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俞樾(1821 - 1907 ),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 ,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他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一生勤奋治学,俞樾的书法,向来不尚狂放,却以“稳”见功、以“厚”传情。
在晚清书法史上,俞樾的笔墨如同一股温润的溪流,既浸透着经学家的严谨,又饱含着文人的雅致。宛如一位博学且耐心的良师,为书法爱好者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俞樾(1821 - 1907 ),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 ,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他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 ,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樾一生勤奋治学,俞樾的书法,向来不尚狂放,却以“稳”见功、以“厚”传情。
在清代,俞樾以其古拙、端厚、篆隶风格,为后世所称道。他是曾国藩之徒、李鸿章之友,晚清经学巨擘,书法对联高手。
俞樾于一八六五年在金陵结识李鸿章,在李鸿章的邀请下,他成为苏州紫阳书院的山长,1867年,他转到杭州的“诂经精舍”,此后三十多年未离开江浙。
俞樾自幼熟读诸子百家,熟读经书,著作宏富,是晚清时期的一代经学大家。俞樾不但博学多才,他的学生也多,章太炎,吴昌硕,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清史稿》、《浙江府县志辑》等对俞樾书法的记载,也只有“工篆隶”三个字。俞樾的书法风格和阮元在清代书法大家中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在清代王潜刚的《清人书评》中有这样一句话,那就是“曲园老先生的书法,和阮元很像。”
在江艮庭的熏陶下,俞樾成为一个典型的书法爱好者,不管是条幅、对联,或是书信、手稿,都是以隶体为主。
这幅隶书对联是:“俗官尚能亲墨,此才不期蓬瀛”。印章“臣俞樾印”、“旧史氏”、《先皇文字均好》。
这幅对联写于俞樾的中年,是他的代表作品,他的字写得很稳,用笔浑厚,结构严谨,不加雕琢,与《张迁碑》、《三老讳字忌日记》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这幅《兰亭序》和他的其它隶书,尤其是他后期的作品,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起笔有圆方,圆中有圆,内中有变化;他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是那么的飘逸,那么的自然,就会让人着迷。
其“秋月春风在怀抱,吉金乐石为文章”对联,便是将学识、性情与书法艺术熔于一炉的佳作,字里行间尽藏一代学者的精神气象。这幅对联中,他的笔力沉稳如老松扎根,每一笔横平竖直皆恪守法度,却又不失灵动——“秋”字的撇捺舒展如临风,“月”字的转折圆润似含露,“吉”“乐”二字结体宽和,透着几分自在从容。没有刻意的张扬,也无炫技的雕琢,仅以平实的笔墨,便将“秋月春风”的清旷、“吉金乐石”的古朴,悄然融入线条之中,恰如他治学之道:重根基、尚真意,不务虚名而求本真。
联语内容更藏俞樾的人生志趣。“秋月春风在怀抱”,是他对生活心境的写照——身为学者,他半生埋首书斋,却未失对自然之美的感知,将四季风物纳入心怀,这份豁达让笔墨有了温度;“吉金乐石为文章”,则是他治学追求的直白流露,他醉心金石考据,从古代器物与碑刻中探寻文化本源,联语既是对自身学术的概括,也暗合书法与金石的深厚渊源。当文字内容与书法风格高度契合,这幅对联便不再是简单的笔墨组合,而成了俞樾人格与学养的具象表达。
俞樾隶书对联在笔法上堪称典范。其用笔丰富而精妙,起笔处,或藏锋逆入,沉稳有力,为笔画赋予扎实根基;或露锋轻入,灵动自然,尽显活泼之态。行笔时,线条粗细变化微妙,富有节奏感,避免了笔画的单调与呆板。以横画为例,俞樾书写时能做到中锋行笔,线条圆润饱满,似有一股内在的张力蕴含其中 ,同时又通过手腕的提按变化,使线条在行进中富有波折,呈现出隶书“一波三折”的独特韵味。
收笔处更是精彩,有的如雁尾般舒展飞扬,出锋爽利而不失含蓄,有的则戛然而止,干净利落,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书法爱好者通过临摹俞樾的隶书对联,能够深入体会到隶书用笔的诸多技巧,学会如何运用毛笔的不同部位,以及通过提按、轻重、缓急等变化,塑造出丰富多样的线条形态,从而提升自己对笔法的掌控能力。
在结体上,俞樾的隶书对联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其字形多取横势,宽博大气,给人以稳定端庄之感。但在整体平稳的基础上,又不乏灵动变化。例如,部分笔画会适当进行夸张或变形,以增强字的节奏感和艺术感染力。
同时,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或通过笔画的走向,或通过空间的疏密安排,使整幅作品在独立的同时又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仔细研究俞樾隶书对联的结体布局,能够学会如何在遵循隶书基本结体规律的前提下,巧妙地进行变化和创新,提升自己在书法创作中的空间布局能力,使作品既符合传统审美,又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
俞樾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更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他的隶书对联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联语内容往往富有诗意和哲理。书法爱好者在欣赏和临摹其作品时,不仅能感受隶书的艺术之美,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化的熏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此外,俞樾隶书对联所散发的古朴、典雅的艺术气质,能够帮助书法爱好者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艺术风格中,保持清醒的审美判断力,不被低俗、浮躁的审美潮流所左右。这种对审美格调的培养和提升,对于书法爱好者在艺术道路上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从俞樾创作隶书对联的过程中,书法爱好者可以汲取到宝贵的创作精神和态度。俞樾一生治学严谨,这种态度也贯穿于他的书法创作中。他对每一个笔画、每一个字都精心雕琢,力求完美。
这种认真、执着的创作态度,启示书法爱好者在学习书法时,要摒弃浮躁和功利之心,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不断钻研和练习。同时,俞樾在继承传统隶书技法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也激励着书法爱好者既要尊重传统,深入学习古人的技法和精髓,又要勇于创新,敢于在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不断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
俞樾的隶书对联,无论是从笔法、结体等技法层面,还是从文化内涵、创作精神等精神层面,都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深刻的启示,无愧于书法爱好者良师的美誉。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让我们共同关注、学习、交流书法艺术,继续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感谢关注,愿每个爱书法的朋友都能在艺术中找到自己的灵感与乐趣。分享你对书法的热爱与理解!
来源:宋大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