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洛阳城4000多年变迁史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3 10:01 1

摘要:洛阳建城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都城—斟鄩,也就是现在的二里头遗址,是太康、仲康、帝桀在位时的都城。

每天了解一座古城:洛阳城4000多年变迁史。

洛阳建城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都城—斟鄩,也就是现在的二里头遗址,是太康、仲康、帝桀在位时的都城。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都城就建在斟鄩下游6公里的西亳,也就是现在的偃师商城遗址。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定都镐京(宗周),同时开始在洛邑营建新都—成周,以便更好的控制东方地区。

周成王继位后,成周才营建完成。此时西周实际上有两个都城。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都城就建在成周西侧。

王城大体呈正方形,城墙周长约15公里,前后共做了515年都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公元25年,光武帝建立东汉,鉴于长安城已毁于战乱,于是决定在洛阳兴建都城。

洛阳(雒阳)城周长约14.5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开有上东门、中东门、耗门,开阳门、平城门、小苑门、津门,广阳门、雍门、上西门,夏门、谷门。

城内主要建筑有北宫、南宫、永安宫、金市等,城外主要建筑有灵台、名堂、辟雍、太学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洛阳城被董卓焚毁。汉献帝先是被董卓强迫迁都长安,后在曹操的挟持下迁都许都。

公元220年,魏文帝代汉建立曹魏政权,并定都洛阳。魏明帝继位后对东汉洛阳城进行大规模改建。

一方面废除南北宫制,在北宫基础上扩建单一宫城——洛阳宫。另一方面建设太极殿、圜丘等建筑,首创“建中立极”的都城中轴线形制。

公元265年,晋武帝代魏建立晋朝,史称西晋,都城仍为洛阳。西晋末年,先后发生了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洛阳城毁于战乱。

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往洛阳,并在西晋洛阳城基础上兴建都城。

洛阳城分为宫城、内城、外郭城三大部分,其中外郭城被划分为322个里坊 、大市、小市、寺庙等区域。

北魏洛阳城面积达100平方公里,是汉长安城的2.78倍,唐长安城的1.15倍。北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能把都城规模建得如此之大,足见其当时国力之鼎盛。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分别以邺和长安作为都城。

公元605年,隋炀帝为加强对东方和江南地区的控制,决定营建东都洛阳,位置就选在东周王城以东,汉魏故城以西18里处。

隋炀帝之所以把都城选在这里,就是看中了正对伊阙这一地理优势。一方面洛阳城建筑可以与邙山、伊阙打造中轴线,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洛河穿过洛阳城构建河汉之象。

公元675年,唐高宗在城西建上阳宫,隋唐洛阳城面积最终定格在51.9平方公里。

开有上东门、建春门、永通门、长夏门、定鼎门、厚载门、丽景门、徽安门、安喜门等。主要建筑有宫城、皇城、外郭城、上阳宫、东市、北市等。

总的来说,隋唐洛阳城规划设计是“不完美”的。它的中轴线并不像隋唐长安城那样居中,但这种“不完美”是为了兼容洛阳山川河流的特点。

既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又遵循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对宋金元明时期都城宫室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之后,后梁、后唐、后晋三个政权继续建都洛阳,但后晋定都洛阳不久就又迁到了开封,这意味着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就此终结。

唐朝以后全国统治中心东移,开封、杭州、南京、北京相继崛起,洛阳的地位持续下降。

北宋时期,因为开封军事地理存在先天缺陷,洛阳凭借山河险固尚能作为西京,是扼守中原与关中地区的军事重镇。

北宋灭亡后,南宋和金朝反复争夺西京。公元1140年,金朝焚毁西京,前后历时530余年的隋唐洛阳城从此消失。

公元1217年,金朝把洛阳升为中京,并在隋唐宫城以东、瀍河以西兴建一座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的城池,也就是现在洛阳老城区范围。元朝时期,洛阳降为河南府治,明朝和清朝沿用元制。

如今的洛阳城沿洛河两岸发展,建成区面积达294平方公里,是隋唐洛阳城的5.6倍,北魏洛阳城的2.9倍。

来源:全景历史地理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