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宫揭秘!“数学学霸”康熙帝,“英语发烧友”溥仪,在紫禁城上学原来这么卷?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1 20:18 1

摘要:金秋九月,书声又起,开学季撞上教师节,你是否好奇,深宫红墙之内,明清皇家的“开学第一课”有着怎样的仪式,又会怎样度过他们的“上学日”?皇子们要接受怎样的教育,才能成长为一代帝王?

“春诵夏弦,明师在前;秋风拂槛,犹闻诵弦。”

金秋九月,书声又起,开学季撞上教师节,你是否好奇,深宫红墙之内,明清皇家的“开学第一课”有着怎样的仪式,又会怎样度过他们的“上学日”?皇子们要接受怎样的教育,才能成长为一代帝王?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乾的《故宫生活志》,在这本书中,介绍了紫禁城中林林总总设立的各种“皇家学校”:有专供皇太子学习的上书房,有为皇亲国戚开办的宗学,有几所专供八旗子弟学习的官学,还有对宦官进行“职业教育”的内书堂……

《故宫生活志》以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厚的文献资料,辅之以300余张珍贵图档,细致描绘了明清皇家生活中的生活百态。这本书刚刚入选了2025年8月中国好书月榜推荐书目。

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先生直言,这是一部有趣有料、干货满满的“故宫生活百科”:“带着这本书走进故宫,一定会有别样的收获。”

又是一年开学季,我们特摘选书中《紫禁城里的皇家学校》部分段落,以飨读者。

《故宫生活志》周乾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紫禁城里的皇家学校

皇太子的“私塾”

明代专辟文华殿为皇太子学习的地方。按明代太子学习的规制,皇太子年幼时,需由内臣伴读写字,口授《大学》《论语》《中庸》等儒家经典,并向皇子陈述民情、农桑、军务等内容,同时教授宫廷日常礼仪。皇太子八岁后可出阁讲学,讲学的地点一般就设在故宫东部的文华殿。

明代的太子课业相当繁重。按皇家规矩,每日早朝后,皇太子要去文华殿读“四书五经”、史书等,有侍读官伴读;巳时,由侍讲官进行讲解,再由侍书官教授书法。按规矩,太子冬天每日需写五十字,其余三季每日需写一百字,直练到午间方可回去休息。太子回慈庆宫午膳后,或休息,或学习骑射;每天晚上还要“读本日所授书各数遍,至熟而止”。

文华殿正殿

阿哥们的课程表

明代皇子多在文华殿上学,清代皇子读书的地方则挪到了上书房。上书房位于乾清门东侧。紧挨着乾清门的一排长房共七楹,靠近门廊的两楹为下屋,是皇子们的课间休息室;其余五楹为上书房,是皇子学习的教室。

上书房及下屋

清代皇子一般在六岁开蒙。据《国朝宫史》载,皇子入学之日要举行隆重的拜师礼,事先预备给师傅坐的杌子四张,高桌四张,桌上摆好书籍笔砚。拜师仪式开始后,皇子要向师傅行礼,师傅不可辞让,应受其礼;如果师傅实在不愿受礼,皇子也要向师傅的座位行作揖礼,表示对师傅的尊重。

清代皇子的课业极其繁重,较明代有过之而无不及。道光帝第七子奕的《竹窗笔记》中,对皇子的课业情况有极为详细的记载:

师傅与皇子每日均要在卯时(约早上五时至七时)到上书房。先由伯哩谙达、蒙古谙达、满洲谙达按顺序教授皇子们拉弓、蒙语、满汉语。

学完早课,皇子们在辰初二刻(约早上七时三十分)到下屋休息处用早膳。之后整个上午的课程是“四书五经”,要复习旧文、学习新文。

皇子们会在午正时分,也就是中午十二时左右吃晚餐——没错,是吃晚餐。清代宫中的正餐只有早餐、晚餐;但中途随时可以加餐。晚餐后,皇子们还要继续学习写字,念古文、念诗。年龄稍大的皇子还要读《资治通鉴》,练习诗赋,但不学八股文。

