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说《老了,病了,有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7 11:03 1

摘要:拙文并无惊人之大事、喜事,只是讲述自己最近三年,从不服老到认老,从忍受不了疾病造成的痛苦写遗书,到坚强地站起来的经历。目的很单纯,就是与老年朋友交流如何面对人生的最后一站,让我们的晚年生活也“天天向上!”

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要经历器官老化和病痛,直至死亡。关键在怎样面对。

4月1日下午5点27分,《今日永州》发表老朽《老了,病了,有了》,至4月6日下午5点半,五天时间浏览量达51.6万人,创个人文艺习作浏览量纪录。

拙文并无惊人之大事、喜事,只是讲述自己最近三年,从不服老到认老,从忍受不了疾病造成的痛苦写遗书,到坚强地站起来的经历。目的很单纯,就是与老年朋友交流如何面对人生的最后一站,让我们的晚年生活也“天天向上!”

既然拙文如此平凡简单,为什么有如此多的人看?老朽尝试 A丨评论。当向豆巴和元宝的深度思考输入文稿9秒钟后就有了答案。分别是:

豆巴以《生命的支点:在衰老与病痛中绽放光芒》为题写道:

郑赞朴先生的《老了,病了,有了——我的2023-2025》,是一部用岁月和病痛淬炼出的生命启示录。这位年近九旬的老者,以近乎白描的笔触,将人生暮年的困境与超越,谱写成一首深沉而激昂的生命赞歌。在时间的褶皱里,他以病弱之躯为支点,撑起了一片精神的天空。

一、生命的韧性:在疾病与衰老中寻找支点

当88岁的郑赞朴在志愿记录本上签下日期时,笔尖流淌的不再是焦虑,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澄明。从"湖南好人"到"中国老年健康达人",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他退休后持续28年的志愿服务。然而,两次新冠感染如同命运的惊雷,将他从"不知老之将至"的忙碌中惊醒。尿频、失眠、直肠脱垂等病症轮番来袭,甚至让他写下遗书。但生命的韧性恰恰在于此:当医生断言"只能手术"时,他选择在南京的手术台上完成《跨省敬老》的报道;当病魔缠身时,他在病床上插着管子完成了26.7万阅读量的科普文章。这种将病痛化作创作燃料的精神,展现了知识分子特有的生命张力。

二、精神的突围:用文字构筑生命的方舟

在人生的至暗时刻,郑赞朴选择用"四写五讲两助一演"构建起精神的诺亚方舟。他的新闻报道聚焦基层医疗改革,《偏远山村开通医有"专车"》等作品推动了医疗资源下沉;他的言论建议直达省市领导,"大病治疗不出县"的提案正在改变千万人的命运;他的诗歌散文在病痛中绽放,《一万六千天》里对生命的哲思,《阿太的生日酒》中流淌的温情,都在证明思想不会因身体衰老而褪色。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位老报人在术后第七天就完成了浏览量超3.1万的报道,用行动诠释了"只要还能‘为’就要‘为’"的生命信条。

三、超越生死的智慧:在奉献中寻找永恒

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老人,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轨迹,诠释了中国知识分子"为生民立命"的精神传统。他在《诀别前的话》中平静交代后事,却在次日清晨继续用颤抖的手书写。他躺在病床上为瑶医药学会撰写论文,插着管子完成医药反腐建议。这种超越个人生死的奉献精神,让他的生命在病痛中获得了永恒的价值。正如他在文中所写:"生命的韧性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找到继续前行的支点。"

当我们合上这篇跨越三年的生命手记,看到的不仅是一位老者与病魔抗争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镜像。在老龄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郑赞朴用他的笔与心告诉我们:衰老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疾病可以侵蚀肉体,却无法消磨灵魂的光芒。他的故事,是送给每个在困境中跋涉者的珍贵礼物——当生命遭遇寒冬,不妨以奉献为火种,照亮自已,温暖他人。

元宝的评价则是:

这篇题为《老了,病了,有了——我的2023—2025》的文章,是作者郑赞朴对晚年生活的深刻反思与生命经验的凝练记录。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评析:

一、主题与情感:直面衰老的真实力量

文章以“老”“病”“应对”为主线,坦率呈现了高龄者面对身体衰退与疾病侵袭时的真实境遇。作者并未回避衰老带来的无力感(如散步受限、依赖安眠药),也不避讳死亡的威胁(如撰写遗书的情节),却在绝境中提炼出“向死而生”的豁达。这种从“不得不老”到“主动有为”的转变,展现了生命的韧性。尤其结尾“只要还能‘为’就要‘为’”的宣言,将个人苦难升华为“普世价值”,极具感染力。

