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听说过“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这句话吧?可偏偏很多人对鱼情有独钟,尤其是那种肉质细嫩、刺少味鲜的淡水鱼,简直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但你有没有想过,有些鱼压根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长寄生虫的”?在我从医二十多年的临床经验里,接诊过的鱼源性寄生虫感染病例,十有八九都和几种“问题鱼”脱不了干系。
这不是耸人听闻。
四种鱼,浑身上下都可能藏着寄生虫,卖鱼的老板自己都不吃,就算白送也别要。你还敢下锅吗?
先别急着说“我都会煮熟”。我在医院见过不少病例,患者发烧、腹泻、黄疸,全身瘙痒,一查竟然是感染了华支睾吸虫,俗称“肝吸虫”。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吃了不干不净的淡水鱼,尤其是那些在江河湖泊里长大的“野味”。
肝吸虫最爱宿主之一就是鲮鱼、鲫鱼、鳜鱼和泥鳅。
这几种鱼你是不是在市场上常看到,还以为是营养好、价格又不贵的“家常鱼”?恰恰是这类鱼,可能是寄生虫最多的鱼种。
我有一位来自湖南的患者老胡,年年吃腊鱼,一顿饭能干掉半条熏鲫鱼。结果某年体检肝功能异常,B超一查,肝脏里居然寄生着几十条肝吸虫,像极了电影里的恐怖画面。
老胡懵了:“我又没生吃,怎么就得了?”问题就在于,烟熏、腌制、微波加热、火锅‘涮一涮’这些方式,根本杀不死寄生虫幼虫。
肝吸虫感染会引起慢性胆管炎,严重的甚至发展成胆管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南方多个省份,肝吸虫感染率接近20%。
鳜鱼,又叫桂花鱼,很多人觉得它肉质细嫩,适合老人小孩吃。事实上,鳜鱼是肝吸虫最喜欢的“中间宿主”之一。
你去查查《中国寄生虫图谱》,鳜鱼体内寄生虫种类之多,堪比一个寄生虫展览馆。
你以为养殖的就安全吗?错。
很多养殖户为了让鱼长得快,会将未经处理的动物粪便作为饲料投喂池塘。这一来,水体污染严重,二来,寄生虫卵在鱼体内繁殖得更加猖狂。
寄生虫的虫卵可以在鱼鳞、鱼肝、鱼鳔中大量存在,有些甚至在鱼肉中形成“包囊”,肉眼难辨。
再提醒一句,哪怕鳜鱼价格再贵,每公斤卖到百元以上,也不能证明它就没有寄生虫。
中医讲“泥鳅补中益气”,很多人一听这话,就把泥鳅当作男人的“福音鱼”。但你有没有想过,泥鳅是寄生虫最容易藏身的“蛇形活体”之一?
泥鳅本身生活在淤泥中,它的皮肤、鳃部、肠道都可能携带异尖线虫、肝吸虫、曼氏裂头蚴等多种寄生虫。
而且泥鳅表皮分泌粘液,清洗难度极高,杀虫更难。
我曾接到一个病例,一位年轻男性因持续腹痛、发热、腹腔积液入院,最终确诊为曼氏裂头蚴感染。他回忆起不久前吃了自家乡下亲戚送的“野生泥鳅炖豆腐”,全家人吃得津津有味,唯独他“胃口好,吃得多”。
结果,这顿“补”饭,差点把他送进ICU。
曼氏裂头蚴一旦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脑膜炎、癫痫、甚至死亡。
这种虫子极其顽强,需要在高温100℃持续加热10分钟以上,才能彻底杀灭。
鲫鱼,好吃、常见、价格亲民,尤其是河里抓来的“野生鲫鱼”,很多人觉得比养殖的香。
但你知道吗?野生鲫鱼几乎是肝吸虫、绦虫、异尖线虫的聚集地。
这类鱼多在水质不明的池塘、沟渠、稻田中生存,摄入含有寄生虫卵的污泥是家常便饭。
一条看起来活蹦乱跳的鲫鱼,体内可能早已是寄生虫的“百虫宴”。
我曾遇到一位老年女性,因为长年喝鲫鱼汤养身体,结果出现黄疸、乏力、消瘦,起初以为是肝炎,后来确诊为晚期胆管癌,追溯病因,竟是多年肝吸虫感染造成的慢性胆管损伤。
肝吸虫不像感冒发烧那样立马发作,它是慢性病,潜伏期可长达5-10年。
你以为没事,其实身体早已“变质”。
这里要说得明白点:不是说这些鱼永远不能碰,而是必须“处理得当”才有下锅的资格。
但问题来了,普通家庭能做到吗?你有专业的检测工具判断鱼体内是否有寄生虫吗?你能保证每一口鱼肉都煮透到100℃以上,并持续10分钟以上吗?你能分辨哪是寄生虫囊肿,哪是鱼的组织结构吗?
答案显然是:不能。
一旦感染寄生虫,治疗周期长、副作用大、花费不低。例如治疗肝吸虫需要服用吡喹酮,可能产生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更严重的寄生虫,如裂头蚴,一旦侵入脑部,可能需要手术取出,风险极高。
我曾在广西走访过几个鱼市,和卖鱼的摊主聊起这个话题。大部分人都直言:“我们自己不吃泥鳅、鳜鱼、野鲫鱼,留着卖钱。
”为啥?不是他们矫情,而是他们太清楚这些鱼的“来头”。
一些摊主甚至告诉我,有些泥鳅是从养殖场直接用粪水喂大的,有些鲫鱼是“回塘鱼”——也就是从市场回收卖不掉的死鱼,重新放水养几天,再卖给不知情的顾客。
他们清楚,一个不小心吃进肝吸虫,得花多少钱调养,划不来。
很多人买鱼只看活不活,忽视了鱼的来源、水质、饲料,甚至运输过程中的污染。其实,真正安全的鱼,应该是深海鱼类,如鲈鱼、大黄鱼、带鱼等。
这些鱼生活在盐度较高的海水中,大多数寄生虫无法存活。
当然,海鱼也不是绝对安全,关键还是煮熟煮透,不生吃、不腌制、不烟熏,不吃“涮一涮”的鱼片。
很多时候,老一辈人讲“鱼补脑”“泥鳅补肾”“鳜鱼补气”,听着有理,但那是过去物资匮乏年代的经验。
如今我们吃鱼,营养不是问题,安全才是问题。
别再迷信“食补”,食补不当就是“虫补”。
在医学上,寄生虫病是被严重低估的慢性杀手。
它不像肿瘤那样立马致命,也不像病毒那样传播迅速,但正因其“温水煮青蛙”的特性,才更容易被忽视,危害更大。
鲫鱼、泥鳅、鳜鱼、鲮鱼,这四种鱼,不是不能吃,而是大概率你吃不到“真正安全”的它们。市场鱼水混杂、养殖手段五花八门,鱼贩子自己都避之不及,你凭什么敢下嘴?
别让“便宜”“家常”“传统”这几个词,成为你中招的理由。下次买鱼,记住一句话:能活蹦乱跳不代表没虫,能上餐桌不代表健康。
健康,不是吃出来的,是避开高风险吃法保护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寄生虫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
3. 《中国寄生虫图谱》中华医学会出版社,2019年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控报告,2022年第3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
来源:杨医生健康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