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时候,有父母在,所有亲戚关系的连接都绕不开他们。可是,一旦父母走了,再多的亲情纽带,也会悄悄松动。那些表面上很热络的交往,很快就会变成一种应付和负担。
文/之海
很多人都说,等到父母离开之后,家就散了。其实,这不是一句无奈的牢骚,而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小时候,有父母在,所有亲戚关系的连接都绕不开他们。可是,一旦父母走了,再多的亲情纽带,也会悄悄松动。那些表面上很热络的交往,很快就会变成一种应付和负担。
其实,亲戚也是人。父母在的时候,他们或许念着情分,笑脸相迎,寒暄问暖;父母不在了,很多关系就渐渐疏远。不是谁变了,而是没有了那个让大家聚拢的核心。
有些亲戚,以前见面还算频繁,如今已经很少有真正的交流。大多数时候,只是逢年过节象征性地打个电话,发个消息,彼此也留不下什么记忆。当你主动联系,却总是热脸贴冷屁股,对方应付敷衍,话语间并无诚意。这样的关系,慢慢就淡了,不必再强求。亲人之间,如果真有所需要和牵挂,早就会主动来找你。躲着你的,大可不用去追。
人到中年,有些亲戚借着点旧情,时常向你伸手,借钱借东西,套近乎,图点小便宜。平时不见影,只有用得着才想起你。一旦你开口帮忙,一次两次还好,次数多了便觉麻烦。更别指望他们在你遇到困难时能帮你一把。有些亲戚,情分薄如纸,利益厚如墙。对这类人,做事要有尺度,能帮则帮,不能帮就别勉强,心怀善良,但不必委屈自己。
人多了是非也多。很多亲戚嘴巴不牢,总喜欢打听家里的私事,传播一些流言蜚语,挑拨兄弟姐妹的关系。本来一件小事,他们能说得天翻地覆,导致大家闹矛盾,互生嫌隙。与这样的人走动,多半心累,不如少接触为妙。相处以清静为先,眼不见心不烦。
很多亲戚,平时根本无交集,也无利益往来。原本就不同圈子,互不打扰也挺自然。有时候,不联系反而更舒服。你们之间不存在恶意,也无恩怨,相互尊重即可。如果他们有好事好坏事,多一个祝福或问候就行,无需强行插手彼此的生活。亲戚不是朋友,保持适度的距离,这才是最好的尊重。
有些亲戚,哪怕小时候关系不错,长大以后因为成长轨迹不同、人情世故复杂,早已心生隔阂。他们在你困难时不伸手帮忙,在你落魄时不闻不问。日子好过点,又在背后议论或嫉妒。这样的人,只需礼貌相待,不必用热情去打动冰冷。生命有限,把善良留给懂得珍惜的人。
生活在一起久了,亲戚间难免有磕碰。有些争吵一时难解,有些误会多年无法化清。父母不在了,大家各自生活,没必要一味迁就。对于那些始终无法沟通甚至已经伤害过你的人,迟早要学会“断舍离”。不联系、不纠缠,把所有的误解都交给时间去淡化。清清楚楚活着,内心才能自在。
世间有句老话:“父母在,家就在。” 失去了父母,家庭的血脉和纽带逐步变得薄弱。人到中年,更应该明白,与亲人走动,不是拿来消耗自己的善意和精力的。真正的亲情,是建立在理解、支持、体谅之上的。如果这些都没有,何必死撑着走动呢?
来源:爱琴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