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建议国央企用活、用好供应链票据?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2 21:41 1

摘要:国央企作为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不仅肩负着自身经营发展的重任,更承担着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稳定供应链韧性的社会责任。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传统供应链金融常面临两大痛点:一是中小供应商信用弱、融资难,缺乏有效抵押,二是金融服务与真实交易场景脱节,流程繁、效率低;

国央企作为供应链金融中的核心企业,不仅肩负着自身经营发展的重任,更承担着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稳定供应链韧性的社会责任。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传统供应链金融常面临两大痛点:一是中小供应商信用弱、融资难,缺乏有效抵押,二是金融服务与真实交易场景脱节,流程繁、效率低;电汇、普通商票等传统付款模式常面临中小企业收款难、自身付款流程长、产业链资金效率低等问题。

供应链票据,正是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它既是国央企信用的“传递载体”,也是连接供应链场景与金融服务的“桥梁”,能让供应链金融真正嵌入产业链全流程,实现国央企降本、供应商融资、金融机构控险的三方共赢。

什么是供应链票据?

供应链票据是通过供应链票据平台签发的电子商业汇票,而供应链票据平台是指依托于电子商业汇票系统,与符合条件的供应链平台对接,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票据的出票、承兑、背书、质押、保证、贴现、存托、交易、到期处理、信息服务等功能。

供应链票据与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的区别:

资料来源于中诺数科

为什么说票据是供应链金融的“核心连接点”?

对于由国央企主导的供应链而言,票据的价值绝非仅为“支付工具”,而是“信用+场景+金融”的三重纽带,可以精准解决供应链金融的核心矛盾:

其一,利用“国央企信用”破解中小供应商融资难

中小供应商,尤其是二、三级供应商,最大的痛点是“信用弱”——自身规模小、无抵押,向银行贷款常常会被拒绝或利率高。而国央企签发票据时,相当于将自身的高信用“注入”票据。比如某建筑央企给分包商签发100万电子商票,分包商无需等待6个月到期,可直接在银行贴现,按2%贴现率算,1-2天就能拿到98万,资金快速回笼不影响施工。

这种信用保障,能让供应链金融从服务“单个企业”,变成赋能“整个链条”,国央企无需额外投入,就能帮上游解决融资问题,避免“供应商资金断裂导致断供”。

其二,以“真实交易”为基实现供应链金融精准嵌入

供应链金融的核心前提一定是“真实交易”,而票据天然与交易绑定,签发时需基于采购合同、发票等,能让金融服务精准嵌入国央企的采购、付款场景。比如某制造央企的原材料采购,央企在采购平台确认收货后,系统自动触发票据签发,供应商确认接收后,可直接在平台发起贴现申请,银行基于票据和采购数据实时审批,资金最快可以当天到账——金融服务完全嵌入交易闭环,无额外操作成本。

其三,利用“数字化”提升供应链金融“效率与合规性”

国央企对供应链金融的“合规性”、“可追溯性”要求极高,而数字化票据恰好满足这一需求,票据的签发、流转、贴现、兑付均在上海票交所或合作银行平台完成,无纸质票据的“假票”、“克隆票”风险,每一步操作都有记录,便于国央企内部审计和监管核查;票据平台可与国央企的ERP系统、采购平台、财务系统对接,实现“票据信息-交易数据-财务数据”实时同步,避免“信息孤岛”,减少人工录入错误。

为什么要使用供应链票据?

析根据上海票交所数据,截至2025年7月,已有45家供应链平台接入其供应链票据平台:

其一,稳链强链:破解中小企业“收款焦虑”

上下游中小企业常因“账期长、收款慢”陷入资金困境,甚至影响履约能力,国央企签发供应链票据后:

(1)供应商可直接接收票据,无需等待漫长账期;

(2)票据支持拆分流转,供应商可直接用票据支付自身上游货款,无需“贴钱找零”;

(3)银行因票据有“真实交易+上海票交所平台监管”,更愿意为中小企业提供低利率贴现,供应商最快1-2天即可回笼资金。

(4)通过供应链票据,国央企能直接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避免“上游断供”风险,筑牢产业链稳定性。

其二,降本增效:优化自身资金规划,压缩财务与管理成本

对国央企自身而言,供应链票据可显著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1)延长付款周期,优化现金流:票据到期兑付(最长6个月),相比电汇可延长资金占用周期,减少短期资金压力;

(2)简化付款流程,降低管理成本:传统付款需逐笔审核合同、发票、电汇指令,供应链票据可通过平台与企业ERP、采购系统对接,实现“签发—流转—兑付”全线上化,减少人工操作与纸质材料,降低内控风险;

其三,合规可控:全流程监管,规避“假票、违约”风险

国央企对合规性要求极高,而供应链票据的“平台化属性”恰好契合这一需求:

(1)所有操作均在上海票据交易所供应链票据平台完成,签发需关联真实采购合同、发票,不存在“假票、克隆票”;

(2)票据的签发、流转、贴现、兑付全流程可追溯,每一步操作都有记录,便于国央企内部审计与监管核查;

(3)到期兑付由平台监控,避免“逾期违约”对国央企信用形象的影响。

国央企实操供应链票据

供应链票据业务模式:

根据上海票交所的公开信息,列举几个供应链票据创新成功案例:

国央企推动供应链票据落地,核心是“牵头搭建体系、带动上下游参与”,流程清晰且可复制:

其一,牵头对接平台,打通“基础通道”

国央企无需单独开发系统,可通过两种方式接入供票平台:第一,与工行、建行、中行等国有大行合作银行对接,通过银行系统关联供票平台,完成企业账户绑定;第二,若已搭建企业自有供应链金融平台,可直接与供票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互通,比如采购订单、发票信息自动同步至供票平台,减少重复录入。

其二, 制定标准化签发流程,覆盖核心供应商

针对自身采购场景,如原材料采购、工程分包、服务采购等,制定统一的供应链票据签发规则:第一,明确适用范围,优先覆盖长期合作、交易稳定的一级供应商,再逐步向下游二级、三级供应商延伸;第二,简化材料要求,通过系统对接,自动调取采购合同、入库单、发票等电子凭证,供应商无需线下提交纸质材料。

其三,推动“票据+数字化”协同,提升链上渗透率

国央企可通过“引导+培训”带动上下游参与:第一,对供应商开展操作培训,比如线上直播、手册指导等,讲解供应链票据的拆分、流转、贴现流程,降低中小企业使用门槛;第二,结合自身采购政策,对接受供应链票据的供应商给予“优先合作”、“账期适度优化”等激励,提升供应商接受度;第三,打通“采购订单—票据签发—履约确认—兑付”全流程数字化,比如供应商在国央企采购平台确认订单后,系统自动触发供应链票据签发申请,实现“一键开票”。

两个国央企常见疑问

Q1:国央企签发供应链票据,会影响自身信用吗?

不会,反而能提升信用形象:供应链票据由上海票交所监管,到期兑付记录直接纳入企业征信,按时兑付可强化国央企“信用标杆”地位;若逾期,才会影响征信,因此需结合自身现金流合理设置兑付期限。

Q2:如何带动中小供应商主动使用供应链票据?

降低使用门槛+提供实际利益:可以联合合作银行推出“供票专属贴现通道”,为供应商争取更低贴现利率;同时简化供应商对接流程,如通过国央企采购平台自动同步票据信息,供应商无需单独注册平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