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主导了一项后来广为人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项实验将24名学生随机分为“狱警”和“囚犯”,在校园地下模拟出一个监狱环境。实验很快出现了激烈的情境变化:狱警开始对囚犯施加羞辱性惩罚,部分囚犯表现出情绪崩溃。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主导了一项后来广为人知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项实验将24名学生随机分为“狱警”和“囚犯”,在校园地下模拟出一个监狱环境。实验很快出现了激烈的情境变化:狱警开始对囚犯施加羞辱性惩罚,部分囚犯表现出情绪崩溃。原定持续两周的实验在第六天便被迫终止。津巴多据此提出,当普通人被赋予权力,身处特定情境时,会迅速表现出压迫与服从的行为模式,人性中的“恶”由此显现。这一结论迅速传播,成为心理学教材中的经典案例,并被广泛引用,甚至影响公共政策与影视创作。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质疑浮现。作家Ben Blum出于对家族成员行为动机的思考,开始重新审视这一实验。他采访了当年的参与者,并结合法国学者Thibault Le Texier新发掘的资料,发现实验过程远非如津巴多所描述的那样自然发生。实际上,“狱警”的虐待行为并非自发,而是受到实验组织者的明确引导。津巴多的学生David Jaffe以“典狱长”身份鼓励狱警展现“强势”,并暗示这种行为有助于推动社会关注监狱改革。有“狱警”坦言,自己只是在配合研究人员的期待,进行一场即兴表演。更令人震惊的是,许多虐待手段源自津巴多在咨询前囚犯Carlo Prescott后提供的建议,而非参与者自主创造。
此外,所谓“囚犯崩溃”的真实性也受到挑战。例如,参与者Douglas Korpi的激烈反应,实则是因无法退出实验、面临学业压力而采取的策略性表现。津巴多最初否认其真实性,后又辩称对方未正式提出退出。这一系列操作暴露了实验在伦理与程序上的严重缺陷。更关键的是,后续研究未能重复该实验的结果。2001年,Alex Haslam与Stephen Reicher联合BBC进行的类似实验显示,在没有引导和强制的情况下,参与者并未自动形成压迫结构,反而发展出协商与抗争的互动模式。
尽管学界早有质疑,但斯坦福监狱实验因其戏剧性和对人性的深刻描绘而持续流行。津巴多善于利用媒体,在实验初期便邀请电视台拍摄,并选择在大众媒体而非权威心理学期刊首发成果。这种传播策略使其迅速成为公众认知中的“科学真理”。即便一些学者对其存疑,也因教材编写惯例而不得不收录。Ben Blum指出,这一实验之所以被广泛接受,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心理安慰:人们可以将恶行归咎于情境压力,从而减轻个体责任。这种叙事虽具吸引力,却未必符合科学严谨性。
近年来,心理学界正经历一场对经典实验的反思浪潮。例如,“棉花糖实验”关于延迟满足与人生成功的强关联,在更大样本和更严格控制下也被证明相关性显著减弱。这些案例提醒我们,科学的本质在于持续质疑、验证与修正。津巴多晚年对此已显得淡然,表示不再回应争议,认为实验的持久影响力本身就是一种辩护。然而,真正的科学精神不在于固守权威,而在于开放、诚实与不断追求更接近真相的理解。每一次对旧结论的审慎重估,都是科学向前迈进的坚实一步。
来源:嘟嘟神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