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多元协同“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15:07 2

摘要:为积极响应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庆大学启动大思政课建设,出台了《重庆大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从总体要求、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和利用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路径、强化保障落实等多

为积极响应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重庆大学启动大思政课建设,出台了《重庆大学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从总体要求、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善用社会大课堂、搭建和利用大资源平台、构建大师资体系、拓展工作路径、强化保障落实等多方面加强大思政课建设。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学校的支持下,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共同开发实践育人项目,共同研讨实践课程内容、共同研讨项目及课程实施方式,让双方学生交叉参与合作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标。2024年与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召开校地共建“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育人研讨会,成立了实践基地,确立了实践基地发展目标以及未来三年拟开展的工作内容,努力建设“行走的思政课堂”北川驿站,为川渝乃至全国大中小学实践育人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创新模式,探索育人模式与课程体系建设新路径

多元协同是指学校、政府、企业、社区等多主体围绕育人目标,形成育人合力。双螺旋驱动是指大思政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相互嵌入、同向同行,形成理论课程引领指导实践,实践课程反哺印证理论的动态循环育人模式。

以“1个实体化载体”,打造长效育人平台。校政企社合作成立“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基地,通过“大思政课”虚拟教研室,实行多边组长负责制,由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单位负责人和学校、政府、企业、社区分管教育负责人作为组长,高校思政工作者、学校其他系列工作者、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企业和社区教育工作者、地方历史文化博物馆、爱国主义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司负责人等作为教研室骨干,定期召开教研会,推进课程建设实施与完善。

围绕“3条主线”,构建全方位实践育人矩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条主线,将思政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环节,让思政课更有深度和温度,把思政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沉浸式育人场景,让学生在实地考察、现场参观、亲身参与中深度体验不同文化,增强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

灵活设计“N”个实践课程模块,推动“大思政课”走深走实、见行见效。以2024年社会实践为例,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推动东西部高校合作,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联合组建团队,发起建立社会实践文化育人联动机制,打造联合实践育人课程。团队成员涵盖东西部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及国际中文教育留学生。这些学生走进羌乡,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思践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实践育人课程共设计8大模块:大禹传奇,羌风民俗,红色记忆,伟人足迹,快乐乡音,震后重建,乡村振兴,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育人课程依托实践教育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探索校地协同育人模式,从学生思想引领、国情社情教育、专业能力发展、综合素质提升、团队意识培养等维度,进一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精准发力,构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新格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积极探索东西合作、校政企社协同,充分调动校地文化资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感染和熏陶大学生,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推动实践育人课程研究与改革,探索理论与实践课程良性循环、有效互动。近年来,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创新推出“行走的思政课堂”品牌项目,依托5·12汶川特大地震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重庆68中爱心家教实践站、重庆文化旅游委志愿者翻译服务基地等载体,开展“行走北川,文化育人”“大手拉小手”“星火公益,点燃梦想”“以赛促学,语赢未来”“文明互鉴,传播中国文化”“记忆的味道”等12项特色实践课程。其中,“行走北川,文化育人”项目通过高校导师领衔、地方文化传承人、行业能工巧匠等联动参与的模式,形成可复制的校地协同思政教育范式;“文明互鉴,传播中国文化”结合巴渝文化数字化工程,组织学生团队为参与重庆市对外交流项目,助推在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播,构建起具有重庆大学教育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

目前项目组已经建成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微课程与实践基地1个、校政企社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6个、课程思政专业实践基地10个。依托基地进行实践课程设计、教学体系建设、组织运行机制完善等,引导学生把思政课“第一课堂”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第二课堂”中总结提炼优秀成果反哺到理论教学中,印证课程原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有效性,推动理论教育与实践的良性循环,使思政课堂突破传统教学场域,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互动融合。

多措并举,全方位支撑“大思政课”人才培养

培育“大师资”:高校教师与地方“能工巧匠”协同发力。整合高校与地方资源,培育一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多元化、专业化师资团队。高校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和一线辅导员等为课程提供理论指导,做好“思政小课堂”的有效融入,确保课程的科学性与方向性;地方相关部门负责人、非遗传承人、博物馆讲解员等为课程提供实践支持,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成长。

打造“大课程”: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按照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的思路,筑牢课程建设主战场,发挥思政课育人作用,善用社会大课堂,构建实践教学育人体系,精心打造“三位一体”大思政课程矩阵,有效地把思政课程、校内外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共同聚焦培育时代新人这一核心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行走北川,以文化人——高校“大思政课”实践育人项目》成功案例为例:项目把思政理论课程知识融合到实践教学环节,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深度和温度。课程采取订单式、菜单化实践模式,构建了沉浸式育人场景,增强了学生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共鸣,提升了学生实践参与感、获得感,加深了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帮助学生在民族复兴伟业中书写绚丽篇章。

搭建“大平台”:学校思政资源与地方资源深度融合。整合城市社区、乡村基层、公益组织和高新企业等平台资源,结合学校的思政资源优势,如聚焦“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相关科技企业,组织调研数字经济产业园、阿里云创中心、渝新欧班列西部物流园区起点等,感悟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成果。通过跨学校、跨区域的校际联合和校地合作,推动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大思政课”育人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大平台”。

做优“大品牌”: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育人双向互动。通过设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设计推出了一批优质实践教学课程,使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育人同向同行,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思政实践育人典型案例在全国起到示范引领。比如围绕理论课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知识点,重庆大学校团委安排发起并组织1100余名学生志愿者与西藏昌都市第六高级中学学生开展“渝暖藏冬,信语心言”书信交流志愿活动,通过跨越时空的交流与对话,架起了重庆大学大学生与西藏昌都中国学生友谊的桥梁,加深了双方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和感悟,活动引发热烈反响,全国20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成果丰硕,实践育人实现创新突破

东西部高校联合组建项目团队,形成了社会实践文化育人联动机制。重庆大学负责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合作高校全过程参与,提出建议对项目进行优化。两校共商共建联合组织社会实践项目团队,有助于东西部高校在社会实践文化育人工程中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有助于东西部高校学生交流互鉴,优势互补,携手共进。

搭建跨文化交流桥梁,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东西部高校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实践活动,构建了分众化、沉浸式、交互式育人场景,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大中小学提供订单式、菜单式研学服务提供可以借鉴的范例。拍摄多语种羌绣纪录片,翔实记录北川羌绣传承与发展的历程,拍摄纪录片,展示留学生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同学们针对北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提出三项政策建议,这些建议不仅对北川的文旅发展具有参考价值,也为我国其他偏远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青年学生视角的参考和建议。

实践育人模式广受关注,推广示范成效凸显。东西部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视域下实践育人的多元协同体系,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获得一系列荣誉,获批省部级及以上研究项目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获得重庆市“大思政课”文化育人优秀案例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上海市“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三等奖;项目成果在中国教育报刊出,经验材料被四川省绵阳市政协采纳,学生实践体会在《中国青年作家报》发表3篇。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项目组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项目组开展的实践育人活动,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多次被新华社、人民网等媒体报道,吸引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30多所高校来校学习交流。

来源:七一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