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3月,安庆市迎江区人民法院选任了21名特邀调解员,他们中有社区工作者,有老师,有律师,还有退休人员......他们有的不到而立之年,有的处于不惑之年,有的身为花甲......不管从事何种行业,也不问年龄大小,他们抱着一颗对法院调解事业的热忱之心成为了
引言
2024年3月,安庆市迎江区人民法院选任了21名特邀调解员,他们中有社区工作者,有老师,有律师,还有退休人员......他们有的不到而立之年,有的处于不惑之年,有的身为花甲......不管从事何种行业,也不问年龄大小,他们抱着一颗对法院调解事业的热忱之心成为了迎江法院新一任特邀调解员。Ta们用智慧的大脑和辛勤的汗水,与法院干警共同绘就先行调解工作新“枫景”!今天起,迎江法院公众号推出专题宣传栏目,让我们一起聆听Ta们的调解故事。本期的主角是特邀调解员张亚云!
正文
大家好!我叫张亚云。
角色一:社区调解员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的第一份工作是社区调解员。当时社区工作人员往往被标签为退休大妈,于是二十来岁的我成了“社区里的年轻人”。
在社区工作时,调解员面对的大多是家长里短,如家庭邻里矛盾、物业纠纷,大部分时间我不是在菜市场就是在楼道口,通过“张阿姨的儿子”、“摆菜摊的李叔”与当事人进行调解,用方言俗语解释“人情物理”,从细节捕捉矛盾根源。每当调解成功时,内心成就感满满。
社区调解员这份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退休了我还想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恰逢迎江法院招聘特邀调解员,我毫不犹豫递上了简历。
角色二:特邀调解员
被任命为迎江法院特邀调解员,我既喜悦又忐忑,喜悦的是可以继续做熟悉又热爱的工作,忐忑的是能否胜任这份工作。
进入法院后,面临的不仅是场所的变化,以前菜市场、楼道是我的工作场所,现在调解室成为我的“主战场”;同时还面临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前在社区工作要做到“情理化”,现在需要“法理情并重”。翻开厚厚的卷宗,什么是证据,解决争议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利息怎么计算……专业知识的匮乏让我如履薄冰,于是我一边学习民法典,一边向法官和有经验的调解员学习。
作为特邀调解员,我调解的第一个案件是借款合同纠纷。为了防止矛盾激化,我运用社区工作经验,找到被告的母亲,用共情打破僵局,借鉴“听辨劝借让和”“六尺巷六步走调解工作法”促使双方各让一步,化解纠纷。
在适应特邀调解员角色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调解过程的规范性、案件流转的时限性、调解协议的合法性、司法确认流程的严谨性。若干案件调解成功后,我慢慢自信起来。在一起离婚纠纷中,双方当事人都是聋哑人,都为少数民族,又都在外地。我通过原告的代理人、被告的姐姐加了当事人的微信,以文字的方式用情用理用法与当事人进行“背靠背”调解,从双方曾经的爱情,再到现在的老人、孩子……为了更好地了解当事人的想法,我采用“朋辈调解法”,组织原告及其代理人、被告及其父亲、姐姐共同参与“面对面”线上调解。晚上八九点钟的“六尺巷调解室”,我把是否自愿离婚、婚生子的抚养费、共同财产分割等问题写在纸上,再将纸对着屏幕呈现给双方当事人看,当事人各自在屏幕前通过点头、摇头来表达观点,或把自己的观点写在纸上,再通过屏幕展现给我和对方当事人看。被告的父亲一开始不理解调解的意义,见证全过程后表示愿意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重。经过多次沟通,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在协议上签了字。调解从开始到结束仅用了5天时间。
角色三:法律翻译者
今年4月27日我参加了迎江法院组织的“物管普法直通车”主题普法宣传活动。活动现场,居民前来咨询,我以民法典、物业管理条例为依据,将法条转化为老百姓熟悉的语言表达出来,得到居民的赞可,这为我今后做好调解工作注入了信心。
担任特邀调解员一年多时间里,我调解了近五百件纠纷,涉及劳务合同纠纷、买卖合同纠纷、借款合同纠纷、婚姻家庭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等,成功率超过60%,但我深知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工作中要继续补充法律专业知识,提升调解技能。通过自身经历,我觉得无论是社区调解员还是特邀调解员,在规则和人性之间架设沟通理解的桥梁是化解矛盾纠纷强有力的工具。(供稿:张亚云、夏菲 一审:李静 二审:应海庆 三审:蒋新林)
来源:安庆市迎江区人民法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