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摄像机前的诺一用流利法语谈论电影艺术时,谁还记得那个在《爸爸去哪儿》里抱着《西游记》念念有词的"小唐僧"?十四年光阴流转,这个曾经萌化全国的混血童星,正在用完全不同的面貌叩击着演艺圈的大门。
当混血童星褪去"萌娃滤镜":诺一的成长之路给娱乐圈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当摄像机前的诺一用流利法语谈论电影艺术时,谁还记得那个在《爸爸去哪儿》里抱着《西游记》念念有词的"小唐僧"?十四年光阴流转,这个曾经萌化全国的混血童星,正在用完全不同的面貌叩击着演艺圈的大门。
在法国电视二台的直播镜头前,身高178cm的诺一穿着剪裁利落的深灰西装,以中法双语从容推介中法合拍片《熊猫月亮》。
当主持人得知这位举手投足间充满艺术气质的少年,正是中国影帝刘烨之子时,现场爆发出的惊叹声穿透了荧幕——这个在电影中饰演护林员之子,与野生熊猫产生奇妙羁绊的新人演员,用褪去婴儿肥的棱角面孔与沉稳谈吐,彻底颠覆了公众记忆中的"萌娃"形象。
回溯诺一的演艺启蒙,会发现这条道路远比想象中更具匠心。父亲刘烨在中央戏剧学院的系统训练与母亲安娜的法式艺术熏陶,为兄妹俩构建起独特的成长坐标系。
不同于多数"星二代"借势父母资源仓促出道,诺一选择在话剧舞台蛰伏六年:从北京儿艺的《红船往事》到国家大剧院实验剧场《仲夏夜之梦》,他在上百场演出中打磨台词功底。
母亲坚持的"三语教育"更赋予其独特优势——在《熊猫月亮》拍摄现场,他既能与法国导演深入探讨角色心理,又能用东北方言与山区群演即兴对戏。
网友对诺一转型的争论折射出大众审美的撕裂。
有人惋惜"混血神颜不再",将其与木村拓哉女儿光希的时尚路线对比;也有人盛赞"糙汉气质更有故事感",认为他神似《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少年加里·奥德曼。
更有业内人士指出,诺一刻意保留的青春期特征——微微泛青的胡茬、略显凌乱的卷发——恰是对"精致偶像"审美的无声反抗,这种真实感在滤镜当道的演艺圈显得尤为珍贵。
当电影预告片里,诺一在晨雾弥漫的竹林间与熊猫幼崽对视的镜头引发全网热议时,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李星在专栏中写道:"这个凝视既有法式文艺片的哲思韵律,又带着中国山水画的空灵意境,这种文化混融的表演质感,正是全球化时代演艺新势力最珍贵的禀赋。"
影片未映先热的现象,不仅让出品方追加了欧洲院线排片,更推动北京电影学院开设"跨文化表演"专题研讨班。
随着诺一在北锣鼓巷戏剧工作室的最新排练照曝光,那个曾经被定义为"刘烨儿子"的男孩,正在用超出年龄的艺术沉淀重塑公众认知。
当记者问及未来规划时,他擦拭着话剧《茶馆》里使用的铜壶道具答道:"演员就像这壶里的水,沸腾时会冒泡,冷却后会沉淀,但真正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着流动性。"这番颇具禅机的回答,恰似给热衷造神的娱乐圈注入的清醒剂。
站在聚光灯下的诺一或许还没意识到,他的成长轨迹正在解构着"童星魔咒"。
当褪去萌娃滤镜的新生代选择用专业素养而非话题炒作站稳脚跟,这是否预示着中国演艺圈正在迎来价值重构的拐点?
在颜值焦虑与快餐文化泛滥的当下,诺一额头新生的小痘痘和愈发沉稳的眼神,或许比任何精修海报都更具启示意义。
来源:双呀不吃辣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