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大伯端坐在软垫沙发上,手中把玩着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眼神中满是追忆。照片里是他儿时的老家,那个被绿树环绕、稻香四溢的小村庄。退休后的他,终于有时间回去看看,感受一下久违的故乡生活。
文:十三姨情感会
李大伯端坐在软垫沙发上,手中把玩着那张泛黄的老照片,眼神中满是追忆。照片里是他儿时的老家,那个被绿树环绕、稻香四溢的小村庄。退休后的他,终于有时间回去看看,感受一下久违的故乡生活。
“爸,你真的决定了吗?”女儿小静坐到他身边,关切地问道。
“嗯,我想了很久,还是想回去看看。”李大伯轻声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但是,那里已经变了很多,你一个人…”小静有些担心。
“变就变了吧,我也老了,就算是最后一次,也要回去看看。”李大伯笑着打断了女儿的话,“你放心,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
小静无奈地笑了笑,“那你打算什么时候走?”
“下周一,我已经订了车票。”李大伯说。
“车票?你怎么不坐飞机呢,快多了。”小静有些惊讶。
“坐火车能看到沿途的风景,想想就觉得美。”李大伯眼中透露出对旅途的期待。
小静知道父亲的脾气,一旦决定了就不容易改变,便没再劝说什么,只是叮嘱道:“那你到时候多带点衣服,那边的天气说变就变的。”
“知道了,知道了,你就别操心了。”李大伯笑着摆摆手。
那天下午,他开始整理行李,翻出了那件曾经穿在身上的老棉袄,那是母亲亲手缝制的。他轻抚着棉袄,仿佛能感受到母亲的温暖和那时候的冬日记忆。
“大伯,你这是要去哪儿啊?”邻居老王看到他收拾行李,好奇地探头问。
“我打算回老家住一段时间。”李大伯答道。
“这么突然?你老家不是在农村吗?现在那边条件怎么样?”老王问。
“不知道,很多年没回去了,听说变化挺大的。”李大伯叹了口气,“不过不管怎样,总想回去看看。”
“那你可得小心啊,现在那些老房子没几个能住人的了。”老王提醒道。
“嗯,我会注意的。”李大伯点了点头。
收拾完行李,李大伯躺在床上,脑海中全是对老家的回忆:小时候在田野里追逐的情景,青梅竹马的玩伴,还有那条他学会游泳的小河。他期待着回去能找回那份纯真和宁静,即使知道一切可能都已物是人非。
第二天,李大伯早早起床,背上行囊,踏上了回乡的路。火车缓缓驶出站台,他透过窗户望着城市的天际线渐行渐远,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和一丝不安。
李大伯站在自己曾经的家门前,望着那扇斑驳的老木门,心中涌起一股说不清的感觉。推开门,一股霉味扑鼻而来,院子里的草已经齐腰高,老屋的墙壁也裂开了好几道大口子。
“这,这就是我家?”李大伯喃喃自语,心里五味杂陈。
“大伯,你是李家的李大伯吧?”一个陌生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李大伯转头一看,是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穿着一件干净的T恤,手里拿着一把锄头。
“我是,你是?”李大伯问道。
“我叫小刚,是隔壁老李家的。”小刚微笑着说,“听我爸提过你,说你小时候是村里出了名的淘气鬼。”
李大伯听了,不由得笑了,“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现在我都成‘老古董’了。”
小刚笑着摇摇头,“大伯,你看这房子已经破旧了,要不要我帮忙修修?”
