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并辅以其他史料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所记历史自北魏道武帝建国的登国元年(386年)开始,到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结束,共计二百三十三年。
《北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汇合并删节记载北朝历史的《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并辅以其他史料而编成的纪传体史书。所记历史自北魏道武帝建国的登国元年(386年)开始,到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结束,共计二百三十三年。
《北史》与《南史》互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书中主要记载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这几个朝代的兴衰。
《南史》、《北史》流传广,影响大,对传播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知识起了积极的作用,对后人研究南北朝史、中国史学史做了贡献。
-1-
国之宝器,其在得贤。
《北史·列传·卷五十一》
解释:国家最珍贵的宝器,是有才能的贤人。
感悟:国家真正的“宝器”不是金银玉帛,而是能直言进谏的贤才,贤才才是治国安邦的无形宝器,让贤能之士尽其才,才能积蓄永续发展的动力。
-2-
大厦之构,非一木之枝,
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
《北史·列传·卷六十五》
解释:建造宫殿的木材不是一棵树的枝干就能完成的,帝王功业也不是靠一个大臣的计策、谋略。
感悟:宏伟的事业需要依靠众多贤才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而非一人之功。团队需兼容不同背景、技能的人才,开放包容、集腋成裘,方能成就真正可持续的功业。
-3-
死有重于太山,贵其理全也;
生有轻于鸿毛,重其义全也。
《北史·列传·卷七十三》
解释:有的死比泰山还重,贵在其理全备;有的生比鸿毛还轻,重在其义全备。
感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的价值不在长短,而在于其所承载的“理”与“义”,若为真理正义而死,其价值重于泰山,若苟且偷生、背弃道义,生命便轻如鸿毛。
-4-
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
《北史·列传·卷二》
解释: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而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感悟:《易经》乾卦有云: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需要时刻保持谨慎和警惕,做到真正的居安思危,常怀戒惧之心,不可骄纵自满。
-5-
天应人和,时会并集。
《北史·列传·卷九》
解释:顺应天理,和洽人心,时运会一并到来。
感悟:“天意”与“人心”契合,各种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也会汇聚在一起,是成就大事的绝佳机遇。
-6-
恭俭福之舆,傲侈祸之机。
《北史·列传·卷十二》
解释:恭敬节俭是承载福禄的车子,傲慢奢侈给祸患提供了契机。
感悟:恭敬节俭才可承载福禄,傲慢奢侈则会亲近祸患,生活用度节俭克制,能珍惜福报,长久守业。
-7-
夫为国之体有四焉:
一曰仁义,二曰礼制,三曰法令,四曰刑罚。
《北史·列传·卷七十五》
解释:治理国家的根本体制包含四个方面,第一是仁义,第二是礼制,第三是法令,第四是刑罚。
感悟:治国之道需兼顾四个层面:以仁义道德教化民心,以礼制规范社会秩序,以法令明确行事准则,以刑罚威慑犯罪行为。四者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治理体系。
-8-
君人者,
以天下为家,不得有所私也。
《北史·列传·卷二十八》
解释:君王,把整个天下当作自己的家来管理和爱护,不能有任何的私心偏袒。
感悟:天下为公。
-9-
夫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
《北史·列传·卷二十六》
解释:清廉,是担任官职、履行职责的根本,节俭,是立身处世、修养自身的根基。
感悟:清廉是为官最根本的操守,俭朴是个人立身修行最基础的品德。
-10-
但当尽忠竭节耳,知复何言!
《北史·列传·卷四十六》
解释:只管竭尽忠诚、恪守节操,还有什么可说的!
感悟:这是忠臣义士在困境中表明心迹的铿锵之言。
-11-
法者,朕与天下共之,
何敢轻也。
《北史·魏本纪第二》
解释:法令,是我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我怎么敢轻视呢?
