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ASL2025深度对话】谢雯教授:慢性肝病管理需要“生根”的扎实研究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7 14:12 2

摘要:2025年3月26—30日,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2025)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有幸采访到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编委会编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谢雯教授,就会议亮点、肝病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是本

2025年3月26—30日,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APASL2025)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有幸采访到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编委会编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谢雯教授,就会议亮点、肝病研究进展及临床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是本次采访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广大读者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01

题:

此次在中国举办的 APASL2025 大会,与以往在国外参加的会议相比,您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您对大会的哪些专场或议题特别感兴趣?

谢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这次在北京参加第34届亚太肝病学会年会,我感受特别不一样,中国的声音在会上显得尤为强大。WHO提出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标,中国作为中坚力量,其对全球肝炎消除的引领作用得到了特别突出的展示。另外,AI 技术在肝病诊疗领域的创新应用成为会议亮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APASL 2025大会上,我感兴趣的课题非常多,尤其对大会开幕式上提及的女性在病毒性肝炎消除及其他领域所发挥的作用深有感触。从会场中占比显著的女性研究者身影便可见一斑,这无疑体现了女性力量在国内外病毒性肝炎消除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本次会议的组织形式丰富多样。除了开幕式外,针对青年学生及英语非母语的临床工作者,会议特别设置了关于期刊投稿技巧、论文修改与发表以及研究数据展示方面的实用指导,为与会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支持。

此外,抗病毒治疗领域的新药研发进展迅速,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及终末期肝病的临床研究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于已患病人群,即所谓的存量病人,如何改善他们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对这些内容也非常关注。

问题

在您主持的“从投稿到发表”这一环节中,有哪些观点或讨论让您印象深刻?您认为这些讨论对肝病学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年轻研究者,有着怎样的启示?

谢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在3月26日上午的“从投稿到发表”专场中,虽然时间只有半天,但内容非常浓缩,涵盖了临床研究中如何选择期刊、投稿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应对审稿意见等具体指导,这些内容无论对青年学生、青年医生,还是希望将研究成果发表在期刊上的研究者,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专场中来自韩国的Sang Hoon AHN教授介绍了该国本土期刊《临床和分子肝病学》(clinical and molecular hepatology)的发展情况。该期刊近5年SCI分值增长较快,取得了很亮眼的成绩,其成长历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案例也为我国的期刊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这提示我们在投稿时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期刊,并通过掌握最新的期刊数据来提高投稿命中率。

此外,如果文章屡投不中,必须重视审稿专家的意见,这些意见通常非常中肯,应该根据审稿意见认真修改后再投稿,而不是简单地将原稿投向其他期刊。总之,投稿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技巧,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实现目标。

03

问题

今年设置了慢性进展性肝病管理的相关议题,您认为慢性进展性肝病管理中存在哪些难点和挑战?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谢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今年APASL特别将慢性肝病的全病程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借助AI技术和患者管理体系,全病程管理已对临床医生提出新的要求。

尽管我们拥有抗病毒药物和既往经验,但对于终末期肝硬化、肝癌患者等的多学科管理、生活质量提升和生存期延长方面仍需更多关注。例如,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伴有腹水和低蛋白血症时,如何优化白蛋白输注方案、评估其临床获益,以及新型有效白蛋白对预后的潜在价值,这些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中国,终末期肝病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领域,但需要通过有计划、多中心联合的方式开展工作。为此,在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支持下,我们已启动扬帆计划,重点关注的就是提升白蛋白浓度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再代偿率的影响。尽管研究过程艰难,但我觉得在这个领域去做一些“生根”的工作,还是非常具有临床意义的。

04

问题

贾继东教授获得APASL Okuda-Omata 杰出贡献奖的介绍中特别提到与您联合开展研究,对Baveno VII共识提出的肝硬化再代偿定义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中进行了验证,并首次提出了该类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后实现再代偿所需的肝功能稳定改善标准。请介绍这项研究目前的新进展。

谢雯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

关于失代偿期肝硬化再代偿的问题,中国较国外更早提出。早在2017年的《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即提出抗病毒治疗后失代偿期肝硬化可逆转。《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全文版)》进一步明确再代偿的存在,但对其定义及评估标准长期缺乏共识。直至2021年,Baveno VII首次提出来再代偿的概念,并且对再代偿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包括肝硬化的主要病因的去除/抑制/治愈;不再发生腹水(停用利尿剂)、脑病(停用乳果糖/利福昔明)及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至少12个月;以及肝功能检查中的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和胆红素稳定改善。但是,如何定义再代偿,以及怎么定义肝功能稳定改善的临界值,是缺乏相关数据的。

贾继东教授获得APASL Okuda-Omata 杰出成就奖也提到他的一个杰出成就,就是在乙型肝炎再代偿领域带领我们开展研究,明确了再代偿的概念,即腹水消退、无肝性脑病再发生和无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持续大于12 个月。并且明确了实现再代偿所需的肝功能稳定改善的判定标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 <10分 和(或) 肝功能试验指标恢复至Child-Pugh A 级肝功能水平(白蛋白 >35 g/L,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0 和总胆红素<34 μmol/L)。这项工作是由北京市科技重大专项全程资助、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消化内科学科协同发展中心消化专项重点项目协助资助。研究结果也于2022年的7月份发表在《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 上。

但我个人认为这一领域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深入研究的地方,比如更多并发症患者能否获得再代偿,没有明确病因治疗的患者如MASH相关肝硬化患者能否实现再代偿,以及不同病因导致的肝硬化再代偿的研究,此外,乙肝适用的标准在其他病因导致的再代偿领域是否适用,是否需要调整,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佟艳华采写,感谢谢雯教授审阅

来源:壹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