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小鹏!大众汽车官宣高阶智驾选用地平线HSD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7 13:55 1

摘要:4月7日,大众汽车集团正式宣布与地平线在高阶智驾领域基于地平线全场景智能驾驶方案HSD(Horizon SuperDriveTM)展开进一步合作。HSD将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下,智能驾驶研发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合资公司酷睿程(CARIZON)

4月7日,大众汽车集团正式宣布与地平线在高阶智驾领域基于地平线全场景智能驾驶方案HSD(Horizon SuperDriveTM)展开进一步合作。HSD将作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为中国”战略下,智能驾驶研发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合资公司酷睿程(CARIZON)加速研发并落地在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车型。

据了解,目前酷睿程基于地平线征程6打造的智驾全栈方案已经展开大量路测,其中高速智驾将率先量产,城区智驾紧随其后,预计最先搭载车型将是2026年面市的CEA架构全新紧凑级纯电动车。

我们可以从新闻中提取到这样几个关键信息:

首先,基于HSD的智驾方案将首先应用于搭载CEA架构的车型上,这一系列产品对于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攻势,有着战略意义。而选择将战略性产品的智驾方案交给酷睿程,证明了大众对这套系统的认可度。

其次,从2022年地平线与大众确立合作到2023年末合资公司成立,再到2026年量产上车,大众在中国的本土化转型从战略调整到产品落地仅仅经过了至多4年的时间,而这其中地平线在智驾领域的赋能非常关键。

最近,大众汽车也释放了上海车展即将亮相的新车信息,而大众中国CEO贝瑞德这样说道:“在大众,速度和质量从来就不是二选一,研发周期缩短30%的同时,我们依然保持着对质量和安全的极致追求,这是智能网联时代,大众的选择。”

这或许,也是大众之所以选择地平线,作为决定其未来数年市场“命运”的伙伴的原因所在。

质量、交付、成本的最优解

其实除去与地平线合资的酷睿程,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也有其他一些基于车型的合作。

但酷睿程的智驾系统,会在CMP平台和MEB平台车型上率先落地高速智驾,而城区智驾稍后将落地CMP,甚至是未来更多平台。

这意味着,与其他合作多限定于部分车型不同,酷睿程的产品在大众汽车集团的技术矩阵中,有着更加重要的战略角色,而这个角色背后是地平线。

过去很多年在与合资车企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听过很多关于产品研发、验证的故事,而大多数故事都会有一个相似的剧情:中国本土的研发成果,要拿回到海外总部做包括质量、性能在内的全面验证,要符合品牌的全球标准。

事实上,即便如今像大众这样的跨国车企为了赋予中国更大的决策自主权,也并没有改变其对质量、品质的严苛要求。

另一方面,CMP平台之于大众集团的定位,天然意味着这条供应链体系要有强大的交付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

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聚焦到智驾系统这个板块,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为何大众选择了携手地平线,使用基于HSD的技术路线。因为这对于大众汽车集团来说,是一个可以在质量、交付能力、成本方面实现最优平衡的选择。

我们曾在上海的闹市区试乘体验过HSD的实际表现,恰逢周末的武康路车流拥挤,人潮汹涌,而上海老城的街道本就狭窄且路口众多,但HSD的表现可以达到“闭上眼睛无法感觉是人驾还是智驾”的程度,同时也可以让一个完全没有接触过这套系统的乘客很快建立起对它的信任。

这种信任的建立,一方面是系统非常强大的通行能力与效率,与车辆调校配合的丝滑的加减速动作,另一方面,是地平线获得了iF设计大奖的HMI界面,清晰地还原了机器所看到的客观世界,甚至可以识别小狗、交警手势和路面LED交通牌,构建了机器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相比于大多数时候,行业以“接管率”这样的数字本身作为评价智驾系统能力的核心指标,地平线的产品设计逻辑中,其实透露着更多人性的思考和一种更加感性的价值。

就像在年初的地平线智驾科技畅享日上,每个嘉宾收到的伴手礼是一个“胶卷”,拉开后可以在胶片上看到至今为止所有搭载地平线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征程的车型阵列,而再想到活动地点是上海电影博物馆,你会感慨这家“理工”企业总是有着些“人文”的浪漫。

