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人们张口提及德国,总觉得耳熟得很!也未必全是真的熟——会想起二战里那位独断专行的元首,还有在绿茵场上速度惊人的“战车”,甚至有人一边听着贝多芬,一边幻想着驾驶奔驰穿过柏林街头。这些画面透着一种奇异的秩序与强大?不少人喜欢把德国挂在嘴边,仿佛哪儿哪儿都德国制造
当人们张口提及德国,总觉得耳熟得很!也未必全是真的熟——会想起二战里那位独断专行的元首,还有在绿茵场上速度惊人的“战车”,甚至有人一边听着贝多芬,一边幻想着驾驶奔驰穿过柏林街头。这些画面透着一种奇异的秩序与强大?不少人喜欢把德国挂在嘴边,仿佛哪儿哪儿都德国制造、德国标准、德国范儿。可有多少真材实料,还是被包装出来的“德意志神话”,恐怕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账,但很多账却是稀里糊涂的。
奇怪就在这里!为什么中国互联网上总有人讲德国讲得那叫一个神乎其神?“青岛下水道”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段子,说德国百年前殖民青岛,下水道一修就是一百年不堵塞,下雨从不淹。甚至每逢国内城市涝灾,总有人跳出来讽刺一通,给德国修的青岛下水道按上高帽。2015年,德国本土媒体都忍不住发文自嘲,说自家人恐怕都不信这么靠谱,这“油包纸配件”到底编在哪儿谁也说不清。事实上,青岛本地排水部门2013年就出来澄清——德国人修的下水道,当年也不过三公里出头,只服务殖民区洋人那小片地方。今天青岛有好几千公里管道,德国留下的那点,根本起不了大风浪。青岛排水通畅,主要靠地势三面环海、坡度大,气候又给力。所谓拆开下水道还能找到油纸包着的锃亮零件,其实就是当年铺设时埋的备用零配件,你要信那是“百年售后”,只能说太单纯。可偏偏这个故事越讲越悬。
有意思的是,越精致的包装,越容易变成流量话题。有那么一些自媒体,专门用极端化的表达博出位。一次暴雨,总要扯出一通“德国工匠精神”来,煽动情绪,仿佛德国的城市工程永远滴水不漏。事实似乎总是垂头丧气,数据冷冰冰。德意志联邦环境署的官方报告里,德国多座大城市近些年因为极端降雨也老是被淹。配合点视频,你就能看到汉堡、慕尼黑下水道里也是满满当当的泥水,绑着黄色警戒线。这种时候,有谁还会相信下水道永不坏?
说德国福利,网络上关于德国“工作与休闲并重”的“爆款文”同样街头巷尾都听说过。比如大肆宣传的“德国一年可以休178天”,说德国工人一年几乎一半时间都在度假,休假天数居高不下。可真要细究,德国劳动法给的带薪休假,最低标准也才24个工作日。联邦德国大部分州的法定假期加在一起,最高的也就十四五天。网上传的节日假期、万圣节等等,大部分联邦州根本不休这假。权威媒体《焦点周刊》的调查显示,2019年德国平均法定假期约为11天,全国平均带薪年假实际为28天出头。算来算去,再怎么拼命加班、调休,也达不到所谓的“休息超过一半”的数字。
做一份德国制造的劳工,可能永远没有人宣传中说的那么浪漫。月薪税前看着体面,税后只剩一半。老百姓抱怨物价压力,住房紧张,铁路罢工、公立设施开支巨大;这些年德国社会调查结果重复强调,德国工薪族对于“理想生活满意度”始终没什么质的提升。德国的实际工资线和中国一样拉开了差距。2023年德国《图片报》还专门做了考试,题就是:“你觉得休假多是不是生活就轻松?”德国网友很多选择“不信”,毕竟压力也有点大,国家没什么神话,只有各种烦恼。
教育的话题更是家长们新仇旧恨并发。“德国没有小学前的教育,只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类标题,微信家族群与短视频平台无数条。作者总能翻出宪法某某条、某某规定,斩钉截铁地说,德国禁止学前教育。其实这完全误读。历史上的“学前学校Vorschule”,是百年前贵族特权遗存,后来因为阶级壁垒太高被取消。现在德国幼儿园(Kita)体系完善,政府鼓励普惠学前教育,默克尔自己也会去幼儿园刷存在感。德国统计局2022年数据,全国3-6岁幼儿入园率近95%,谈不上“没有学前教育”。但信息一传十,十传百,最终只剩波澜壮阔的“德国孩子没有补习班”。
事情到这里就走向了极端。德国的报道也有人在关注中国社交媒体流传的德国神话。比如德国新闻网站Correctiv曾发专栏驳斥:“中国网上流传的德国教育故事,多半经过艺术加工。”他们不是不知道中国家长焦虑,就是觉得传言未免太离谱。社会学专家史安斌分析,中国人爱用“想象的异域”对比自己不足,把德国强化成对应中国短板的那张面孔。工业、教育、社会秩序、福利体系,就成了“德吹”文章的流量密码。翻天覆地的中西神化,谁都没说过不要批判,关键在于这情绪根子到底在哪里?