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皇子们的放学时间都是未正二刻(约下午二时三十分);外府王公则会在午初(约上午十一时)放学。

放学后,伯哩谙达还会带领皇子们在南三所门廊内的前庭空地上练习骑射。皇子读书风雨无阻,每年只有六天时间可以休息。这六天分别是:万寿节及前一天、元旦、端午、中秋和皇子本人生日。

师傅对皇子的管教极其严格。如果功课没完成,或者课堂表现不好,会被罚背书、写字,或者站着读书。受罚的皇子只有在完成功课和处罚后才能吃饭。上课期间,皇子们不能随意到下屋休息,更不能出乾清门,只有经师傅允许,才能去休息,而且每天至多只能休息两次,每次休息时间不可超过一刻钟。

重臣的“摇篮”

紫禁城中还有一所清代官宦子弟的“官学”,设在咸安宫。明代时,这里曾是后妃居所。清代初年,康熙帝曾两次于此幽禁太子,之后这里便成了闲庭冷院。雍正时期,这里成为宫中官学,培养了数位堪为股肱的清廷重臣。

设立这所官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内务府三旗中的优秀子弟,以缓解当时景山官学生功课不专的局面。官学要求从内府佐领、管领的子女及景山官学生中选取五十至一百人组成新的咸安宫官学,由翰林教习功课,同时请乌拉教习满语及射箭技术。因为长庚门北侧的咸安宫有大量房屋空闲,且有射箭之处,官学便选在了咸安宫。第二年四月,内务府又选拔了九十名十三至二十三岁之间的学生,从咸安宫清理出房屋三处,配备了翰林院官员、乌拉各九名,作为官学教师。

《徐显卿宦迹图册》之“司礼授书”

需要说明的是,紫禁城内其实有两处咸安宫:一处是位于长庚门北侧的官学所在地,后被改建为寿安宫;另一处则在西华门与武英殿之间,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掌管着皇帝冠冕、袍服及履舄、靴袜的尚衣监便设在这处咸安宫的配殿内,寿安宫建成后,咸安宫官学移至此处。1912年,咸安宫因火灾被焚毁,仅留下宫门。后民国政府在其遗址处建造宝蕴楼,作为文物库房。

寿安门(内为寿安宫,曾为咸安宫官学校址)

据雍正年间担任咸安宫教习的甘汝来回忆,官学的日常管理十分严格。

按照官学规定,学生每天到校后,须整理衣冠,向老师行礼;在校学习期间应举止有礼,互相谦让;要珍惜书本,不可损坏、涂污;如果当日不能来校,应提前向老师告假,获得批准后方可获假。学校每日安排晨读,要将前一日学的知识牢记背熟;课堂上以听老师讲授“四书”内容为主;课后须习端楷一篇,书写笔法要工整匀净;下午主要以温习课文、诵解《圣谕广训》为主。

官学每五天安排一次考试,作科举应试之文;课程闲暇之余,还要学习满语、骑射。学校对学生采取考核评价制,每位老师都备有一个功课簿,每天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交给总理稽查官,对学生进行奖优惩弊;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又不上进的学生,稽查官会在禀明内务府总管之后勒令其退学。

经过严格的奖拔和裁汰,完成学业的咸安宫官学生在选官任命时往往能享受一些“特殊照顾”。《吏部铨选则例》明确规定,在人才选拔考试时,“至咸安宫官学生试卷,于卷面另盖用咸字戳记,阅卷大臣查核该生试卷数目,择其翻译精通之卷,酌量多取数名”。

咸安门(内为宝蕴楼,曾为咸安宫官学校址)

