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京武功夫如是说:本平台收录的各武术前辈及武友的言论,只为个人学习,方便拳友同修参阅,因个别图文资料来源(作者)转载不清晰而未署名,望见谅。尊重原创作者版权,期望各友留言点评告知(删除),欢迎投稿分享传播。
正文
传统武术内功的修炼,本质是对人体 “小宇宙” 能量运化规律的把控,而 “关窍” 与 “规矩” 是贯穿始终的核心 —— 不明关窍则难入法门,通关窍却离规矩亦难成气候。
多数人练功多年无进展,少数人一练就 “功夫上身”,差距正在于对这两大核心的认知与践行。
人体上中下三部的能量贯穿有固定路径,这些路径的 “节点” 便是 “关窍”—— 它并非抽象概念,而是
对身体姿态的精准要求:
外在姿态对了,内在气血才能通。
比如 “含胸拔背” 并非只 “含胸”,若忽视 “拔背”,会导致脊背佝偻、胸肋闭合,气血无法贯通;真正的关键是 “拔背” 带动胸肋开张,为气血铺路。
再如 “虚灵顶劲”,头部正直上顶不仅能让脊椎通畅,更能引领气血从脚底向上汇聚(动物气血起于脚、聚于头),一试便知:双手推墙时抬头顶劲,力量会显著倍增。
创拳前辈本懂内功核心道理,但传承中因徒弟领悟力差异或怕 “走捷径误事”,便将 “道理” 转化为 “规矩”(如动作标准、桩功要求),让后人照练。
可多数人只关注套路学习,忽略了这些 “质朴规矩” 正是内功的精髓:
形意拳的 “二十四法”,本质是 “行气法”,需逐法校正站桩与行拳,一丝不乱;孙禄堂、薛颠的著作虽数十万言,核心只有 “规矩” 二字 —— 他们明确告知 “严格按规矩练,早晚出功夫”,因为规矩本就是核心道理的衍化。很多门派的内功关窍,都藏在看似简单的规矩里(如桩功要求),但因 “规矩太质朴”,多数人视而不见。典型如李存义练 15 年才懂内功,却仍让徒弟照规矩练,最终成才者寥寥;尚云祥、唐维禄、薛颠教同一人(李仲轩),说法却不同 —— 本质是 “内功核心道理已失传”,后代徒弟只能从规矩中各自感悟,却无法形成统一理论。
无论内家(形意、八极)还是外家(少林),内功修炼的根基都是 “桩功”,而桩功的核心是 “养气” 与 “运功” 的结合 —— 养气是基础,运功是关键,二者缺一不可。
层次核心目标代表桩功适用场景第一层以养助运(只养气,不运功)浑圆桩、无极桩、打坐养生、修道、打基础(培养 “浩然之气”)第二层运养兼备(既养气,又运功)形意三体式、八极两仪桩、少林四平马武艺进阶(将养出的气转化为技击力)孟子所言 “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正是内功养气的核心 —— 但养气的前提是 “明心见性”:
有智慧者:悟佛道之理,“悟道而后一通百通”,能自主把控养气方向,甚至 “自己当自己的师傅”(如史上武林大家多有佛道修养);心思简单者:专注无欲、“无欲则刚”,虽无悟道之智,却能通过长期专注修炼,从实践中感悟养气之法,最终 “感而遂通”;心思繁杂者:既无 “道骨”,又杂念丛生,养气时无法专注,最终只能练出 “架子”,无真实内功。简言之,养气的关键不是 “桩功形态”,而是 “心性专注”—— 无论哪种桩功,若心不静、意不专,都无法养出真气。
养出的 “浩然之气” 若不运化,无法用于技击 —— 运功的核心,就是通过 “打通关窍”,让气血贯通全身,将气转化为 “整劲”。而关窍的打通,全靠对身体姿态的精准把控:
下肢关窍:气血从脚底升起的路径脚趾:五指抓地(尤其大指),带动五脏阴阳两经及三焦之气上升;膝盖:按三体式要求 “曲、提、顶”,让气血顺利通过膝盖(不 “曲提顶” 则气血淤滞于腿);裆部:提肛 + 尾椎向后顶,使臀部肌肉紧贴,气血由此向上贯通。躯干与头部关窍:气血贯通全身的关键脊椎:头部 “虚灵顶劲” 带动脊背正直,让脊椎从尾椎到头顶通畅,气血可沿脊椎上行;胸肋:“拔背” 带动胸肋开张(而非单纯 “含胸”),避免气血在胸腔淤滞;肩部与肘部:肩井穴松开(不耸肩、不高低肩)、曲池穴放松(不端肘),让气血从躯干贯通至手指 —— 一试便知:耸肩发掌只有 “胳膊劲”,松肩坠肘发掌则有 “全身劲”,速度与力量天差地别。很多人纠结 “内家外家之别”,实则二者内功核心相通 —— 因为 “人的身体构造只有一种”,气血运化的关窍自然一致:
甚至各门派桩功后都有 “引拔功夫”(如八极小架、少林引劲),目的都是 “进一步打通关窍,让气血周流全身”。
因此,“内外结合” 反而能更快出功夫 —— 内家重 “养气通窍”,外家重 “练力固根”,二者互补,正好契合 “养运结合” 的内功核心。
武术是 “生命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修炼是否正确,唯一标准是 “身体的真实变化”:
正确的修炼是 “积累式” 的:练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如气血通畅感),练一天有一天的长进(如耐力提升),像 “银行存钱” 一样,半年后能明显感受到耐力、速度、力量、协调性的整体提升;错误的修炼是 “消耗式” 的:要么只练架子(身体僵硬、气血淤滞),要么违背关窍(如含胸驼背、耸肩端肘),练得越久越累,甚至伤身体。因此,修炼时既不能 “迷信玄虚理论”(如追求 “凭空运气”),也不能 “盲从他人方法”(如照搬别人的桩功姿态却不校正自身关窍),而要 “实事求是”—— 以自己的身体感受为依据,对照 “关窍规矩” 调整姿态,让气血能通畅、身体能轻松,这才是内功的正道。
归根结底,内功修炼的本质是 “认识自己的身体,遵循气血运化的规律”—— 明关窍、守规矩、养运结合、专注实践,无论内家外家,无论养生还是技击,都离不开这十六字诀。
正如俗语所言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内功的核心,从来不是 “天赋”,而是 “对身体规律的敬畏与践行”。
来源:京门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