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元与高原野生动物的情缘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15:25 1

摘要:2024年9月8日,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主办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第三届自然观察节正式启动。当日15时许,来自全国各地文学界、摄影界、教育界、媒体界等领域的80余位作家、摄影师及专家学者,抵达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聚阳沟的祁

摄影师张景元。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每天,张景元和摄制组的同仁都会带着上百公斤的设备,跟随黑颈鹤一家在沼泽湿地中“漫游”。正在拍摄的张景元。长途跋涉而来的黑颈鹤在青藏高原的湖泊、沼泽地带繁衍生息。

□董得红

2024年9月8日,由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主办的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第三届自然观察节正式启动。当日15时许,来自全国各地文学界、摄影界、教育界、媒体界等领域的80余位作家、摄影师及专家学者,抵达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聚阳沟的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参观考察。我有幸跻身其中,在馆内再次观看了纪录片《黑颈鹤成长日记》。

记不清这是第几次重温这部纪录片,每一次,片中动人的画面总会让我热泪盈眶。

2022年6月初,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的微信群里传来消息:6月5日晚,CCTV-9纪录频道将播出祁连山国家公园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黑颈鹤成长日记》。

在期盼中,纪录片准时开播。影片以栖息在祁连山国家公园乱海子湿地的一对黑颈鹤夫妇为主角,真实记录了雄鹤“高山”与雌鹤“夏雨”艰辛哺育幼鹤“小雪”“小雨”的成长故事。全片紧扣黑颈鹤一家“迁徙回归”“交配孵卵”“抚养育雏”“锻炼成长”“迁徙越冬”五个部分,生动揭示了黑颈鹤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幼鹤成长历程及栖息地湿地生态环境。它从多维度展现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生态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让观众深切感受到黑颈鹤在生存与情感世界中历经的艰辛,进而传播自然生态知识,唤醒全社会关注生态、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尤其希望激发少年儿童对自然、环境及野生动物的热爱与关注,更为国家公园的动植物宝库留存下兼具历史意义与科学价值的珍贵影像档案。看着看着,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这虽是一部全面记录候鸟迁徙、婚恋、筑巢、产卵、孵化、育幼及越冬迁徙的纪录片,但这部纪录片又不同于反映普通野生动物的纪录片,它因拍摄环境的特殊性而显得不凡。因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我深知拍摄黑颈鹤成长史的艰难,这与它们的珍稀濒危属性及栖息环境密切相关。

在青海高原,能见到野生黑颈鹤的机会并不多,它们常年栖息在人迹罕至的高原湖泊与沼泽之中。作为大型涉禽,黑颈鹤是我国特有的珍贵鹤类,更是世界上惟一终生生活在高原的鹤鸟,隶属于鸟纲鹤形目鹤科。

由于栖息在人迹罕至的高原,黑颈鹤是全球所有鹤类中最晚被科学界发现并记录的物种。它们在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海拔3500米至4500米的高原沼泽繁殖,冬季则前往青藏高原南部和云贵高原海拔2500米至3500米的区域越冬,是典型的候鸟。每年3月,它们会离开越冬地——云贵高原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集群北上,穿越风雪,飞抵青藏高原的湖泊、沼泽地带,4月下旬便开始繁殖。它们以高原湖泊、沼泽、草甸为家,食物涵盖鱼类、昆虫、软体动物及植物的根与茎。

每年3月中旬,青海高原仍是一片枯黄,草原与沼泽被冰雪覆盖,河流封冻,大地仿佛仍在沉睡。而此时,归心似箭的黑颈鹤已从千里之外的越冬地出发。尽管空中飘着雪、刮着寒风,它们却一路高歌,迎着风雪长途跋涉,越过高山峻岭,回到青海高原的故乡。在海拔四五千米的湖泊、河滩与沼泽地,它们集群觅食、相恋、繁衍。

随着黑颈鹤的归来,高原的春意日渐浓郁,一个个湖泊、一片片沼泽仿佛被泼上了绚丽的油彩,化作美丽的画卷。黑颈鹤的恋爱,便在这明媚春光中悄然开启。恋爱期间,雄鸟常引颈长鸣,发出响亮的“咯噜”声,伴着优雅的求偶舞蹈。那悠长的鸣叫在草原上回荡,心仪的雌鸟闻声赴约,雄鸟便变换舞姿极力展现自己,缓缓靠近对方。当雌鹤头顶裸露的朱红色皮肤因动情而格外鲜红时,它们便已一见钟情。此后,从清晨到正午,湿地中总能见到一对对黑颈鹤形影不离的身影:雌鸟半展双翅,脚腿微曲,发出“咯咯咯”的叫声,雄鸟则应声对鸣,从后方跃到雌鸟背上交尾。