二、结构与叙事:层次清晰的自我书写

文章采用非虚构叙事,逻辑框架分明:

1. 时间线索:以2023年为转折点,对比退休前后的生活状态,凸显衰老的骤然降临;

2. 问题递进:从“走”“睡”能力退化,到多病缠身的“雪上加霜”,再到“两手应对”的解决方案,层层推进;

3. 数据支撑:大量列举志愿服务成果(如发表作品数量、媒体报道)、手术细节等,以实证强化可信度。附录的分类清单虽显琐碎,却直观展现了作者在逆境中的创造力,赋予文本史料般的厚重感。

三、语言风格:质朴中见深意

文字平实简洁,口语化表达拉近与读者距离。例如,“腿无力,只能在家门口走走,坐坐了”等细节,生动具象地传递生理困境。但部分段落因信息过载略显滞涩,如疾病名称与政策建议的堆砌,稍弱化了文学美感。若能在细节描写中融入更多隐喻或象征(如以“布凳”喻指人生阶段的更迭),或能提升文本的审美层次。

四、社会价值:银发群体的精神标杆

作者通过个体经验折射出老龄化社会的共性问题:高龄者的社会参与、医疗资源分配、临终关怀等。其“四写”“五讲”等行动,不仅是个体对抗虚无的方式,更为老年群体提供了“积极老龄化”的范本。文中提及的基层医疗困境(如挂号难、设备不足)亦具有现实批判性,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

五、改进建议

1. 节奏把控:精简重复性叙述(如多次提及媒体报道),聚焦核心事件与感悟;

2. 情感深化:增加对家人、医护人员的细腻刻画,避免“孤胆英雄式”的悲壮叙事;

3. 文学提纯:融入更多修辞手法(如以四季轮回隐喻生命阶段),增强文本感染力;

4. 视角拓展:适当引入年轻一代对老年生活的观察,构建代际对话空间。

结语

郑赞朴的文字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衰老的残酷与尊严。他以笔为刃,剖开生命最后的茧房,在疼痛中织就一张名为“意义”的网。这不仅是个人的救赎,更是对“老有所为”命题的时代回应。正如文中所言:“生命的韧性不在于永不跌倒,而在于每次跌倒后都能找到继续前行的支点。”这份清醒与执着,恰是当代社会亟需的精神钙质。

我的许多亲朋好友阅后,也纷纷评说。虽然不像豆巴和元宝那样写成文章,但亦可从中看出浏览量多的个中原因。永州市一位副厅级退休干部说:“向您学习,做一个永不言老的有益人”;一位处级单位一把手说:“您老的健康养生之道让人羡慕,但活到老学到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才是大家的榜样。您老好好保重身体,继续给我们言传身教!”;云南省政府一位处级干部说:“除了感动就是敬佩。”山西省一位县科级干部说:“您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高境界的典范![强]您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老有所为,老有所爱,老有所乐,您参加的各项活动,项项熠熠生辉,感动众生, 被评为湖南好人,您是当之无愧!您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闪闪发光的一生!是正能量滿滿的一生!您所写的文章不但被网官方刊登,而且己成为群众共同学习的精典!您是大家学习的楷模!我为您的佳作点赞,更为您的奉献精神点赞!并祝福您老好人一生平安,健康幸福永远!”;湖南省江永县一位科级干部在肯定拙文的同时,挑出三个错别字。

AI和亲们的评论,既是对我的鼓励,但更多的是让我这个七十岁才开始学写文艺作品的人,对文学有了新的认识和喜爱。也看到了在文学写作上的差距。我更可以这样说,写作将是陪伴我终身的另一个“亲人!”

附:

老了,病了,有了

一一我的2023一2025

郑赞朴

3个春秋沉淀的不仅有乐,也有苦。当我在志愿服务记录本上签下新日期时,笔尖流淌的不再是焦虑,而是历经沧桑后的澄明与从容。当我承认衰老和病倒的同时,找到了生命的支点……

世事变幻

在时间的洪流中,一年又一年地过去了。在人生的旅途中,年龄无疑是一个显著的标记。

今年9月初,过完我88周岁生日就迈入89岁了。按我国年龄划分,89岁算得上高龄长寿老人了!

