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48年中,徐帅率部向阎锡山总部发动总攻,要趁势解放山西地区。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他比任何人都想看到家乡顺利解放。在我军的猛烈攻势下,敌军总指挥赵承绶在临时司令部被俘。
1948年中,徐帅率部向阎锡山总部发动总攻,要趁势解放山西地区。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山西人,他比任何人都想看到家乡顺利解放。在我军的猛烈攻势下,敌军总指挥赵承绶在临时司令部被俘。
他作为阎锡山麾下的左膀右臂,地位非常高,被抓之后,因身份被送到徐帅面前,两人刚一见面就开始叙旧,两人原来是老同学,徐帅邀请赵承绶坐下谈话。
此时他作为败军之将说出心底的感受:“我们当初都看走眼了,老蒋也看走眼了”。徐帅听完并未搭话,而是调侃道:“你是不是兵败准备为阎锡山尽忠自杀啊?我不会拦着你。”
徐帅最初是以小学教书先生的身份报考军校,成为一期生的。当时他的生活十分俭朴,身材瘦弱、单薄,面试的时候非常不起眼,一副普通人的打扮。而在黄埔一期生中,有很多耀眼的学生。
其貌不扬的徐帅被很多人看轻,就连老蒋把他叫到办公室说好话收买时,也非常敷衍,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最看不上的瘦弱学生,成了对他威胁最大的一个。
老蒋当年为了权力不择手段,试图用权力和金钱拉拢各方势力。能力超强的周总理就曾接到过他的单独宴请和招揽;朱老总手握重兵对她也是一个威胁,也是老蒋试图拉拢的人选,可他们不为五斗米折腰。
随着黄埔军校声势越来越大,老蒋作为学校校长,直接利用手中的权力,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情。黄埔前五期的优秀学员他都逐一接见,并抛出橄榄枝,许以官职和重礼,试图将每一位学员都收入麾下。
这其中就有徐帅,我们都知道徐帅是山西人,跟阎锡山是老乡。从家乡走出来的教员回答问题时直接用山西话作答,听得老蒋直皱眉。老蒋又问了他的成长经历,想看看他有什么过人之处。
经过一番询问,底层出身,上过学,后来进入学校教书育人这样平平无奇的人生经历,加上他平平无奇的外貌,让眼高手低的老蒋直接判定徐帅将来不会有太大作为。一番简单拉拢过后。
听到徐帅不接受,他也懒得反驳,直接放他离去。红军时期,老蒋得知徐帅的出色战绩,顿时肠子都悔青了。是徐帅凭一己之力带领红31师摆脱连战连败的战绩,将包围我军的两大地方军头领耍得团团转,之后更是凭一己之力拉起红四方面军。
同样早早接触徐帅的人还有阎锡山这个晋军头子。他在为了增强自身实力,创建学校,吸纳、挖掘陕西地区的人才。他家距离徐帅的家乡非常近,少年时期因家境等原因,徐帅放弃学业帮助家人减轻压力。
半路辍学成了他心底的痛,此后他一直渴望回到学校继续上学,阎锡山需要发展自身实力,就出资创办一所学校,搜刮山西地区的人才,收入麾下。
他从自己的哥哥口中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立马找到现在工作的领导,借口辞职离去,赶赴学校继续自己未完成的学业,这一段学习时间花费了好几年,阎锡山曾多次见过求学时期的徐帅,可惜并未挖掘出来。
直到红军部队打出自己的威名,他从学校老师口中的知晓,自己赞助的学校中走出一名红军战将,徐帅在当地其实非常出名,他的父亲曾经是个秀才。
而他的同学赵承绶跟他一样,同样有一个秀才父亲,因此闻名乡里,因为这个特殊身份,两人少年结识,更是中学同学,阎锡山听说红军骁将徐帅的名字后,喃喃自语道:“秀才的儿子,要摇身一变成了军事家”。
即便老蒋和阎锡山没有看走眼,也无法将徐帅收入麾下,因为他有非常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远大理想,并不是许以重利就能收买的,赵承绶少时跟徐帅一同长大,对这个老同学却越来越陌生。
随着时间流逝,徐帅靠着毛主席的帮助通过黄埔两轮测试,进入军校学习深造,在军校内部,他不是最耀眼的存在,却是学习最刻苦的人,一开始不起眼的徐帅,等着之后一鸣惊人。