恋爱与“婚礼”在短短几日便告结束,黑颈鹤无暇留恋“蜜月”,即刻投入筑巢育雏的忙碌中。它们的时间太有限了——必须在五个多月里完成恋爱、交配、筑巢、产卵、孵化与育幼,赶在第一场风雪来临前,带着幼鹤飞往千里之外海拔较低的越冬地。到了十月,高原刮起寒风,雨中夹杂着雪花落在渐黄的草原上,清晨的湖边已结起薄冰。此时,小黑颈鹤已能展翅飞翔,体型几乎与父母无异。它们开始准备南迁,再次长途跋涉前往云南、贵州及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等地越冬。黑颈鹤的鸣叫声中,满是对故土的眷恋。青海高原是它们的家,谁也不愿离开,可严冬的酷寒与食物匮乏,迫使它们不得不携家带口远走。新一代的鹤,便这样跟随父辈,飞向从未踏足的越冬地。

《黑颈鹤成长日记》播出后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这部纪录片的价值,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在于它是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成效的一次集中展示。在赞叹影片的同时,我也开始关注拍摄背后的故事。从剧情介绍中得知,这部纪录片由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出品,青海本土摄影师张景元担任拍摄、撰稿及导演。

因工作缘故,我一直希望能见到这位摄影师,深入了解拍摄过程。幸运的是,2022年7月28日至8月7日,在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的组织下,六位作家、摄影师前往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采访,我与张景元恰好同行。十多天的相处,让我对他拍摄《黑颈鹤成长日记》的经历,以及他多年来致力于野生动物拍摄、投身青海生态保护的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7月28日一早,我们从西宁出发。如今路况与车况都好了,近12点便抵达温泉,大家提议在此午餐。这里海拔已达3947米,或许是七月高原绿意盎然、氧气充足的缘故,同行者中竟无一人出现高原反应。在饭馆等待上菜时,我与张景元聊起黑颈鹤的现状及《黑颈鹤成长日记》的摄制过程。一谈及黑颈鹤,他便如数家珍:“2020年在称多县珍秦镇拍摄时,我曾见过530多只黑颈鹤。每年在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繁殖的黑颈鹤有七八十对,总数约200只;在青海湖和祁连山繁殖的有180来对;目前在青海栖息的黑颈鹤总数已达2600多只。”对全球仅约2万只的这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言,这无疑是个可观的数据。

说起《黑颈鹤成长日记》,张景元略显激动:“每年初春,近千只黑颈鹤会从遥远的西藏林芝喜马拉雅河谷越冬地迁徙而来,在青海的沼泽湿地、湖泊、滩涂度过凉爽的夏季,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完成交配、筑巢、孵卵、育幼的生命循环。我很早就想拍一部记录黑颈鹤生活史的纪录片,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拍摄地。黑颈鹤虽喜水却不会游泳,作为涉禽,它们的栖息地多是由湖泊、溪流、浅水在草原上形成的水洼与草墩,巢就筑在四周有水的草墩上,借水隔离保障鸟蛋与雏鸟的安全,就连夜晚也站立在浅水中睡觉。要在这样的环境里近距离拍摄它们交配、筑巢、孵卵、育幼的全过程,难度极大。既不能干扰它们,又要完整记录,挑战可想而知。”

为寻找合适的拍摄对象,张景元带着摄制组走遍了青海多数黑颈鹤栖息繁衍的湿地保护区:从海拔3000米的青海湖畔到4500米的阿尼玛卿雪山脚下,从秀美的隆宝滩湿地到辽阔的祁连山大草原,从布哈河流域到广袤的昆仑山戈壁……他的足迹遍布黑颈鹤夏季栖息地的每一个角落。经过3个月的实地调研与勘察,最终将拍摄地定在了祁连山国家公园岗什卡雪山脚下的乱海子湿地。

乱海子又名“花海鸳鸯”,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西北部的草原上,距县城浩门镇西42公里。这片由108处泉眼汇聚而成的高原湿地,面积达五百多平方公里,是中国最美六大草原之一 ——祁连山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眼眼泉水在草原上化作繁星般的水洼,数也数不清,“乱海子”由此得名。每逢夏季,乱海子周围长满奇花异草,各类水鸟在此筑巢、产卵、育雏。随着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建设,生态环境日益向好,近年来,在此栖息的黑颈鹤也越来越多。

