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家楼上漏水了,哗哗地,屋里东西都要被泡了,楼上邻居找不到,咋办呀?调解员能不能来帮我想想办法?”近年来,利用调解处理矛盾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应用,调解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百姓的生活。我省目前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4988个,覆盖了全省所有乡镇(街道)、村
“我家楼上漏水了,哗哗地,屋里东西都要被泡了,楼上邻居找不到,咋办呀?调解员能不能来帮我想想办法?”近年来,利用调解处理矛盾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应用,调解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百姓的生活。我省目前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4988个,覆盖了全省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很多矛盾都是因为有了调解员的介入,才未继续升级。记者了解到,历史遗留问题、小额经济纠纷、家庭内部纠纷及邻里之间纠纷四类纠纷是调解介入较多的,也是调解成功率较高的。调解,既简单省时,又不伤和气,往往以“双赢”的方式将矛盾消除。全省近80%的矛盾,都化解在街道、社区、乡镇等基层。
改造前
历史遗留问题调解案例
商户不愿搬出危房 经司法所、社区调解 把危房变成“网红打卡地”
2023年11月,哈尔滨市道里区西十三道街43号房屋被鉴定机构鉴定为D级危房,建筑内7户居民、3家商户需要立即“人房分离”。但居民担心安置问题不愿搬离,商户顾虑经营损失也不肯配合,承租人面对装修一半的房产更是情绪激动,什么时间维修加固、由谁维修、何时返回成了百姓关注的矛盾焦点。
尚志司法所在排查中发现此事后,立即成立调解小组,带着政策手册和周边房源清单上门面对面服务居民,讲清危房风险的“法治账”,做好居民的紧急疏散和安置工作,针对居民的各种担忧,调解员一一答疑解惑,仅用3天时间,7户居民全部安全迁出。调解小组对商户采取“法理兼顾”的调解方式,明确“危房不得经营”的法律规定,帮助对接街区其他商用房源,协调产权人退还部分租金,促成商户顺利搬离。
改造后
消除安全隐患后,围绕“修缮解危+招商引资”发展目标,确定了投资方出资修缮,产权人将房屋出租给投资方经营的基本方案。在危房改造过程中,产权人又担心一旦出现施工不当等突发情况,自己有承担责任的风险,不愿承诺租期,投资方同样存在“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顾虑。调解员又主动介入,促成双方签订租赁协议,消除双方顾虑,推动改造进程。在调解中促成各方达成保护历史元素共识:建筑平面“L”形格局、砖石外立面等历史元素原样修复,内部空间既满足投资方“打造复合型商业体”的需求,又确保“修旧如旧”的历史韵味。
2025年4月28日,随着鉴定机构宣布房屋危险等级降为B级,曾经的危房变身“网红打卡地”,免费开放的“宽街博物馆”重现百年历史风貌。
调解中
小额经济纠纷调解案例
加盟主体意外身故起纠纷调解中心温情聚力促和解
2024年4月,刘某与哈尔滨某餐饮公司签订了《加盟协议》以及《区域代理协议》,并一次性支付加盟费5万元。同年6月27日,刘某因发生意外交通事故不幸身故。刘某父亲多次联系该公司要求退还全部加盟费,遭到该公司拒绝。无奈之下,刘某父亲于2024年年底向哈尔滨市民商事调解中心提出调解申请。
调解员首先采用“面对面”的现场调解方式,让双方阐述各自观点和立场。申请人要求退还已付出的100%加盟费,理由是合同一方当事人突然死亡,属于不可抗力,合同应就此终止。而被申请人则认为,意外突发事故与己方并无关系,自己已履行了合同义务,无法退款。
调解员改换“背靠背”方式,分别与双方进行疏导和劝说。调解员采用“情感支持式”沟通方式,帮助申请人理性分析诉讼或仲裁的风险,引导其从“全额追讨”转变为“务实请求”,并劝说申请人应充分考虑被申请人没有过错及其已经履行了大部分合同条款义务的情况。
另一边,对于被申请人辩称己方已履行了加盟协议,将食料配方、烘烤工艺等商业秘密告知和转让,也尽到了人员培训义务,无法退款的情况,调解员劝说被申请人,应体谅申请人痛失至亲、经济困难的实际处境。合同中特许人只履行了人员培训、提供配方秘密和加工工艺这一主要部分,而利用经营资源、使用品牌和技术支持还没有来得及提供。因此,申请人请求退还部分加盟费属于合理的要求。
最终,双方一致同意解除2024年4月4日签订的《加盟协议》和2024年4月12日签订的《区域代理协议》;考虑到申请人家庭的现实情况,双方同意被申请人退还给申请人2万元整;同时被申请人自签订本调解协议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给付至申请人指定银行账户。
调解中 图片由司法部门提供
家庭内部纠纷调解案例
丈夫患病 婚姻“亮红灯” 警调联合化解家庭矛盾
克山县居民王某因突发脑血栓留下肢体活动不便、语言表达不畅等后遗症,生活需专人照料。其妻子张某长期承担照料重任,因身心压力过大与经济负担加重,与王某就照料责任、生活规划等问题发生激烈矛盾,双方情绪激动。张某因长期身心疲惫,导致非常容易冲动,也多次提出离婚,二人的婚姻关系面临破裂的风险。
