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可怕起义军:以人为食,食人30万,这是我们需要知道的真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16:40 1

摘要:883 年深秋的陈州城外,寒风裹挟着血腥味掠过平原。当地百姓王二狗躲在残破的城墙后,眼睁睁看着一队黄巢士兵将哭嚎的乡亲赶向军营。他听见石碓转动的沉闷声响,夹杂着令人毛骨悚然的骨肉碎裂声。那些原本用来碾米的巨碓,此刻正日夜不停地 “加工” 着活人。


883 年深秋的陈州城外,寒风裹挟着血腥味掠过平原。当地百姓王二狗躲在残破的城墙后,眼睁睁看着一队黄巢士兵将哭嚎的乡亲赶向军营。他听见石碓转动的沉闷声响,夹杂着令人毛骨悚然的骨肉碎裂声。那些原本用来碾米的巨碓,此刻正日夜不停地 “加工” 着活人。

这年冬天,陈州四周的田野里见不到一个活物。据后来《新唐书》记载,黄巢军队创造的 “舂磨寨” 成了人间地狱。数百个巨大的石臼排列成阵,士兵们像处理谷物一样,把俘虏和百姓投入其中,连骨带肉碾成肉酱充当军粮。每天数千人的死亡,让这片土地彻底失去了生机。

这场骇人听闻的惨剧,要从一个屡次落第的书生说起。黄巢出身盐商家庭,从小熟读诗书却在科举场上屡屡碰壁。相传他离开长安时写下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的诗句,字里行间充满对现实的愤懑。谁也想不到,这个失意文人日后会成为颠覆大唐的可怕力量。

唐朝末年的社会早已病入膏肓。藩镇割据让中央政令不通,关东大旱连续三年颗粒无收,而朝廷仍在加重赋税。875 年,王仙芝在濮阳起义,黄巢随即在冤句响应。最初这支队伍确实代表着底层百姓的愤怒,提出 “均平” 口号,迅速聚集起数万饥民。

起义军一路转战南北,曾攻入广州大肆劫掠,又因水土不服折回中原。880 年,黄巢攻陷长安,登基称帝建立 “大齐” 政权。但他没有兑现承诺,反而纵兵烧杀抢掠。《旧唐书》记载,长安城内 “富家皆跣足而行”,昔日繁华帝都变成人间炼狱。

唐军的反扑让黄巢很快陷入困境。883 年,他被迫退出长安,带着残部向东逃窜,最终将矛头指向陈州。守将赵犨是当地豪族,深知黄巢军队的残暴,提前加固城防、储备粮草,决心死守到底。这场对峙整整持续了三百天。

围城之初,黄巢军队还能依靠沿途劫掠维持补给。但随着唐军援军形成外围包围,起义军的粮草迅速耗尽。饥饿像瘟疫一样蔓延,士兵们开始宰杀战马,接着是行李中的骡驴,最后连皮革盔甲都煮来充饥。

史料记载的恐怖一幕就此上演。黄巢看着日益消瘦的士兵,下令建造数百座巨碓,设立专门的 “舂磨寨”。《资治通鉴》清晰记录:“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这些石臼每天从早到晚运转,将活人变成军粮,供应十万大军。

陈州百姓成了第一批受害者。赵犨在《请兵表》中泣血控诉:“州民悉为贼所食,遗骸遍地,无复人烟。” 黄巢军队在城外划分区域,按户抓捕百姓,无论老幼贵贱,统统作为 “食材” 送入舂磨寨。有记载称,当时甚至出现了专门负责抓捕 “口粮” 的部队。

当陈州周边的百姓被吃光后,黄巢军队开始向更远的地方扩张劫掠。《新唐书》记载他们 “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这些地区的人口锐减,千里沃野变成无人区。