而将胶片全部拉出,甚至要张开双臂才能完全展现。事实上,地平线征程2/3/5三代产品的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770万套,签下超过310款车型的前装量产项目定点,已经上市车型超过170款。

而在不久前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开玩笑说:“最近很多车企发布智驾产品,地平线都是背后的重要供应商,所以行业里给了地平线一个绰号,叫做‘智驾领域的最大公约数’。”

可以说,在行业内地平线经过了最大规模的量产累积和验证,而在成熟体系下的量产交付能力,是当下追求最快时间铺开智驾的车企所最需要的。此外,地平线还拥有完整、领先、高效的工具和技术支持体系,可以帮助车企客户降低开发成本,提升开发效率。

而从前端的用户体验到后端的研发、交付效率的达成,需要一整套技术能力,既有前瞻软件算法的积累,也有软硬协同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自动驾驶算法理论方面,端到端演进理念早在2016年就由地平线率先提出,而由地平线学者一作的首个公开发布的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UniAD,荣获CVPR 2023最佳论文。2024年,由地平线提出的Vision Mamba成为超越Vision Transformer的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通用视觉主干模型,在全球最优影响力AI论文排名中,甚至超越DeepSeek的第十位,高居第三。

助力“大车企”的快速转型

2025年初,当比亚迪携地平线J6E/M拉开“全民智驾”的浪潮时,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智驾”就已经不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要留在牌桌上的必答题了。但相比于一些从一开始就布局智驾,有足够自研能力的新势力品牌,对于大多数车企而言,既要跟上这波技术变革与市场趋势,又要保证商业和财务层面的可持续发展,选择合作伙伴就是一种必然。

而地平线与大众中国的深度合作,其实就为行业展示了一种高效转型的可能方案。

我们将时间线拉回到2022年大众与地平线确立合作的时候,那是一个大多数传统车企都还没有布局和整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时代。

一个有名的故事,是2021年6月上汽集团“灵魂论”的争议爆发,如今我们知道,那时上汽零束科技尚未成立,电子电气架构一穷二白,若当时采用华为方案那么上汽的自主技术体系就无法再有机会建立。如今,当上汽已经构建起自主体系后,与华为的合作也就是大势所趋了。

这背后其实透露着,大企业对于技术架构自主掌握的追求,大众也是如此,通过与地平线合资的酷睿程,既引入了最先进的智驾技术,同时又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了解了这个背景后,或许我们就可以更理解余凯所说“无论自研还是合作,都要以快打慢、以高打低,跟上技术演进的速度是最重要的。我真诚地希望与行业所有合作伙伴、车厂共同努力,迎来智能化汽车时代”绝非一句客套话。

地平线也一直是这样做的,除去本身拥有的软硬结合技术以及演进至第四代的征程6智能计算方案,还可以为车企提供灵活、开放、成熟的商业合作模式。从2022年确立合作到2026年量产落地,这样的合作速度本就是非常高效的,更何况是与“大象转身”的大众汽车集团。

合作模式上,地平线提供多种开放协作模式,任何一部分的产品和技术都可以独立实现商业化,这也满足了不同客户的灵活需求。

对于地平线的能力,市场已经做出了投票选择。

2025年,征程家族预计出货量将突破1000万,征程6系列已获超20家车企及品牌的合作,赋能超100款车型;过往多款车型在10个月以内实现交付,远高于行业平均速度;2024年地平线以33.97%的份额稳居中国市场自主品牌乘用车智驾计算方案供应商份额第一。

大公司视点

余凯用“优雅不怂、从容笃定”来形容HSD的智能驾驶体验,其实从HMI的精妙设计,到端到端和基于数据驱动的交互博弈算法,HSD做到了场景覆盖、通行效率、行为拟人的均衡达成。

对于车企而言,效率、成本、甚至是合作的顺畅度都很重要,但归根结底,一套好的智驾系统最核心的素质还是“好用”,这同样是用户所期待和追求的。

而在满足“好用”的基础上,地平线可以同时为车企提供高效、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这正是大众汽车集团此番选择与地平线基于HSD展开进一步合作的原因所在。同样,依托大众汽车集团的规模化效应,HSD也奠定了更大规模批量交付和技术落地的基础,而双方合作的高效、顺利推进,也为智能驾驶合作的可持续商业模式树立了标杆。

来源:汽车大公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