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该在去年就颁发的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奖”2025年度科学突破奖,在推迟几个月后令人意外的在昨天突然宣布了获奖人选(此前不少人以为2025年度奖不颁发了)。本次各领域的获奖人既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想不到的,另外其中有3位华人背景的学者获奖,我们来了解一下各奖
本该在去年就颁发的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奖”2025年度科学突破奖,在推迟几个月后令人意外的在昨天突然宣布了获奖人选(此前不少人以为2025年度奖不颁发了)。本次各领域的获奖人既有意料之中的,也有意想不到的,另外其中有3位华人背景的学者获奖,我们来了解一下各奖项获奖人情况:
首先了解一下获奖大户的生命科学突破奖,与之前一样,本次授予了三个领域:一个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Daniel J. Drucker、美国麻省总医院的Joel Habener、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Jens Juul Holst、诺和诺德公司的Lotte Bjerre Knudsen和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Svetlana Mojsov等五人本次因“发现和鉴定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并揭示其在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中的生理作用及潜力”而共同获得了2025年度突破奖生命科学奖。五位科学家各自做出了互补性贡献——从基础激素发现到生理学理解,再到药物开发——他们的工作催生了治疗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高效药物,引领了GLP-1药物在心血管代谢疾病治疗领域的新时代。
因该成果诞生的“减肥神药”风靡全球,这项成果也已经拿下了几乎除“诺贝尔奖”以外的众多科学大奖,包括去年的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可以说该研究目前已成为了今后诺奖的大热门,现在唯一的悬念是,诺奖的获奖人不超过3个,而该成果获得各大奖时的人选都不太一样,需要在“多”选三中进行抉择。
获拉斯克奖时的三位得主
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Stephen L. Hauser与哈佛大学Alberto Ascherio共同因“确立了B细胞在多发性硬化症中的作用并开发了基于B细胞的治疗方法,以及揭示出埃普斯坦 - 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是多发性硬化症的主要风险因素”而荣获另一生命科学突破奖。两位研究人员革新了人们对多发性硬化症(MS)这种使人衰弱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认知与治疗方法。该领域是生命科学突破奖特别指定设立的获奖领域,用于奖励在理解帕金森病及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做出贡献的研究。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博德研究所的著名华人科学家刘如谦(David R. Liu)本次因“开发了碱基编辑(base editing)和先导编辑(prime editing)两种强大且被广泛应用的基因编辑技术”而获生命科学突破奖。这些技术可在不切断DNA双螺旋结构的情况下编辑生物系统的DNA,并在基因原位重写基因片段,从而能够纠正或替换几乎任何突变。可以说刘如谦是继张锋之后,又一位在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基因编辑领域的顶尖科学家。他近年来也是获得过多个国际大奖,其开发的碱基编辑和先导编辑技术现在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其在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上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相信假以时日,刘如谦也会是诺贝奖的有力争夺者。
在基础物理科学突破领域,不知道是否因为今年是量子力学诞生100周年的原因,今年特别颁发了基础物理学特别突破奖,该奖授予了1999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Gerard ’t Hooft,他因“在规范场论和标准模型方面取得的基础性深刻见解”而获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则授予了来自70多个国家、代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强子对撞机(LHC)四个实验合作项目——ATLAS、CMS、ALICE和LHCb的数千名研究人员。他们共同因“对希格斯玻色子性质进行详细测量,证实了质量产生的对称性破缺机制;发现了新的强相互作用粒子;研究了稀有过程和物质 - 反物质不对称性;并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对最短距离和最极端条件下的自然本质进行了探索”而获奖。这也让我想起了就在上个月,LHCb实验合作组的中国研究团队主导首次在B重子衰变过程中观测到了CP破缺现象(见号内文章:里程碑事件,中国科研团队主导完成粒子物理领域重大进展)。
去年国际数学界最大的新闻可能就是9位数学家组成的团队把几何朗兰兹猜想给证明了。本次数学科学突破奖便授予了团队的主要领导者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的Dennis Gaitsgory,他因“在几何朗兰兹纲领及其量子版本方面开展的基础性工作以及作出的众多突破性贡献;特别是他发展了导出代数几何方法,并在特征为零的情况下证明了几何朗兰兹猜想”而获奖。这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展,预计将在数学的其他领域,包括数论、代数几何和数学物理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而在可能是菲尔兹奖风向标之一的数学新视野奖方面,美国芝加哥大学的Ewain Gwynne、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John Pardon和耶鲁大学的Sam Raskin获奖。Ewain Gwynne曾和北京大学丁剑等人一起在2022年的ICM上做了关于“刘维尔量子引力距离的构造这一课题”的45分钟报告,他还曾获2019年的Clay Research Fellow;John Pardon则是年少成名(27岁拿到普林斯顿大学正教授),已拿到过多个国际大奖(还以为他拿过新视野奖了),也是明年菲尔兹奖的有力争夺者,有人预测他“很稳”;Sam Raskin则是证明几何朗兰兹猜想团队的另一位领导者,也就是说该成果团队的两位领导者分获数学突破奖和新视野奖。这三位在明年菲尔兹奖颁发时应该都没有超龄,不知道本次能中几个?
物理新视野奖本次授予了普林斯顿大学的Waseem Bakr、斯坦福大学的Jeongwan Haah、莱顿大学莱顿天文台及亚利桑那大学斯图尔德天文台的Sebastiaan Haffert、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Rebecca Jensen-Clem和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Maaike van Kooten等五位优秀年轻学者。
2025年度的玛丽亚姆·米尔扎哈尼新前沿奖(Maryam Mirzakhani New Frontiers Prize)则授予了斯坦福大学的Si Ying Lee(华人,新加坡出生,2017年本科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波恩大学及马克斯·普朗克数学研究所的Rajula Srivastava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Ewin Tang(华人,年仅18岁时便获得了福布斯30岁以下科学家30人)。
Si Ying Lee
来源:科技大满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