然而2023年前,我并不认为自己老了。那时还在一个单位按8小时制上班。有时还加班加点。志愿服务则从60岁退休后,一时一刻也没有停过。因此,2023年前后,相继被评为湖南好人,湖南最美志愿者、湖南唯一、全国首批“中国老年健康达人”、中国计生协最喜爱的志愿者、《感动中国》之感动湖南“候选人”。《中国志愿》杂志2023年第7期以《心怀大爱济苍生——记86岁的湖南最美志愿者郑赞朴》为题长篇幅刊登、《学习强国》全文播发我从事志愿服务的事迹;人民网、学习强国、湖南日报、湖南卫视、华声在线、红网等媒体从湖南好人角度,以《八旬记者爷爷 退休不褪色》等多个不同的标题,全面报道我的事迹。

可从2023年先后两次感染新冠肺炎后,身体垮了,我才开始感到老了,这也是我最近80多年来,第一次承认老了!

老了,身体差了,生活上的困难来了。

走。2023年前我与老伴每天晚饭后,肩背一张可睡可坐的布凳子,从家里走两里多路到公园散步。如果是炎热的夏季,就在一个溶洞口子坐下乘凉。那凉风吹来比空调的冷风不知道好到哪去了。我对老伴说,这就是我俩的幸福啊!他人看了很羡慕,还问我们那凳子从哪买的。但如今,腿无力,只能在家门口走走,坐坐了。

睡。2023年前,时刻想着写的作品。即便睡了,一旦醒来想起白天写的文章某处要修补,便起床修补。修补后很快就又睡着了。可如今,要靠吃安眠药才能入睡。

雪上加霜

走和睡的变化,必然影响生活质量,如果再罹患疾病,即便只一种病,也会给你添加最大的危害!

2023年以来,已经老了的我,又先后患突发性脑缺血、新冠肺炎、骨退化、心脏神经官能症、腹泻便秘等多种疾病。它,轮番缠身于我,几乎让我到了不想活的地步。曾为此以《诀别前的话》为题,写了一篇遗书性质的帖子,发在某论坛,然后转发给每一个亲人。我把唯一没有穿的衫衣作为唯一的遗物交给儿子,“这件衣如果我穿,肯定穿不烂了,你留下吧!”

妻子和晚辈们劝我不要悲观,老朋友安慰我树立信心活下去,医师说,我们都在保护你,还怕什么!

听他们的话,走出了阴影。但2025年元月10日夜,复发10年的膀胱结石(先前做过一次结石手术)和有30多年病史的前列腺增生,造成一两分钟一次尿频、尿急、尿痛。由于想排便却又排不出,连部分直肠都被“挤”出了肛门。次日急忙到医院求治。医师看了检查结果说,只能做手术。可因为我年龄大,加之医院没有先进的手术设备,只能去省级医院做。经多方联系,长沙的大医院挂不上一周内的号,挂上号还得排队等手术时间。幸亏在南京的外孙女找到一家医院。连忙于12日从江永赶到南京的一家大医院住院。15号下午,一次做了这两种病的手术。虽然手术成功,可本来在老化的人了,身体好难恢复不说,还一时患尿路感染,一时患急性肠胃炎,一时这种那种慢性病复发。

回过头来算一算,从86岁开始的最近3年,是我身体各器官功能退化最大、最快的3年,也是我住院次数最多和时间最长的3年。

两手应对

在老了,病了之后,自己逐渐地有了相应的对付办法。一方面,不把老了、病了时刻挂在心上,让它“既来之,则安之”。老化、退化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力争速度上慢点,范围上小点,受害程度轻点。病了,如果属于不能治愈的,力争减轻痛苦,并控制其向重症发展的速度,争取延长生命时期;一方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践行入党仪式上高呼的“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言,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坚持“四写”“五讲”“两助”“一演出”。

附一:写新闻。代表作6篇:

1,学习强国、央广网和中国新闻网分别报道《江永巡回义诊:把党的关怀送下去 把村民的要求带上来》《把党的关怀送下去 把村民的要求带上来》《湖南江永开展巡回义诊 为基层送医疗服务》(2025年1月3日至9日);2,人民日报客户端《湖南江永:医技和医德“两手抓” 家门口就有好医院》(2024年4月28日);3,湖南日报《两张特别的医院“预收单”》(2024年6月18日) ;4,人民网-湖南频道《湖南江永:偏远山村开通医有“专车”》(2024年1月10日);5,人民网-湖南频道和学习强国《湖南江永:多种大病治疗基本“不出县”》(2023年8月28日);6,今日永州《跨省敬老》(2025年1月22日,本人手术后的第7天,浏览量超3.1万。)

