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线下的民居活化石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3 00:04 1

摘要: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的陕塬,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转自:劳动午报

陕州地坑院位于河南三门峡市陕州区张汴乡的陕塬,距三门峡市区11公里,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被誉为“地平线下古村落,民居史上活化石”。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是对地坑院的真实写照。

走进 “陕州地坑院” 高大的门楼,里面却是一马平川,在地面上再也看不到高耸的建筑,只能看到高出地面30-50厘米的栏马墙(也称女儿墙),这些矮墙有三个作用: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二是为保障人们在地面劳做活动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三是根据建筑装饰的需要,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地坑窑院建造十分巧妙,颇具匠心。通过向下倾斜的斜坡,沿着凿成阶梯形孤行甬道,拐个斜向直角通向门洞,是地坑院的入口——地洞门,地坑院的入口有直进型、曲尺型、回转型三种。门洞窑大多数只有一道大门(也叫锁门),有的做两道门,分称为大门和二门。在门洞窑一侧挖一个拐窑,再向下挖深二三十米、直径1米的水井,加一把轴辘向上打水,解决人畜吃水问题。

走进院落,四方的天空下,四周开凿的各个窑洞布局合理有序,根据功用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窑洞内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一般另有单独的窑洞做厨房、粮仓及鸡舍、牛棚。院内可以圈养牛、羊、鸡、狗等,人畜共居。窑洞内还可以再挖小窑洞称之为拐窑,用于储藏杂物或用于窑洞与窑洞之间相连的通道。院中间地面通常还栽植1-2棵梨树、榆树、桐树或石榴树,树冠高出地面,露出树尖。当天下午正逢刮起大风,院落之上地面所插的旗子被风吹得哗哗响,飞沙走石,而地下院落却感觉不到任何风吹沙飞,一片安静祥和景象。

地坑窑院虽系农家院落,但受历史传统文化影响,建造十分讲究。在黄土地上的风土民俗中,建造的地坑窑院称为方院子,是一种关系到家庭兴衰、子孙繁衍的大事。这种看似“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的简单营造技艺,里面却与传统的阴阳八卦方位密切结合,反映了古人卓越的智慧,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反映。这种神秘、奇特的民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2011年,陕州地坑院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现在的陕州地坑院,在原有院落的基础上,将22座地坑院相互打通,分别设置了不同主题,全方位向世人展示地坑院的历史演变及陕州地区人们的生活风貌与民俗技艺。

地坑院里的穿山灶更是让人好奇,我和好友老薛都对这种锅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围绕灶台观摩琢磨了好几圈。发现这种穿山灶虽然外观粗糙朴素,用砖石和泥巴糊成,但灶里面结构巧妙:一排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膛心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升腾走的原理,依次开九个灶孔,可以同时放置九个大锅,分别进行蒸、煮、炸、炖、焖、保温等不同操作,很高效,往上炉温逐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热能,也非常节能,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

一位姓李的师傅说起这陕州十碗席,滔滔不绝,妙语连珠:这里的十碗席包括小酥肉、焖丸子、红烧肉、杂烩菜、红油豆腐、清炖三珍、高汤海带、糯米饭等8种热菜,外加红萝卜丝菠菜、粉条豆芽2个清爽利口的凉拌菜。农家养殖的猪,种植的大白菜、萝卜、黄花菜,自制的粉条、豆腐、豆芽和田野菜,全部食材都来自当地农家,非常常见,价格便宜,却名扬海外。原因是1901年的九月初八,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后逃难途经此地,在品尝当地勉强凑齐的这10种菜后,竟然赞不绝口,随口说出“十碗水席,十全十美”的赞誉,这个免费的广告一下传播了100多年。

地坑院内展示的民俗表演与非遗展示同样精彩纷呈,吸引了我们的眼球,诸如陕州剪纸、捶草印花、锣鼓书、澄泥砚、木偶戏、皮影戏、糖画、红歌表演、陕州特色婚俗表演等,蕴含着丰富的文化。

在陕州锣鼓书表演现场,只见6名民间艺人手拿乐器列坐在一张八仙桌边,中间的那位女艺人坐在桌后,左脚踩梆子,右腿打竹板,手上还拉着四股弦琴……陕州锣鼓书是一种古老的说唱艺术,从古代敬三皇神开始,表演者击鼓打锣唱曲,早期以铰子、锣鼓、筝伴奏,后逐渐加上弦乐器,主要为四股弦,又被称为“四股弦书”,也叫“神鼓书”。这种集“敲、说、唱”于一体的表演形式,被现代人誉为中国的“架子鼓”和“爵士乐”。

热烈的气氛和浓厚的乡土情怀也感染了同行的诗人师力证,他动情地说:“这里的一切都那么令人熟悉,就好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般。地坑院是一种建筑,也是一种文化,是老祖宗智慧的象征,这种生机勃勃的神奇民居应该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

□王永武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