这部仅50分钟的纪录片,拍摄周期长达3年。黑颈鹤“高山”与“夏雨”夫妇,是最早在乱海子湿地定居的黑颈鹤家庭,已在此生活多年。3年间,除去黑颈鹤每年10月前往西藏林芝喜马拉雅河谷越冬的时间,张景元与它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长达二百三十多天。这二百三十多天里,他和摄制组一边观察熟悉黑颈鹤的习性,一边蹲守跟踪记录,始终坚持不人为干扰,完整呈现其自然状态下的生活。每天,他们带着上百公斤的设备,跟随黑颈鹤一家在沼泽湿地中“漫游”,少则走3公里至5公里,多则10公里左右。张景元见证了这个家庭生命中的诸多关键时刻:它们为生存而战的坚毅,抵御自然力量的顽强,以及历经的种种磨难。他说:“跟踪拍摄不仅能完整记录事件的发展过程,更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精彩瞬间。”

纪录片中有这样一幕:黑颈鹤一家迁徙越冬前,专程前往其中一只夭折幼鹤的出事地点,久久鸣叫道别。看到此处,许多观众不禁落泪。张景元告诉我,片中雄幼鹤“小雪”练习飞行时,不幸撞上高压输电线路受伤。“当时我们拍摄时也红了眼眶,完全没料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他回忆道,“事故发生后,我顾不上沼泽湿地可能陷落的危险,快步冲向出事地点,及时救起了重伤的‘小雪’。经当地森林公安部门准许,我们连夜将它送往150公里外的青海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可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它。15天后,‘小雪’还是走了。黑颈鹤一家失去孩子后,表现出的悲伤让我们都很难过,但这就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我们无力改变。”

2022年7月29日,采访团队一早离开玉树藏族自治州州府结古镇,前往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治多县,途经中国首个以保护黑颈鹤为主的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做了短暂停留。此时正值黑颈鹤幼雏孵化期,每对成年鹤身边,总有一两只黄色的小鹤在蹒跚移动。张景元望着湖边草甸中的黑颈鹤,感慨道:“《黑颈鹤成长日记》还记录下许多珍贵细节,甚至连科研工作者都未曾留意。比如我们发现,黑颈鹤的雌鹤与雄鹤会错开换羽时间,因为换羽期的成年鹤会暂时失去飞行能力,防御能力大幅下降,错开换羽便能确保总有一只成年鹤守护全家安全。我们已将这一发现告知黑颈鹤研究团队,他们打算就此展开专门研究。”

一路同行,我与张景元聊得最多的仍是《黑颈鹤成长日记》。这部触动人心的纪录片,从精剪、配乐到后期导演、解说词撰写,均由他独立完成。他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最终按时完成了全部制作。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的十多天里,我与张景元一同考察了园区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看到成群的藏野驴在草原上安详觅食,在可可西里产崽的藏羚带着幼崽集群回迁,湖泊里斑头雁父母正一丝不苟地教幼鸟游泳,湖岸沼泽中黑颈鹤缓缓踱步……从长江源园区返回后,我们采摄的文字与照片被编辑成《三江源生态 治多特刊》出版。此后,我更加关注张景元,时常通过微信与他交流,也从公众号、报刊上了解他的新动态。

2023年8月28日19时30分,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首届中国纪录片大会启动仪式暨2023中国纪录片盛典”在北京盛大启幕。《黑颈鹤成长日记》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荐为2022年优秀纪录片,并荣获中国纪录片长片奖。

2023年9月8日,张景元执导的《青海湖生命之歌》再度登陆央视纪录频道。该片被国家广电总局推荐为2023年优秀纪录片,还荣获青海省第三届微电影暨2023青海新青年微电影展一等奖,张景元个人则摘得“最佳导演”奖。这部50分钟的纪录片以时间为轴,在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中,展现青海湖的自然景观与生态变迁。从开湖到鸟类筑巢、育幼及迁徙的全过程,将现代科技与电视艺术深度融合,多维度呈现青海湖国家公园的人与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2024年10月21日至25日,青海省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活动走进北京,张景元受邀在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小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汇文中学授课。他的课件标题为《我的创作故事和我创作的故事》,从雄奇的高山冰川到葱郁的丛林山地,从辽阔的大草原到孕育万物的湿地,他在展示祁连山风光与生物多样性的同时,讲述了雪豹、黑颈鹤、兔狲、藏狐等珍稀物种的生存故事。短短40分钟里,张景元的讲述牢牢吸引着每个孩子的注意力,课堂上时而欢呼,时而惊叹,时而掌声雷动。

身为祁连山国家公园、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的首席签约摄影师、导演与编剧,张景元始终怀揣“荒野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和理念,一次次走进熟悉或陌生的荒野,他用手中的相机与独到的审美,诠释着对大自然、对生命的敬畏。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12日 第12版:副刊)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