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全面开放!用户获得自由,还是更大麻烦?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2 21:55 1

摘要:今年六月,风向突变。有消息称三大运营商将在下半年全面放开eSIM业务。中国联通已在北京、天津、河北等25个省市率先恢复eSIM业务,中国移动正在优化系统,中国电信也在积极筹备中。

2023年,三大运营商突然按下暂停键,eSIM业务陷入长达两年的沉寂。一时间,这项被寄予厚望的技术仿佛从未存在过。

今年六月,风向突变。有消息称三大运营商将在下半年全面放开eSIM业务。中国联通已在北京、天津、河北等25个省市率先恢复eSIM业务,中国移动正在优化系统,中国电信也在积极筹备中。

eSIM,全称为嵌入式SIM卡(Embedded-SIM),是一种直接嵌入设备芯片中的虚拟SIM卡。它不再是实体卡片,而是一颗SON-8封装的小芯片,被焊死在设备主板上。

与传统SIM卡不同,eSIM可通过OTA(空中写卡)技术进行远程配置,用户无需前往营业厅,就能在线完成开卡、换号、切换运营商等操作。

eSIM技术最早由苹果公司在2011年提出,随后在2014年应用于iPad Air 2和iPad Mini 3平板电脑中。2018年,iPhone XS系列成为首款支持eSIM的智能手机。

eSIM最直观的好处是节省手机内部空间。移除实体卡槽可为设备释放约150-200立方毫米空间,相当于增加3-5%的电池容量,让手机更轻薄。

苹果最新发布的iPhone Air厚度仅5.5mm,由于机身过于轻薄无法安装实体SIM卡槽,只能依赖eSIM技术。

eSIM还提升了设备防水防尘能力。消除了卡槽开口,设备更容易达到更高的防护等级。

对用户来说,eSIM让跨国出行更加便捷。出国不再需要购买当地SIM卡,只需远程下载当地运营商套餐即可,彻底告别漫游费烦恼。

eSIM支持“一号多终端”体验,用户可将手表、平板等设备添加为附属设备,共享同一个号码的通话和流量套餐。

eSIM并非完美无缺。2023年三大运营商突然暂停eSIM业务,主要原因就是安全隐患

有不法分子利用OTA漏洞,通过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eSIM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和垃圾短信群发。

还有人将eSIM卡改成实体卡,开展远程制卡业务,超额使用流量。更有人利用eSIM办理海外运营商的卡,绕开合理监管。

用户也担心手机丢失后的风险。虽然运营商已通过区块链身份验证、四重安全防护等措施加强安全性,但eSIM账户转移流程仍比实体SIM复杂。

eSIM对用户是便利,对运营商却是挑战。SIM卡代表了用户和单一运营商的契约关系,而eSIM削弱了这种绑定

用户换网更加方便,粘性随之下降。运营商面临用户更易流失的风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eSIM还冲击着传统SIM卡产业链——卡片制造商、物流渠道、营业厅服务等环节的大量从业者可能面临边缘化境地。

虽然eSIM能节省运营商的制卡、包装、物流和仓储成本,减少线下业务办理量,但这些好处似乎不足以抵消运营商对用户流失的担忧。

eSIM的推广还面临着用户习惯挑战。市场调研显示,仅35%的国内用户知晓eSIM,61%的用户因“习惯实体卡”“担心技术不稳定”而持观望态度。

特别是老年用户群体对eSIM的接受度较低。部分55岁以上用户反馈,eSIM的无卡操作模式与传统SIM卡使用习惯差异较大,需要一定时间适应。

大多数用户根本不了解什么是eSIM,也不知道如何使用。用户认知不足与操作路径不清晰,将严重影响eSIM的普及进度。

相比国内,eSIM在海外的发展更为激进。欧盟《新电池法》明确规定,自2026年起智能手机需逐步淘汰实体卡槽。 美国的各大主流运营商,也已普遍兼容该技术。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至2025年底,全球预计将有约10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2030年将增长至69亿。

在物联网领域,eSIM的应用更为广泛。据Jupiter Research测算,到2026年,全球使用eSIM技术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从2023年的2200万增长至1.95亿。

共享单车通过eSIM实时上传位置数据,智能家电通过eSIM实现远程控制,车载系统通过eSIM获取实时路况。

eSIM的全面落地仍面临挑战。目前,中国联通要求用户线下激活eSIM,以符合实名制要求。

中国移动研究院测算显示,全面推广eSIM后,用户管理成本可降低30%以上,但需防范虚假注册、批量开户等风险。

消费者对无卡设计的接受度、终端厂商的适配进度,亦需市场进一步检验。

尽管如此,eSIM仍是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工信部明确“研究推进eSIM在智能手机应用”,三大运营商正在加紧建设相应平台,制定完善规范流程。

eSIM正从可穿戴设备走向主流手机。苹果、华为等高端机型已支持eSIM,未来将有更多设备加入这一行列。

用户很快将能通过手机设置直接切换运营商,出国自动切换当地网络,实现真正的“通信自由”。

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技术升级,更是整个通信行业生态的重构。

来源:小毛带你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