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柳叶刀》杂志刊登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一种用于控制血压的疫苗正在进入人体试验阶段,甚至有望实现“半年打一针,血压稳定控制”。
在高血压发病率居高不下的当下,传统的每日服药治疗正在悄然发生变革。
近期《柳叶刀》杂志刊登的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一种用于控制血压的疫苗正在进入人体试验阶段,甚至有望实现“半年打一针,血压稳定控制”。
这一研究引发了医学界和公众的高度关注:如果疫苗可以替代日常降压药治疗,那么数以亿计的高血压患者是否能迎来新的生活方式?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常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它指的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长期得不到控制可能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并发症。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超过2.8亿,患病率达27.5%,但控制率仅为15.3%。
在临床中,血压的升高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长期的高压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等。
医生通常通过测量收缩压(高压)和舒张压(低压)来评估患者的血压水平。如果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该病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病情逐级递进,危害逐渐加剧。
临床上,高血压的治疗以药物干预为主,包括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ACEI类(如依那普利)、ARB类(如缬沙坦)、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和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
这些药物各有机制,强调个体化治疗,但普遍存在依从性差、长期服药副作用多等问题。
研究表明,仅有不到30%的患者能够持续按医嘱服药超过一年。
而“降压疫苗”的出现,正是为解决这一长期依从性问题提供新路径。目前,日本、瑞士和中国的多家科研机构正在推进此类疫苗的研究。
最具代表性的疫苗靶点是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的血管紧张素II,这是一种强效血管收缩物质,疫苗通过诱导机体产生抗体,可在长时间内“屏蔽”其活性,从而达到降压效果。
以最近公布的瑞士诺华公司和日本国立循环器官研究中心合作开发的实验性疫苗为例,其在动物实验中显示出显著的降压效果,人类一期临床试验显示注射疫苗后,平均收缩压下降了10-15mmHg,且效果维持超过6个月。
这意味着,每半年注射一次疫苗,可能就能替代每日服药,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便利性。
但疫苗并非万能。首先,它并不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尤其是继发性高血压(如肾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患者,病因复杂,需要针对性治疗。
其次,疫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大规模使用前仍需验证其长期安全性、有效性和免疫耐受情况。此外,疫苗的价格、医保覆盖范围、接种渠道等也需政策层面逐步完善。
高血压的康复管理仍需全方位干预。疫苗可作为辅助措施,但并不能取代生活方式的干预。
控制体重、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增加钾摄入(多吃蔬果)、戒烟限酒、规律作息和适度运动(如快走、太极、游泳等,每周150分钟以上)是非药物治疗的核心,已被写入《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0》。
在日常门诊中,我们发现许多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仍较为片面。
部分人仅在头晕、头痛时测血压,而忽略了“无症状高血压”更为常见;还有患者自行停药,导致血压反弹甚至发生急性脑卒中。
因此,加强血压自我监测(建议每周至少测量3次,固定时间、固定手臂)、定期就诊复查、建立家庭健康档案,构成了完整的高血压管理闭环。
疫苗与传统药物治疗的结合,代表着未来高血压治疗的多元化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15亿人患高血压,涵盖所有年龄段。
因此,从国家政策、医疗机构、社区服务到个人健康管理,都需形成合力,构建以“预防为主、早诊早治、长期管理”为核心的慢病防控体系。
此外,AI辅助诊疗、可穿戴设备(如智能血压手环)、远程医疗平台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极大提升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效率。
多个研究显示,基于AI算法的血压预测模型和个体化干预方案,已在欧美部分地区初步应用,并取得正面效果。
中国多个城市也试点布局“数字慢病管理平台”,通过数据共享和智能分析,实现对高血压患者的分级分类管理。
针对高血压的应急处理,需牢记以下几点:若出现剧烈头痛、视物模糊、呕吐、意识模糊等高血压急症表现,应立即平卧休息、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同时拨打120寻求专业救治。
忌盲目服用多种降压药,避免血压过快下降引发器官灌注不足。
家庭护理中,应配备电子血压计、急救药品、记录本和家庭健康档案。每日定时测压、记录并与医生分享数据,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上建议采用“DASH饮食”(高钾高钙低钠低脂),已被证明能有效降低血压并改善心血管风险。
总结来看,降压疫苗的出现无疑是高血压治疗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但它并非“万能解药”。
高血压的本质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终生管理的慢性疾病,控制血压不能寄希望于单一手段,而应是药物、疫苗、生活方式干预和健康管理的协同作用。
在未来,公众应树立“健康从生活中来”的理念,主动进行健康行为干预。
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合理饮食、规律作息、情绪管理、运动锻炼、定期体检等,都是构建血压稳定的基石。
权威数据与参考文献:
1.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陈医师讲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