感悟: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在法律框架内活动,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2-
兵可立威,不可不戢,
刑可助化,不可专行。
《北史·隋本纪上第十一》
解释:军队可以树立国威,却不能不严格管理;刑法可以辅助教化,却不能擅自专行。
感悟:武力是维护国家的必要工具,但必须严加控制,不可穷兵黩武;刑罚是辅助教化的有效手段,但不可一味依赖,取代道德引导。
-13-
遭风云之会,
不建腾跃之功者,非人豪也。
《北史·列传第九》
解释:适逢良机,不建立丰功伟绩的人,不是豪杰。
感悟:抓住时代机遇、建功立业,关注时代趋势,在自己的领域内抓住机会,勇于创新,做出一番事业。
-14-
至秦以后,
生则不能致养,死则厚葬过度。
《北史·列传第十四》
解释:从秦代以来,老人活着的时候不能赡养,等死了厚葬又奢靡过度。
感悟:父母在世时却不能尽心奉养,去世后却进行过度铺张的厚葬。这句话抨击的是那种忽视核心、却在形式上极度铺张以博取“孝”名的行为。
-15-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
《北史·列传第十八》
解释:教读经书的老师容易找,而教做人道理的老师很难得。
感悟:老师的职责不仅在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一个伟大的老师,不仅是学问之师,更应是品行之师。
-16-
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
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北史·列传第二十七》
解释:别人都因俸禄而富有,我单因做官而贫穷,我留给子孙后代的只有清白啊!
感悟:为官清廉,不取不义之财,仅靠微薄的法定俸禄生活,这并非是对子孙的吝啬,而是一种更深沉、更有远见的爱。留下清白的人格和家风,子孙才能学会自立、自强,凭自己的本事开创未来。
-17-
行生于己,名生于人。
《北史·列传·卷二十八》
解释:个人的行为和品行是由自己决定的,而名声和声誉则是由他人来评价和赋予的。
感悟:真正的君子专注于修炼自己的内在品行,而不是汲汲于追求外在的虚名。只要行为端正,问心无愧,名声的好坏可以坦然面对,不必过于在意他人的褒贬,因为那是自己无法控制的领域。人所能做的和应做的,只是管好自己,恪守本分。
-18-
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多言可畏,譬之防川。
《北史·列传·卷四十二》
解释:瓜田李下,必须避嫌,古人对此是十分慎重的;人言可畏,应该像防御水患一样,不忽视细微末节。
感悟:主动规避任何可能引起误解的情境, 严格控制自己的言论,防患于未然。
-19-
淡于荣利。
《北史·列传·卷六》
解释:对于荣誉和利益看得很淡,不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
感悟:淡于荣利,有助于减少焦虑和内卷,让人更专注于自身真正的热爱和内在价值,而非外在的社会比较和物质攀比。它代表着精神的独立、内心的强大和人格的高尚,是中国传统文化赠予世人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20-
理虽万变,可以一观;
来事虽悬,易以往卜。
《北史·列传·卷四》
解释:事规律虽然变化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未来的事情虽然幽暗不明,但可以通过借鉴过去的经验来预测和把握。
感悟:历史不是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是蕴藏着治国安邦、为人处世的永恒智慧。面对人生的不确定性,应坚守基本的道德和处事原则,并善于从自己或他人的过去经历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21-
为国之本,在乎忠信。
古人去食去兵,信不可失。
《北史·列传·卷十一》
解释:国家的根本在于忠诚和信用,古人宁愿舍弃粮食和武器,也不能失去信用。国家的兴衰存亡,无不与此相关。
感悟:终极基础是“信”,这是一种超越物质力量的、更为强大的软实力和根本凝聚力。
-22-
官省则事省,事省则人清;
官烦则事烦,事烦则人浊。
《北史·列传·卷五十一》
解释:官员数量减少,事务也会相应减少,事务减少则百姓的生活就会清静;反之,官员数量过多,事务也会变得繁杂,事务繁杂则百姓的生活就会变得混乱。
来源:国学府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