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保护和发展林草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种、草种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是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是建设林草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科研体系的重要基础。
保护和发展林草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树种、草种是国家重要战略资源,是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的重要载体,是建设林草生态体系、产业体系、科研体系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持续推进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为保障种业安全、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南省南山云海
扎实推进草种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草原大国,草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牧草种类繁多,其中具有饲用价值的牧草就有6700多种。2024年,我国各类草种产量超过7万吨,进口草种6.62万吨。”国家林草局草原司负责人说。
草种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国土绿化和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事关国家生态安全、食物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我国草种质资源丰富,从分类角度看,主要包括禾本科、豆科、菊科、莎草科等。按照用途,草种可大致分为生态用草种、饲用草种和绿化草种等三大类,其中一些草种具有兼用性。
生态修复用草种方面。主要指用于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矿山修复、道路护坡等用途的羊草、冰草、披碱草、早熟禾、沙打旺、黄花苜蓿等草种。生态修复用草种对适应性和抗逆性要求很高,进口草种大多用于饲用和城乡绿化,在生态修复上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
饲用草种方面。主要以用于生产饲草的燕麦、紫花苜蓿、苏丹草等草种为主。2024年,我国此类国产草种产量为5.9万吨,国产草种市场占有率达到70%。
绿化草种方面。主要以用于城市绿地建设、草坪建植等方面的羊茅、草地早熟禾、三叶草、结缕草等草种为主。目前,我国用于城乡绿化的草品种较少,草种产量较低,高档草坪建植还主要依赖进口草种。
党的十八大以来,草原的生态功能定位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规模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对优良乡土草种的需求不断增加。
该负责人表示,国家林草局高度重视草种业发展,从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优良品种选育培育,草种扩繁生产等多个环节全面发力,扎实推进草种业高质量发展,优良草品种选育和草种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草种自给率逐步提高。
2018年以来,国家林草局不断完善草种业发展顶层设计,相继编制了《林草种苗“十四五”发展规划》《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印发《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定《关于加快推进草种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草种目录(2021年)》《草原生态修复主要草种推荐名单(2022年)》《“三北”工程造林种草林草良种推荐目录》。
“近期,国家林草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动饲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提升饲草种业水平提出明确要求,力争到2030年饲草种子自给率达到75%。”该负责人说。
加强草种繁育基地建设是扎实推进草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中央资金支持和带动下,各地林草部门积极推进草种繁育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各地已建成并达产的生态修复用草种繁育基地面积近60万亩,年产草种近2万吨。已形成青海20万亩披碱草种子、内蒙古10万亩羊草种子等大规模优良乡土草种扩繁基地。涌现了蒙草集团、三江集团等龙头企业,以及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羊草小镇等亮点项目。
“近期,我们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启动草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各地布局建设一批具备现代化生产水平的草种生产基地,带动我国草种生产能力提升。”该负责人表示,预计2025年,各地草种繁育基地达产面积将增长到80万亩以上,可用于生态修复的草种生产总量有望超过3万吨。
△甘南草原
目前,国家林草局不断加大草种业科研攻关力度。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草种科研攻关项目,立项资金超过10亿元。依托重点龙头企业,聚焦生产和应用实际需求,带动科研院所开展优良草品种选育、大规模扩繁和生产技术革新等研究。会同科技部门,将牧草优异性状形成分子基础、耐盐耐旱草种质选育等研究内容列入“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草种优良品种选育”应急科技揭榜挂帅项目,投入中央资金超过1000万元,扶持研发团队针对羊草、披碱草、野牛草等10种具有一定科研基础的草种开展科技攻关。
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编制《全国草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启动草种质资源普查。在内蒙古、青海布局建设以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为主的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分库,启动国家草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建设。确定了30处国家草品种区域试验站。积极推进国家级草品种审定,聚焦生态价值和饲用价值,陆续审定通过4批59个国家级草品种。
“虽然我国国产草种生产供给能力有所提高,但依然不能完全满足草原生态修复、草牧业发展和城乡绿化的用种需要。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着力解决草种‘卡脖子’问题,把着力解决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鉴定评价、草品种选育、草种生产等各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发力点,有针对性地破解草种业发展难题。”该负责人说,今后在加大草种基地建设力度的同时,还将积极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天然草原采集原生草种等方式,补充草原生态修复用种需求。
聚焦关键环节 夯实种苗发展基础
种苗是林业草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林地草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根本。近年来,国家林草局把林草种苗作为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来抓,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种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林草种苗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国林草种苗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
△智慧种苗繁育温室-智慧喷灌系统
