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观点其实是对中国产业发展的一种误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中国早已不是只生产低端产品的国家,而这种误解的形成可能与产业发展阶段、国际分工历史以及信息传播偏差等因素有关。
这种观点其实是对中国产业发展的一种误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事实上,中国早已不是只生产低端产品的国家,而这种误解的形成可能与产业发展阶段、国际分工历史以及信息传播偏差等因素有关。
从产业发展来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早期确实凭借劳动力和成本优势在中低端制造业占据重要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国际社会留下了 “低端制造” 的初始印象。
但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早已实现转型升级,在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人工智能、5G 通信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例如,中国的高铁技术、特高压输电技术、智能手机品牌(如华为、小米)、新能源汽车(如比亚迪)等都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这些都是高端制造的典型代表。
至于 “不效仿标准更高的德国”,这种说法也不准确。中国一直在积极学习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先进制造经验,德国的工业 4.0 理念对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就有重要启发。
中国提出的 “中国制造 2025”,正是为了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这一过程中吸收了各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特点,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制造业升级道路。
那么国外网友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以下是他们的回答。
一位叫肖恩的网友分享:我的一个合伙人是印度尼西亚人。 我陪他去广交会,想找点生意。最后做成了一个生意,是跟浙江的一家工厂洽谈,我当时就当翻译。 他想采购一批打火机,最普通的那种,塑料外壳,用完就扔。
中国人报的价格非常合理,按照他们的报价,每个打火机不到0.2美元,以0.5美元的价格卖给印尼的零售商,仍然可以盈利。
但我的朋友并不满意,他想把价格降到每件8美分。中国人说这个价格不可能,但他们当然仍在努力争取订单。
我的朋友说:“我的打火机是用来送礼的,以后会放在生日蛋糕里当点蜡烛的工具,要尽量降低成本。”
于是中方代表通过电话联系了工厂工程师,最终他们给出了解决方案: 更换了更小的外壳。用胶水代替了密封件。打火机的点火装置换成了更简单的火石,金属挡风玻璃也换成了塑料的。易燃气体换成了更便宜的配方,并且取消了气体调节器。
这样打火机的成本降到了每个8美分,但中国人告诉他,这种打火机只能使用5次,而且不能长期存放。
但印尼人很满意:使用寿命是5次就已经足够了,因为它只是用来点蜡烛。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几个月后我发现印尼人把部分库存放到亚马逊上,以0.2美元的价格出售。
我相信购买这些打火机的人会在各种社交平台上抱怨产品质量,但却不会告诉别人自己只花了20美分就买到了它们。
一位叫李守恩的网友分享到,乍一看,我以为这一定是10 年前甚至 20 年前提出的问题。
我不禁想,如果你真的像你所说的那样不买中国产品,那么真的是因为质量低劣,还是因为你买不起?
诚然,中国产品中仍然有一些价格相对低廉,但它们中的大多数早已不再是“低质量”的代名词。
就连标准更高的德国,如今也感受到了中国制造企业的“魅力”。你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能暴露出你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是多么的落后。
还有一位叫乔恩琼斯的网友说。
我的一个朋友大约在1990年开始购买中国产品——最初是摩托车的CDI装置。后来他扩大规模,开了一家生产排气管的工厂。他娶了一个中国女孩,并开始了解中国和中国人。他从其他工厂进口服装、电池、摩托车设备和其他东西。
他说,如果你去中国制造商那里问:“你能把这个做成 5 美元吗?”他们肯定会说可以。
如果你问:“我们怎样才能用更少的钱把这个 90 美元的商品做出来,并且双方都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那么你花40美元就能买到一件90美元的商品,而且质量和日本和德国的原装零件一样好。
这适用于整个供应链。中国人很少拒绝订单,但你必须明确说明需求。
来源:辰彦语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