可能这和媒体环境也相关。一方面传统纸媒、资讯平台需要新闻新意,于是西方国家正好成为形象差异化的好材料。另一方面,留学、移民行业需要包装德国为理想目标地,越是遥不可及越好推销服务。朋友圈里被自媒体精修的“德国123”文章刷屏,内容大多雷同,少有查证,按着模板抄一遍就能有流量。有网友专门做了盘点,市面上“德国神话”自媒体,超过70%都有软文营销植入。你品,你细品,有的甚至句子前后风格割裂,左手广告右手故事。
与之类似,德国人看中国也常常“想象异域”。茉莉花、长城、丝绸、青花瓷,这些特色被无数次复制到故事里。18世纪欧洲贵族茶杯上印着中国山水图,巴黎的新近流行品牌爱用中国元素搭配。德国人曾把中国瓷器当作“月宫美玉”表率。只不过,这种异域想象随时可能崩坏。一次国际事件、几条突发新闻,标签立即翻面——前两天还说中国是低价工厂,今天又说中国“创新科技引领世界”;德国制造昨日歌颂“完美可靠”,转脸就被批评成本高、效率低。
中国对德国的神话,其实就和德国对中国的误读差不多。只是我们似乎更喜欢用那一套“以他山之石攻己玉”。这多少和社会转型速度有关,大家在寻找参照系,德国强势了,就更容易被高举。可有时候,神话撑不下来。2015年人民日报连续两次发文,直接开怼“德吹”,揭开“德国制造曾是低质代表”“政府腐败、公职体系僵化”的历史内幕。德国记者在《不要期待奇迹》一文里也忍不住吐槽,说千万别把德国看得太美。小偷贼、火车绝不准点、垃圾食品曝光,只是媒体很少乐于传播这些琐碎鲜活。
德国的长处没那么容易复制!工业结构精细、教育体系公平点,但冗余也不少。德国人喜欢按规章做事,标准层层堆叠,到了极端反而变成死板。列举德国火车晚点率——柏林到慕尼黑特快2019年晚点率高达29%;要说他们严丝合缝,还真不见得。工业制造呢,德国汽车全球有名,可污染门也是他们。大众汽车造假排放丑闻爆发后,谁还相信全是美谈?德国制造曾经烂得让人发指,后面才通过几十年打了翻身仗。你信不信都行,这就是真实变化。
但德国也有地方是值得我们学的。技术攻关,工程建设的标准化管理,一些关于社会福利的平衡机制,我们得承认别人走在前面。可这些东西并不是学了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体制和土壤不同,套不出来。中国制造同样拿得出手,近五年高铁、5G、光伏、互联网等节点创新,国际认可都下来了。中国艺术也创造风潮,不止国风美学,还有新媒体和时尚设计跨界合作。疫情中中国社会救援动员速度,别说德国人见了要服气,欧洲社交网络舆论都炸了锅。
互联网时代难就难在真假消息一锅端。社交媒体推送、短视频、网红博主,有意无意把事实剪成小段进行再包装。德国本土都有假的段子传,比如前几年疯传的“德国禁止洗澡用肥皂,环保优先”,官方不得不公告辟谣。正确做法呢,遇事先查官方资料,多关注类似德国Correctiv打假新闻的机构数据,再来决定信或不信。
说白了,德国没有什么“神坛模式”,中国也不迷糊着追赶谁。每个地方社会都够复杂,优点短板混杂,有选择性地参考才靠谱。盲目高举外国标准、全盘否定本土实践,也不会有好结果。问题多了点,不代表一无是处,流量多了点,也不代表全无真相。现实太复杂,有点像谁家菜单,抓把汤料各家自炒,各有自己的香味。中国学德国好也罢,不学也无所谓。有些事今天一说明白,明天又变没谱。媒体、社交网络风头一阵阵,故事还没讲完,人们已经疲惫了。
一通乱说也许解决不了什么,但有时候这些虚虚实实的“德意志神话”,总归是一种投射。社会在幻想、在踟蹰,自己做强了,再怎么看别人,心态也慢慢平和下来。
来源:谈天说地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