国家林草局林场种苗司负责人表示,现在林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逐步完善。截至目前,在全国布局建设“1主6分”7处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其中,山东分库、新疆分库、湖南分库已投入使用,内蒙古分库、海南分库将于2025年投入使用,内蒙古分库也是目前唯一以草种质资源为主的国家库,雄安主库、青海分库也已完成批复,正在积极筹建中;建设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原地异地库161处,共收集保存种质资源10万余份;各省(区、市)建设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原地异地库388处。
“我们初步建立起了国家和省两级,原地、异地和设施保存3种方式相结合的林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该负责人说。
2023年,国家林草局印发《林草种质资源收集工作方案(2023—2025年)》,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新收集林草种质资源8万份,这也是我国首次系统地开展林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
该负责人说,“林草种质资源收集工作目前正在有序开展。今年以来山东分库、新疆分库、湖南分库累计接收各地收集汇交的种子1.7万余份、DNA材料2.7万余份。”
在推进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工作中,国家林草局依托中国林科院成立了国家林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中心,系统开展林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着力发掘能够满足现代林草育种需求的特色资源和关键基因。重点对油茶、杜仲、枣、核桃、板栗、杉木、油松、马尾松、杨树、楸树、沙棘等树种重要性状进行了深入评价。截至目前,全国已鉴定评价林草种质资源约1万份,为林草良种选育研发和育种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中国油茶之乡:邵阳县油茶硕果累累
在谈到全国种苗生产供应情况时,该负责人表示,为国土绿化提供“品种对路、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良种壮苗,是林草种苗工作永恒的主题。截至目前,全国共建成各级各类种子生产基地1400多处,其中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94个,省级林木良种基地485个;全国共有各类苗木生产基地21.4万个,其中保障性苗圃671个。在苗木供需匹配方面,预计2025年全国苗木需求量将稳中有降,需求量约为86亿株,较2023年下降5 %左右。据统计,2024年全国育苗面积为1485万亩,2025年可出圃苗木约为240亿株左右,全国苗木供应总体充足。
该负责人说,近年来国家林草局重点在4个方面优化种苗生产供应结构。一是推进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树种结构调整,优化林木良种供应结构,调减了樟子松、杉木、马尾松等产能过剩树种种子园、母树林面积,新增生产急需的乡土树种、珍贵树种75个。二是加强采种基地建设,在西北、华北和西南等人工造林及飞播任务较重的地区科学划定一批林木采种基地,逐步提升乡土阔叶树种和耐干旱、耐瘠薄的灌木树种种子供给能力。三是依托国有林场建设一批保障性苗圃,大力培育乡土阔叶树种、珍贵树种、灌木树种和优质经济林品种苗木,重点保障政府主导的国土绿化项目苗木供应。四是强化供需信息引导服务,从2018年起,持续编制发布年度全国苗木供需分析报告,引导广大种苗生产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
“三北”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修复工程,保障苗木供应工作非常重要。围绕“三北”工程种苗等物资保障工作,国家林草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加强指导,细化对策措施。2024年3月,国家林草局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三北”工程种苗保供工作的通知》,公布了“三北”工程区推广使用林草良种推荐目录和可供2024年“三北”工程造林主要树种苗木清单,指导各地在项目设计和工程造林及施工时优先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林草良种和当地苗圃供应充足的苗木。7月,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三北”工程种苗、稻草等治沙物资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强保供工作的对策措施。组成联合调研组赴内蒙古、青海等省区开展调研指导。
二是加强基地建设,提升种苗生产能力和水平。在“三北”地区布局建设170处保障性苗圃,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58个,新增育苗面积2.3万亩,大力培育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抗逆性强的乡土树种苗木,苗木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起到了种苗价格调节剂、稳定器作用。
三是科学开展供需分析,强化信息引导服务。2024年春季和秋季,组织对“三北”地区种苗生产供应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结合“三北”工程第一批重点项目任务,对种苗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编制发布了《2025年度“三北”工程苗木供需分析报告》《2025年度“三北”工程草种供需分析报告》《“三北”工程苗木价格指数运行分析解读》。
四是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种苗余缺调剂。2024年9月,国家林草局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组织召开了“三北”工程种苗等物资供需对接会,会上公布了“三北”工程苗源信息、林草良种推荐目录,推介了“三北”工程三大战区适生林草良种与种苗繁育技术成果,“三北”工程林草种苗生产单位代表发布了生产供应信息,施工企业代表介绍了林草种苗等治沙物资需求情况,部分种苗生产单位、施工企业签署供需框架协议。
五是加强市场监管,保障种苗稳定供给。组织国家级林草种苗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三北”工程林草种苗质量进行抽检,确保用种用苗安全。督促各地加强“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以及对种苗生产经营者的培训、指导,严防无“两证一签”的种苗流入市场。
该负责人表示,2024年,“三北”地区总育苗面积为161.74万亩,预计2025年主要造林树种苗木的总供应量为51亿株,其中:乔木树种苗木30亿株,灌木树种苗木21亿株,2025年“三北”地区苗木供应总体充足,虽然部分地区灌木树种苗木供应仍略显紧张,但通过区域调剂,基本能够保障“三北”工程重点项目苗木供应。
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目前,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中仍存在缺少保存名优经济林树种、珍贵树种、彩化树种以及重要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评价鉴定方面为育种创新提供支撑不够等问题。
△核桃
针对这些问题,该负责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一是进一步完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合理布局一批林木和草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扩充林木种质资源库,增补一批乡土灌木树种、珍贵树种、彩化树种、经济林树种种质资源异地保存库。二是加强林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统筹各级各类种质资源库、科研院所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推动由“重收集保存、轻鉴定评价”向“收集保存与鉴定评价并重”转变,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为林草育种创新发展提供有力资源保障。三是推动资源共享利用。制定林草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办法,对种质资源申请、获取、利用、信息反馈及惠益共享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发布可供利用的种质资源,让育种家、企业能够用上这些资源,真正实现资源“存起来、用起来”。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5年01月号
来源:绿色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