以和珅为代表的多位清代大臣都曾受学于咸安宫官学。和珅出身满洲正红旗,家族有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爵位,其父常保又曾担任福建省兵马副都统。和珅由此获得了入学考试的资格,顺利通过考试,成功进入咸安宫官学。他天资聪颖,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学习也很勤奋,经常得到老师的夸奖。在咸安宫官学中,和珅学习了“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精通汉、满、蒙、藏四种语言文字,文化修养超过了当时绝大多数满族官员。在咸安宫官学期间,他还得到了刑部尚书兼直隶总督冯英廉的赏识,成了冯家的孙女婿。这些都为他日后的发迹奠定了基础。

溥仪的“私人学堂”

在紫禁城内廷东路的奉先殿与斋宫之间,坐落着一座康熙年间修建的宫院——毓庆宫。光绪帝载湉、宣统帝溥仪都曾在此读书。宣统三年(1911)七月,时年五岁的溥仪在中南海瀛台的补桐书屋正式开蒙,没多久便将学堂移到了毓庆宫西屋。毓庆宫后小院东侧有一棵桧柏,溥仪在学习之余,常在树下斗蛐蛐、看蚂蚁、挖蚯蚓。

毓庆宫区域俯拍全景

作为皇帝,溥仪在读书方面有诸多“特权”。在这间专用书屋里,他的座位坐北朝南,这也是古代帝王宝座的专用方位。左边坐着师傅,师傅南边还有伴读。他的弟弟溥杰、族侄毓崇都曾做过伴读。伴读在当时是一项“美差”,不仅每月可以领到折合八十两银子的酬劳,还可享受“紫禁城内骑马”的待遇。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了他在毓庆宫中的学习生活。以民国十年(1921)十一月二十七日为例,溥仪的日程安排如下:

凌晨四点起床,书写大“福”字十八张。

上午八时开始上课,与溥杰、毓崇共同学习《论语》《周礼》《礼记》和唐诗,听陈宝琛讲《通鉴辑览》。

九时三十分进完早膳,读《左传》《穀梁传》,听朱益藩讲《大学衍义》,书写仿对对联。

十一时,上午的功课完成。

下午一时至三时为英文学习时间,但当天庄士敦因感冒未到。于是溥仪回到养心殿,书写“福”“寿”字三十张,然后阅读报刊。

四时用晚餐;六时就寝,睡前饶有兴致地读《古文观止》。

为溥仪讲学的师傅都是当世名家。溥仪的汉文老师就有陆润庠、陈宝琛、徐坊、朱益藩、梁鼎芬等多位大儒,满文老师是翻译进士出身的翰林伊克坦,英国人庄士敦则为小皇帝讲授英文。这些老师中,溥仪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庄士敦。用庄士敦的话说,他们两人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和谐而友好”的关系,“相处日久,这种关系也逐渐深厚”。

庄士敦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交游广泛,在他身上,久居深宫的溥仪领略到了世界之广大。他虽然没有系统学习过数理化等西方科学知识,在英文阅读方面,也只读过《爱丽思漫游奇境记》、译成英文的“四书”等有限的外文书,但在庄士敦眼中,这位中国小皇帝对新知识充满渴求。他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溥仪》一书中回忆,溥仪在上英文课时,很喜欢听他讲世界局势、各国地理和旅行见闻,对各种物理学、政治学知识和英国宪法史也很感兴趣,因此英文也是溥仪学得最好的一门功课。

在毓庆宫学习期间,溥仪还留下了大量手迹和漫画作品,这些即兴创作有时是一段奇闻轶事,有时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时则是宫廷生活中的小插曲。小皇帝会把作品送给亲近的大臣,庄士敦就收藏了多幅溥仪的漫画。

“数学学霸”康熙帝

严格的皇家教育制度保证了清代宗室的教育水准。清代帝王多饱学之士,其中以圣祖康熙帝为最。除了接受传统教育,八岁登基的康熙帝对西方科学尤其是数学很感兴趣。他以多位来华传教士为师,从欧几里得定律证明到立体几何求解,从平方到开方,从绘图到计算,无不精通。不仅如此,康熙帝还亲自撰写数学论文,表达科学观点,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数学学霸”。