曾有唐军斥候潜入起义军营地,看到令人作呕的景象:巨大的木桶里装满人肉膏,士兵们用这些 “军粮” 拌饭食用。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建立了 “人肉供应链”,把俘虏分类标记,像牲口一样驱赶着随军队移动。

这种规模化、制度化的吃人行为,在历史上极为罕见。对比同时代的记载,岳家军在极端情况下曾食用战死金兵的尸体,曹操军队也有过粮荒时吃人记录,但都属于个别现象。而黄巢创造的 “舂磨寨”,将吃人变成了流水化作业,其残酷程度远超以往。

起义军内部并非无人反对。黄巢的谋士尚让曾建议寻找其他补给来源,却被黄巢斥责 “妇人之仁”。有记载称,一些原本怀着理想加入起义的儒生,目睹惨状后偷偷逃离,甚至转而投奔唐军。这种反人类的行为,让起义军彻底失去了道义支撑。

884 年夏天,唐军援军终于击溃黄巢主力。当士兵攻入 “舂磨寨” 时,看到的景象让久经沙场的老兵都呕吐不止:数百个石臼上凝结着暗红色的血垢,旁边堆积的白骨高达数丈,空气中弥漫着难以消散的腥臭味。

关于黄巢军队吃人的总数,史料记载存在差异。《新唐书》称 “日数千人”,按三百天围城计算,总数超过三十万。这个数字或许有夸大成分,但结合数十州被劫掠的记载,死亡人数必然极为惊人。现代历史学家估算,实际数字可能在十到十五万之间。

这场灾难给中原大地留下了长久创伤。陈州地区用了数十年才恢复元气,当地百姓在很长时间里不愿使用石臼,甚至忌讳提及 “黄巢” 二字。晚唐诗人韦庄在《秦妇吟》中写道:“东南断绝无粮道,沟壑渐平人渐少”,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惨状。

黄巢本人的结局充满戏剧性。他在泰山狼虎谷被外甥林言杀死,首级被送往长安示众。但民间却流传着他没死的传说,有人说他出家为僧,在洛阳寺庙里终老。这种矛盾的记载,反映了人们对这个恶魔既痛恨又恐惧的复杂心理。

历史学者对黄巢起义的评价始终存在争议。传统观点强调其反抗封建压迫的进步意义,但现代研究更注重揭示其破坏性。历史学家吕思勉曾尖锐指出:“黄巢举动的残暴,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他的起义并没有推动社会进步,反而造成了巨大的人口损失。”

将吃人行为放在大历史背景下审视,会发现它往往与极端饥荒相伴而生。从五胡乱华时期羯族称俘虏为 “双脚羊”,到明末张献忠军队的食人记载,乱世中的人性底线屡屡被突破。但像黄巢这样将吃人制度化、规模化的,仍属特例。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写下的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或许正是看到了这类历史记载后的深刻反思。黄巢的 “舂磨寨” 不仅吞噬了数十万人的生命,更撕碎了封建时代 “仁义道德” 的虚伪面纱,暴露了乱世中权力对人性的扭曲。

如今在河南淮阳(古陈州)博物馆里,仍保存着据说是当年 “舂磨寨” 使用过的石臼。这个沉默的文物上,隐约可见的凹槽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恐怖历史。当地导游会告诉游客:“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铭记历史,因为人性的黑暗面,永远需要被警惕。”

回望这场灾难,我们能得到多重启示。农民起义或许源于正义诉求,但一旦失去人道底线,就会变成更大的灾难。黄巢从反抗压迫的领袖堕落成食人恶魔,警示着任何理想都不能成为践踏生命的借口。

历史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更在于反思。黄巢军队创造的 “舂磨寨”,像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的脆弱与黑暗。当生存压力突破临界点,当权力失去制约,文明的外衣很容易被撕碎。这或许就是这段血腥历史留给我们最沉重的教训。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这样的黑暗时刻只是短暂片段,但却值得永远铭记。它提醒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坚守,应该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的底线。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来源:小豫讲故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