附二:写言论和建议

言论:在《共产党员网》发稿34篇:1,有感于医师“追病人”(2025-3-20);2,赞:公布联系方式(2024-12-15);3,秉公办事好(2024-11-19);4,小稿勿小看(2024-11-8);5,赞“医患同度佳节”(2024-9-19);6,为这家医院 “退”红包的方法叫好(2024-6-14);7,为医院领导坐诊“叫好(2024-5-23);8,“两手抓”护佑百姓健康(2024-4-29);9,针对大事写新闻(2024-3-30);10,“调理”好,康复快(2024-3-18);11,心病靠“心”医一一浅议治疗“艺术”之二(2024-1-28);12,为“增设一个关键科室,增加一条救命渠道”点赞(2024-1-26);13,有感于九旬病友写诗赞白衣天使(2024-1-17);14,开通边僻村庄就诊“专车”好(2024-1-9);15,医风“吹”暖患者心(2023-12-23);16,一面“暖人心”的锦旗(2023-12-18);17,以最快乐的方式“老”(2023-12-11);18,好医风从点滴做起(2023-12-7);19,开个欢送会皆大欢喜(2023-12-5);20,因为“三于”写到“老”(2023-11-24);21,有感于退休将军的“三好”(2023-11-16);22,百里去拍照,礼轻情意重(2023-10-25);23,心有顾客生意“活”(2023-9-28);24,体会“人走茶不凉(2023-9-23);25,有感于县长看望病中的退休老干(2023-9-18);26,医药领域反腐要把握“三个区别”(2023-8-17);27,莫停在网络“红”“火”上(2023-7-29);28,也说跨“界”任职(2023-6-7);29,为即刻“批”和马上“办”点赞( 2023-3-29);30,有感于县长与百姓“玩”-3-15);31,从凌晨三点的回复说开去(2023-2-1);32,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点健康知(2023-1-24);33,筑巢引凤和留凤并举(2023-1-3);34,要有点“疑心”(2023-1-1)

建议(通过人民网向湖南省委书记、省长的建议8篇):1,关于把照顾“双失”老人作为养老重点的建议(2024年6月23日);2,建议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的系列指示中,组织省、市和各县区媒体人把本地的作法、经验写成稿子,通过媒体发表,向读者交“答卷”(2024年3月26日);3,建议以市或县,或市、县的各个系统为单位,每年选择适当时候,组织有代表性的集体和个人典型,到当地巡回宣讲先进事迹(2024年3月1日);4,关于给偏僻山村开通病人就诊“专车”的建议(2024年1月9日);5,2023年11月29日,关于员工退休时召开欢送会的建议(2023年11月29日);6,关于加大“大病治疗基本不出县”力度的建议(2023年8月27日);7,关于医药领域反腐“三个区别”的建议(2023年8月16日);8,关于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带头学点健康知识的建议(2023年1月24日)

附三:写文学

中国作家网4篇

1,东拉西扯话人生(2025年3月6 日散文);2,好稿缘于角度好(2024年10月12 日其他);3,一万六千天(2024年9月22 日散文);4,阿太的生日酒(2024年9月10日散文)

中国诗歌网11篇

1,保健康(2025年2月10日);2,劝君(2025年1月23日);3,家(2024年8月17日);3,爸爸,你醒醒吧(2024年3月14日);4,人民好医生覃迅云(2024年1月29日);5,写中国故事(2024年1月2日);6,桂花糯(2023年11月26日);7,年龄歌(2023年11月22日);8,我的工作单位我的家(2023年9月24日);9,感恩父亲(2023年8月10日);10,父亲一一致天下长辈(2023年8月9日);11,无题(2023年7月2日)

附四:写医药卫生科普知识6篇

1,健康提示Ⅱ精准应对急危重病发出的信号(学习强国永州学习平台2024年12月3日);2,江永医生千叮万嘱:秋冬季老人严防跌倒(央广网2024年11月20日);3,守住“两口”,保护“肠城”(2023年在上海线上直播宣讲);4,癌症之早发现早诊断(2023年在北京线上直播宣讲);5,癌症是可防可治的慢性病(2023年在北京线上直播宣讲);6,防治癌症新模式Ⅱ中西医结合凸显中国特色(原载2025年3月13日湖南医聊,凤凰新闻转发,阅读量超26.7万)

来源:潇湘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