社会舆论的压力,终于轰走了反动校长,斗争取得了胜利。
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受团中央派遣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留校兼任中山大学政治经济学教员和俄文翻译。1928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931年1月被选为团中央委员,随后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往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任太平洋国际职工秘书处中国部主任,负责处理满洲问题,参与东北地区党的领导工作。
1934年开始,东北抗日形势更加严峻。因中共吉东局遭到严重破坏,吉东地区党组织工作处于半瘫痪状态。吉东是全东北党员人数最多的地区,这里党组织的工作事关东北地区全局。在这关键时刻,杨松化名吴平,受驻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的委派,以满洲省委巡视员的身份,于1934年7月由莫斯科启程,9月回到东北。杨松到达东北后,首先视察了密山、穆棱等县,恢复和整顿了地方党组织,指导各县委开辟工作,并着手筹建中共吉东特委。
10月初,在穆棱县下城子区河西屯杨松落脚点——抗日老人姜结纯家的茅草棚里,杨松主持召开了吉东工作会议,正式组建了中共吉东特委,杨松担任特委书记。之后,他化装成乡村医生,提着药匣子,深入穆棱、宁安、密山、勃利、饶河等县开辟工作。
所到之处,他深入了解当地抗日斗争的形势,调查了解党员身份,勘察当地地势地形,宣传抗日。
在杨松积极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吉东地区抗日武装迅速壮大。
也正是因为吉东地区抗日武装力量的发展,不断威胁着日伪统治。日寇为消灭抗日力量,1934年冬至1935年初,对宁安地区连续进行大规模讨伐。
虽然日军的讨伐来势凶猛,但各抗日武装在杨松、李延禄、周保中的领导下,联合各种抗日力量,采用灵活的游击战术,攻击敌人薄弱环节,不断冲破包围,开辟新的游击区,使反讨伐取得了很大胜利。(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取材《穆棱县志》和《红色穆棱》读本。在此一并诚谢!
来源:小南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