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展开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地图,壮美的“几字弯”上,平原、沙漠、丘陵、湖泊多种地形地貌勾勒出一幅锦绣的北疆长卷: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宏伟壮丽,乌海湖碧波浩淼,鸟类天堂乌梁素海百鸟和鸣,十大孔兑实现拦沙入黄……
内蒙古日报记者 张慧玲
大河浩荡,奔流不息。
展开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地图,壮美的“几字弯”上,平原、沙漠、丘陵、湖泊多种地形地貌勾勒出一幅锦绣的北疆长卷: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宏伟壮丽,乌海湖碧波浩淼,鸟类天堂乌梁素海百鸟和鸣,十大孔兑实现拦沙入黄……
黄河内蒙古段全长843.5公里,约占黄河总长度的六分之一,流域面积15.19万平方公里。内蒙古黄河流域区位独特、面积广阔,覆盖阿拉善、乌海、巴彦淖尔、鄂尔多斯、包头、呼和浩特和乌兰察布7个盟市。“十四五”以来,内蒙古切实担负起维护国家生态安全重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流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高质量发展动能澎湃。
“十大孔兑”综合治理成为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治理黄河一直都是安民兴邦的大事。黄河内蒙古段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治沙。
秋高气爽,从空中俯瞰,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黄河“十大孔兑”之一、流经库布其沙漠的黑赖沟的治理成果显著:在黑赖沟两岸坡顶向外300米至500米的流动沙地上,网格状沙柳沙障将孔兑两岸的流沙固定,遏制沙丘移动速度和进入黑赖沟孔兑的泥沙量;两岸由旱柳、沙柳、白榆、杨柴等耐旱树种构成的防护林带已一片碧绿,为了给流域景观增添色彩,还特别引进了少量新疆胡杨。
“十大孔兑”为10条季节性山洪沟,均为黄河一级支流,过去多年向黄河输沙,造成该段黄河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悬河,凌汛期河水出岸时常发生,严重威胁黄河安澜及沿线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黑赖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于2025年4月24日开工,整个工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工程固沙,第二部分是在雨季播撒草种,第三部分是在造林季节进行乔草、灌草造林,工程于2025年10月底完工,可有效切断库布其沙漠从西到东的蔓延,进一步改善黑赖沟孔兑两岸的生态环境。”达拉特旗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杨建龙说。
为进一步提升黑赖沟生态综合监测能力、完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基地建设,达拉特旗联合中国科学院等10家科研院所实施“黄河几字弯沙漠入河区系统治理与生态功能提升技术与示范”项目,建立黑赖沟沙漠孔兑风沙-水沙-植被生态过程监测系统,为防止孔兑沙漠入侵黄河河道、人工植被建设等方面提供精准数据,打造人沙、水沙、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
“十大孔兑”综合治理,正在黄河流域上演着一幕幕绿色奇迹:入黄泥沙量从年均2700万吨降至400万吨,降幅达85%,区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得到有效控制,曾经饱受水土流失之苦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典范。
解决“大水漫灌”问题推进黄河流域农业用水向节约集约转变
“干渠衬砌后水顺着渠壁稳稳流淌,渗漏率大大降低了。”河套灌区复兴渠供水所所长赵利军站在复兴干渠的分水闸口说。
曾经,复兴干渠的输水状况让赵利军愁眉不展。破损的渠段、土质的渠道一点点“吞噬”着黄河水;每到灌溉季,渗漏的水流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让下游农田“喊渴”,还加重了周边土地的盐碱化。
2024年,复兴干渠所在的复兴灌域完成衬砌渠道92条、355.2千米,那些裸露的土渠、裂缝纵横的渠壁,被坚固的石料、密实的水泥板取而代之,仿佛给干渠穿上一件严实的“防护服”。
“过去,我们守着黄河,大水漫灌下,500多立方米的水才换来500来斤粮食,实在可惜。”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三道桥镇和平村党支部书记边俊峰站在玉米地里说。
如今,规整的水渠修到家门口,村民除了得到实惠,更看到了节水的好处。“2021年9月正式实施的‘十四五’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进展顺利,目前灌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9,全市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3,待渠系进一步完善后,黄河水的利用效率还有望提高。”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农牧科科长袁德亮说。
内蒙古黄河流域集中了全区50%的人口,创造了全区75%以上的经济总量,是内蒙古经济主轴带和发展核心区。然而,这里水资源量仅占全区水资源量的20%左右,农业就消耗了超七成的用水总量。
为解决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内蒙古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原则,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明确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实现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黄河流域盟市、旗县(区),将地下水水位、水量“双控”指标细化分解到371个地下水管理单元。
内蒙古统筹区域生态和产业布局,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严禁新建、改建或扩建任何高耗水工业项目使用地下水资源,以侵占生态用水;对于流域内超载地区的新增取水需求,实行严格的限审限批制度;不断完善取用水监测体系,全面推广农业灌溉机电井“以电折水”计量方法,建立自治区地下水灌区“以电折水”平台,实现地下水取用的在线监测全覆盖,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巴彦淖尔引黄滴灌试点项目的数据显示,与过去农民种植“花花田”和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引黄滴灌节水率达到30%,节肥30%,节省农药20%;农产品品质提高1—2个档次,生产和管理用工减少50%以上,实现节水增效。
近年来,内蒙古先后制定出台解决“大水漫灌”问题促进农业节水增效、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盟(市)一策”等政策性指导文件,不断推进节水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农业节水内生动力,实现增产增效不增水。如今,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内蒙古灌溉方式从粗放的“大水漫灌”转向了节水的“精细滴灌”。
黄河边的群众在绿水青山间吃上“生态饭”
黄河两岸,江山如画。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内蒙古从未停止努力的脚步。
近年来,内蒙古不断完善治理体系,黄河流域“外在颜值”和“内在气质”显著提升,随着黄河流域生态好转,两岸群众在绿水青山间吃上生态饭。
黄河自宁夏一路奔涌而来,在乌海市海南区赛汗乌素村进入内蒙古。
赛汗乌素村西临黄河,葡萄种植和乡村旅游是村里的主导产业。依托地理气候优势,围绕“突出黄河特色,做强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思路,赛汗乌素村在大力发展葡萄种植产业的同时,精心打造黄河西行客栈景区:建成具有西北民宿风格的窑洞;修建水车、人工湖、知青园等景观设施;建设集观光、采摘和农家乐为一体的体验项目……赛汗乌素村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内蒙古自治区“宜居乡村”等众多荣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与以前相比,村容村貌大变样,村民年收入从几千元上升到3万多元。”驻村工作队队员刘占林的话里满是欣慰,“正是走对了路子,定对了调子,迈对了步子,才有了今天的好日子。”
奔腾的黄河在黄河大峡谷境内的老牛湾一改汹涌澎湃,变得温和多情,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10多年前,我看中了老牛湾的旅游商机,就和妻子回乡办起了农家乐。多年来,凭借老牛湾的好景致每年收入10万元以上。”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附近村民李文清说。
阿拉善盟依托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遗产,引导120余家乡村旅游经营户发展产业,户均年增收3万至5万元;组建148名农牧民生态管护员队伍和100余名队员的志愿服务队,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沙漠旅游宣传以及沙漠赛事活动保障等工作。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