“那真是太好了,我自己可搞不定这些。”李大伯感激地说。
接下来的几天,小刚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帮助李大伯整修了老宅,虽然不能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但至少看起来干净整洁,可以住人了。
晚上,李大伯坐在门槛上,看着天边的星星,旁边坐着帮他修房子的小刚。
“大伯,你觉得现在的村子怎么样?”小刚问道。
“变化太大了,我都有点认不出来了。”李大伯叹了口气,“你们这些年轻人现在的生活跟我们那时候完全不一样。”
“是啊,现在谁还种地啊,大家都去城里打工了。”小刚说,“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老房子也都荒废了。”
“唉,那些老邻居呢?我记得王大爷家就住在前面。”李大伯问。
“王大爷他们搬城里去了,现在村里能见到的老人也不多了。”小刚有些无奈地说。
李大伯沉默了,心里明白,这个村子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的模样了。他想找回的那份纯朴和宁静,或许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去。
几天后,李大伯在村子里散步,偶然听到几个村民在讨论新建的工厂。
“现在有了工厂,我们村子终于能发展起来了。”一个村民说。
“是啊,可是那些烟雾污染怎么办?我们的水源都快被污染了。”另一个村民担忧地说。
李大伯走过去,插了句话:“发展是好事,但保护环境更重要。”
村民们看到是李大伯,都点头称是。
“大伯说得对,我们得找村委会谈谈,不能让工厂破坏了我们的家园。”村民们议论着。
李大伯心里暖暖的,至少,村里还有人在乎这片土地。
他开始意识到,虽然外界变化很大,但只要心中还有那份对家乡的爱,他就永远和这片土地相连。
李大伯决心融入这个变化了的村庄,他开始主动和新邻居打招呼,参加村里的活动。村子里最近正在筹备一年一度的秋收节,他想这是个不错的机会。
“小刚,秋收节需要帮忙的地方吗?”李大伯找到了经常帮他的邻居。
“大伯,你来啦,我们正愁人手呢。今年想办个大点的活动,吸引点年轻人回村。”小刚说。
“那我能帮什么忙?”李大伯问。
“您看,我们准备搞个篮球赛,还有些传统的民俗表演,您要是能指导一下后辈们就好了。”小刚说。
“篮球赛啊,我这老骨头可不行了,不过民俗表演我还是懂一些的。”李大伯笑着说。
在秋收节的准备过程中,李大伯确实感受到了一些代沟。年轻人用手机组织活动,讨论事情,而他则习惯了面对面的交流。尽管如此,他还是试图去适应。
然而,在秋收节的当天,一件事情让李大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隔阂。
“大伯,我们今年想改变一下传统,把祭祀活动改成一个环保宣传。”小刚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改变传统?这个……”李大伯有些惊讶。
“是的,我们觉得应该提倡保护环境,传统的祭祀烧纸钱、放鞭炮不太环保。”小刚解释道。
“但这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习俗啊,难道就这样改变吗?”李大伯有些无法接受。
“大伯,我们理解您的感情,但是时代在变,我们也得跟上。现在年轻人都支持环保。”小刚说。
“我知道环保重要,可是传统也不能忘啊。”李大伯坚持道。
“我们不是要忘记传统,而是要让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小刚耐心地说。
李大伯沉默了,他发现自己真的无法完全融入这个新时代的村庄。代沟和观念的差异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
秋收节那天,活动进行得非常成功,村里的年轻人参与积极,气氛热烈。但李大伯却默默地站在人群的边缘,他看着那些快乐的面孔,心里却像被什么堵住了一样。
活动结束后,他独自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月光洒在静谧的田野上,他的心却像被重重的雾霭包围。
“大伯,今天怎么这么早就回去了?”小刚追了上来。
“我累了,想回去休息一下。”李大伯淡淡地说。
“您没参加我们的环保宣传,是不是对我们的做法有意见?”小刚问。
“不是的,我只是觉得自己和这里越来越远了。”李大伯说出了心里的感受。
小刚没有再说什么,只是陪着李大伯慢慢地往家走。他知道,有些隔阂是时间和代沟带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弥合的。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李大伯站在自家门前,望着这片曾经是他童年乐园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决定离开,回到城市的生活中去。但在临走之前,他想留下些什么,作为与故乡连接的纽带。
“小刚,我想在村子里种些树,这样也算是我为村子做点贡献。”李大伯找到了小刚,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大伯,这主意太好了!我们正想增加点绿化,您有什么想法吗?”小刚问。
“我想种些果树,将来可以给村里的孩子们吃果子。”李大伯说。
“太好了,我帮您联系村委会,我们一起来实施这个计划。”小刚高兴地说。
在小刚和村委会的帮助下,李大伯在村子的公共空地上种下了几十棵果树。他亲手浇水、培土,仿佛在为自己的离别仪式增添一份特别的意义。
种树的那天,村里的孩子们都来帮忙,他们围着李大伯,好奇地问这问那。
“大伯,这棵树叫什么名字啊?”一个小女孩好奇地问。
“这是苹果树,以后长大了可以结很多苹果。”李大伯笑着回答。
“那我们什么时候能吃到苹果呢?”另一个小男孩迫不及待地问。
“要等几年呢,你们要好好照顾它们,才能吃到甜甜的果子。”李大伯温柔地说。
“我们会的,谢谢大伯!”孩子们高兴地说。
李大伯看着这些孩子,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虽然自己要离开,但这些树将成为他留给故乡的礼物,也是他心中永远的牵挂。
最终,离别的日子到来了,李大伯背上行囊,走在去车站的路上。小刚和几个村民特意来送他。
“大伯,您走好,有空还要回来看看。”小刚说。
“我会的,你们也要保重。”李大伯眼含泪光,挥手道别。
火车缓缓启动,李大伯透过窗户望着渐行渐远的村庄,心中充满了新的理解和感激。他知道,无论故乡怎样变化,他与这片土地之间的联系永远不会断。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天天美食汇教做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