反观赵承绶,选择报考保定军校学习军事指挥能力,被当成进军嫡系培养,一毕业就被安排好未来的道路,来到阎锡山的麾下当官,此后更是一路高歌猛进,成为阎锡山麾下的得力干将。
1946年,全国人民心心念念的和平生活,最终在老蒋的干预下宣告破灭,内战彻底打响,此时正好是徐帅出山的最佳时期,自从离开山东后半路受伤,徐帅错失抗战很多场大型战役。
早就按耐不住想上战场的心,可毛主席知道老蒋绝对不是一个能够平静下去的人,毕竟国军占据优势,兵力是我军好几倍,武器装备在美国的援助下提升了数个台阶,早已不甘于现状。
解放战场,我军一开始就在粟裕的率领下打了打胜仗,随后其他各部都有互有胜负,这却惹怒了老蒋,直接派胡宗南耍阴招,直接带兵奇袭延安,想来一招釜底抽薪。
面对敌人大举进犯,毛主席指挥部队跟敌人周旋,而徐帅一位能征善战的骁将,却因为身体原因只能躲在后方跟随转移,让他感觉十分憋屈,为此他申请上前线,身边的医生得知此事为他进行仔细检查,确保徐帅身体没问题后,毛主席开始给他派任务,解放山西。
起初阎锡山算是坐山观虎斗,看着国军跟解放军打得热火朝天,自己想着坐收渔翁之利,我军也腾不出手来对付他,直到徐帅养病归来,依靠一些地方军,拼拼凑凑,随后组建出自己的班底。
就这样一支战斗力并不出彩的部队,在徐帅的手底下经过一番训练,顿时焕然一新,作为黄埔高材生,他对于训练非常有一套,首次带兵攻打陕西地区的屏障失利,之后他开始积攒城市攻坚战的经验。
二打运城,我军还是吃了没有重型武器和兵力上的亏,可他不愿就此放弃,此时恰巧偶遇有任务绕道晋察冀军区的王震将军,他麾下的中野二纵作战经验和攻城经验都十分丰富,徐帅将其暂时纳入麾下,三战直接拿下运城这座城池,让晋军傻眼。
徐帅攻打山西处处制肘的原因有很多,作为红四方军出身的将领,其麾下的猛将都没在他身边帮助,例如王树声、韩先楚等将军,没在其身边打辅助,其次就是部队算是拼凑而来。
一部分是刘帅跃进大别山时,带不走的一部分部队,还有就是地方闲散武装力量,拼凑在一起,互相配合并不默契,只能一边进行大练兵,一边跟敌人周旋,其次就是不熟悉新的作战模式。
徐帅一边学习,一边带兵,打下运城后,那这里当做跳板,开始进攻临汾这座坚城,因为城池的城墙非常厚,城池非常高,再加上敌军花大价钱配备几十门重炮,我军很难冲到门前。
徐帅带队打了一个多月,一点效果也没有,此时兵力没什么作用,为此他选择让战士用土办法“挖地道”,要从很远的地方开始挖,还要确保方向,还要防止敌人察觉。
这项繁琐的攻城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最终挖地道挖到城门前,用一堆炸药完成爆破,炸毁城门,攻进城内,跟敌人决一死战,我军没了大炮和城池的阻碍和威胁,战斗力瞬间飙升,拿下临汾城。
之后徐帅步步为营,开始缩短阎锡山的生存空间,短暂的胜利没有让他迷失双眼,而是让他更加谨慎,此时正值秋季,正是麦子成熟的季节,对方要想继续发展下去,必须派重兵出击,我军正好趁此良机消灭对方一部分势力。
阎锡山一直天真地以为,自己手下的赵承绶绝对是一等一的军事专家,足以匹敌徐帅,可是他太天真了,为了给晋军压阵,他还派出所谓的第十总队,这是抗战胜利后,阎锡山不顾当地人民和将领的反对。
固执的留下一队日本人马,当成自己的秘密武器,徐帅得知此事,更加愤怒,开始派遣麾下猛将王新亭将军领兵,按照他的部署,跟日军正面对决,战士们得知对阵的是日本人,血脉觉醒,战斗力飙升,在徐帅的指挥下,敌人遭遇我军伏击损失惨重。
随后在我军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敌军副将元全福被当场击毙,赵承绶妄想乘坐先进的救援飞机,可徐帅早已在他的逃亡路上,布下重重埋伏,最终他被我军活捉。
战后徐帅找到赵承绶,一是让他认清自身的错误,二是让他出谋划策,三是好好改造,在赵承绶的建议下,徐帅领兵连战连胜,很快结束了阎老西对整个山西长达几十年的统治,赵承绶再次期间劝降其他晋军,获得赦免,1952年被派往水利部门,辅助傅作义同志管理水利部门。
来源:祥华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