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此外,唐代房玄龄等修撰的《晋书·周处传》也收录了这一事件 。《晋书·周处传》中对故事的细节有一些不同的描述,如“(处)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最早见于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编撰的《世说新语·自新》 。文中记载:“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此外,唐代房玄龄等修撰的《晋书·周处传》也收录了这一事件 。《晋书·周处传》中对故事的细节有一些不同的描述,如“(处)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
由于正史《晋书》的收录,使得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流传更广、影响更大 。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核心启示在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具体可从三个层面理解:
1. 直面过错是改变的起点:周处最初不知自身为“害”,直到听闻乡邻真实评价才幡然醒悟。这说明人要敢于正视自身问题,不回避、不推诿,唯有认清过错,才能迈出改正的第一步。
2. 行动是弥补过错的关键:醒悟后,周处并非空谈悔改,而是以“杀虎斩蛟”的实际行动消除危害,后续更通过求学修身提升自我。这启示我们,改正错误不能停留在口头,需用坚定的行动弥补过往、证明改变。
3. “浪子回头”仍有无限可能:周处从乡邻畏惧的“三害”之一,最终成长为忠臣良将,证明一时的失足或缺点并非终身定论。只要有决心、有毅力,持续向善向好,任何人都能突破过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塑。
附:
与周处除三害类似的故事有“陈鸾凤怒斩雷公”。
唐朝元和年间,海康人陈鸾凤讲义气,不怕鬼神,乡亲们称他为“后起的周处”。当时海康大旱,当地人在雷公庙祈祷降雨却毫无反应,陈鸾凤大怒,认为雷公身为神灵却不降福,还享受人们的祭奠供奉,于是举火把烧了寺庙。当地有风俗,黄鱼和猪肉不能掺在一起吃,否则必被雷击死,陈鸾凤却故意在野田中把这两样忌讳的东西掺在一起吃,以挑衅雷公。果然怪云生,恶风起,迅雷急雨袭来,陈鸾凤挥刀砍中雷公左腿,使其断股堕地。后来陈鸾凤虽因砍伤雷公被乡亲们排斥,四处遭雷击,但他毫不畏惧,最终海康遇旱时,人们会请他像之前那样做,以求得降雨,他也被称为“雨师”。
来源:诗文王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