故宫藏康熙读书像

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是康熙帝的第一位西洋教师。自康熙八年(1669)起,南怀仁便开始教授康熙帝数学。康熙帝曾连续五个月每天召南怀仁进宫,让他在养心殿专门教授数学课程。据南怀仁回忆,康熙帝对算术尤为精通,经常长时间练习使用各种不同的比例尺,还时常挑战高难度习题,比如求平方根和立方根、求算术级数和几何级数等。康熙帝听闻,欧几里得编纂的著作包含了数学学科最主要的基础原理,便要求南怀仁讲解中文版《欧几里得几何学》,从第一个命题一直讲到最后一个命题。掌握了欧几里得几何学原理后,南怀仁还为他讲解了平面三角形、球面三角形的数学分析。南怀仁认为,康熙帝在学习数学时,获得了最大程度的乐趣。

清康熙几何多面体模型

自康熙二十八年(1689)起,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比利时传教士安多开始频繁出入宫中,为康熙帝讲授数学。康熙帝还指定了两位擅长满语和汉语的官员协助传教士准备进讲的文稿,并请专人誊写备好的讲稿。他在乾清宫附近选了一间专门的教室,每天都要花上两三个小时,请各位传教士授课。课后,他还要把讲稿留在身边,闲时反复揣摩。每当遇到较难的证明题,康熙帝便会向几位传教士轮番请教解法。除了算数和几何证明题,康熙帝还对仪器的用法颇感兴趣,很快掌握了比例规的全部操作法和其他主要数学仪器的用法,对几何学和算术应用法也颇为精通。

乾清宫外景

《张诚日记》中有大量关于康熙帝数学课业的记录。这位传教士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为当朝皇帝长期讲授欧几里得定律、巴蒂定律。通过长时间反复讲授,康熙帝不仅透彻理解了定律原理,还能对比出两大定律的区别。

为方便学习,康熙帝甚至下旨制作了一张专用炕桌。这张专门定制的“学习桌”长96厘米,宽64厘米,高32厘米,楠木质地。桌面嵌有三块银板,中间的银板为正方形,表面光滑,为书写、绘图所用的垫板。左边的银板为长方形,中间刻有五条通长射线,为开平方、求圆半径的比例尺,射线端部还刻有“开平方”“求圆半径”字样;射线两侧分别有求面积比的“相比例面表”,查询平方、平方根结果的“开平方面表”和查询尺寸的分厘尺寸表。右边的长方形银板中间亦有五条通长射线,为开立方、求球半径、测米堆的比例尺,射线端部还有“开立方”“求球半径,又测米堆”字样;射线两侧分别有查询立方、立方根结果的“开立方体表”,求体积比的“相比例体表”和金、银、铅等物质的斤两数据。

铜镀金盘式手摇计算机

康熙帝还曾亲自撰写论文《三角形推算法论》。在这篇六百余字的论文中,康熙帝表达了自己对推算法的理解:“古人以圆容众角,众角容方,自方而三角”,认为圆、方、角之间存在推算关系。他谈及自己学习西学的原因:“举朝无有知历者,朕目睹其事,心中痛恨”,这也激起了他由数学入门、学习历法的决心。他还提出“西学中源”的观点:“历原出自中国,传及于极西,西人守之不失……非有他术也”,认为西方的历法源自中国。

这篇论文对宫中没有数学基础的官员来说宛若“天书”。于是,康熙帝又亲自演示了数学推算法的魅力:他将米粒堆放在案上,通过测量其围长和高度,推算其体积;随后又推算了不同体积的铜斗可装载的米粒量,并亲自用铜斗盛米予以验证。

康熙帝以一国之尊的身份亲躬学术,表现出对逻辑和理性的尊崇和求实求新的精神,这在古今中外的帝王中实属罕见。在他的推动下,以数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通过传教士进入紫禁城,成为东西方科技文化交流的见证。

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