2025年8月末,夫妻双方又因家庭琐事意见不同发生激烈争吵,甚至动了手。王某因行动不便,被妻子打了,觉得委屈,报了警。派出所民警到场后,双方还在吵个不停。民警一边安抚双方情绪,防止冲突激化,一边联系司法所,启动“警调对接”程序。克山县北兴司法所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耐心倾听张某因长期付出感到失衡与经济压力下的焦虑;同时,也温和地与王某交流。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向双方清晰解读《民法典》中关于夫妻间相互扶养义务的法律规定,明确“夫妻有相互扶助的义务,一方患病生活困难时,另一方应依法承担照料与扶持责任”,同时也引导王某及其家属理解张某的难处,明确家庭支持的重要性;通过回忆夫妻二人过往共同生活的温情片段,唤醒双方的情感共鸣,引导张某体会王某患病后的心理状态,也鼓励王某正视自身状况、多与妻子沟通内心想法。针对核心分歧,调解员还协调王某家属共同参与,商定“家属轮流协助照料+夫妻共同规划康复与生活”的具体方案,减轻张某独自照料的负担,也让王某感受到家庭的支持。经过数小时的耐心调解,张某逐渐放下心中的怨气,理解了丈夫的处境;王某也主动向妻子表达了愧疚与感激,双方就照料分工、康复计划及家庭开支等问题达成一致。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婚姻家庭矛盾得以圆满化解。
邻里之间纠纷调解案例
楼上漏水 楼下“淋雨” 及时调解“浇灭”邻里矛盾
2025年8月22日21时许,某小区的马女士正准备休息,突然发现厨房天花板不断往下渗水,积水顺着墙面流到客厅,新买的地板和家具眼看全都要被水泡了。马女士十分着急,上楼敲门,但是楼上屋内根本没人应答。马女士回屋后,看到棚顶还在不停地“下雨”,急得都快哭了,情急之下,她忽然想起社区司法所平日里的宣传,立刻拨通了社区调委会的求助电话。
接到电话后,调解员一边安抚马女士的情绪,一边迅速查阅住户档案。联系到业主,却得知老人当晚临时回了养老院,家中无人。调解员立即联系楼上业主:“大爷,您别急,您在养老院门口等我们。”挂了电话,调解员又立刻指导马女士前往楼上门口寻找水闸,争取在老人赶回前先控制漏水。
21时10分,调解员准时接到大爷赶回小区。打开房门,原来是洗菜盆水龙头老化爆裂,水流正顺着楼板缝隙往下渗。现场勘查后,责任清晰,大爷作为房屋所有人,因常年住养老院疏于维护设施,需承担此次漏水的管理责任。
看着楼下马女士家被渗水影响的墙面,被调解员接回家的大爷觉得有些惭愧:“我年纪大了很少回来,真没想到水龙头会出问题,给邻居添麻烦了!”他当即表示,愿意承担马女士家的维修费用,“墙面要粉刷多少钱,我马上转给你!”
“大爷不是故意的,他常年不在家,设施老化也是难免的;马大姐,您看大爷态度这么诚恳,咱们先一起把漏水问题解决,别让损失扩大。”调解员以“拉家常”的方式缓和气氛,既讲清了法律上的责任,又顾及了多年的邻里情谊。
听到大爷主动提出赔偿,马女士的气也消了大半:“都是老邻居,不严重的话就不用赔了。”一场可能引发赔偿争议的纠纷,在彼此的体谅中烟消云散。
比起去法院起诉
调解具有降低成本、高效快捷等优势
黑龙江省司法厅介绍,我省目前有人民调解委员会14988个,覆盖了全省所有乡镇(街道)、村(社区)以及医疗、道路交通事故、劳动争议、物业、消费、旅游等矛盾纠纷易发多发的多个行业专业领域。2025年1月至8月,全省人民调解组织共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92008次,调解纠纷161622件,调解成功158817件,调解成功率98.3%,全省近80%的矛盾,都化解在街道、社区、乡镇等基层。
记者从黑龙江省司法厅相关部门了解到,对于涉事人来说,调解可以高效、快捷地解决纠纷;可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能保护隐私和商业秘密;更易于维持和修复关系;调解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双赢,结果更灵活;调解能赋予当事人自主权。对社会和司法系统来说,调解能分流案件,减轻法院压力;能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更方便弥补法律刚性不足。
调解广泛应用于各种纠纷,如:婚姻家庭、财产继承、邻里矛盾、人身损害赔偿(如交通事故)、小额债务合同争议、合伙企业纠纷、消费者投诉、知识产权争议、劳动纠纷等。当发生纠纷时,将调解作为首选的解决方式之一,是一个非常明智和理性的选择。
虽然调解看起来可以处理很多问题,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调解必须以自愿为基础,涉事双方都必须愿意通过调解来解决问题。调解需要双方诚信参与,如果一方没有诚意,只是想拖延时间,就很难成功。对于涉及严重犯罪、公共利益或需要明确法律判例的案件,诉讼仍然是必要的。
◎相关链接
什么是调解?
调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它指的是在中立第三方(即调解员)的协助下,纠纷当事人自愿、平等地协商,最终达成和解协议,解决争议的过程。对于产生矛盾的当事人来说,调解能够更加高效、快捷地解决纠纷;能够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更加注重维持和修复关系;并且结果也更灵活,往往是为了实现双赢。调解以一种相对温和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了当事人之间的直接对抗和冲突,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龙头新闻·生活报 实习生:程淇;记者:李威兵
来源:新街派 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